建构游戏“三步曲”
2020-08-31胡冬香
胡冬香
游戏是幼儿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基本形式,是幼儿重要的学习方式,更是幼儿解决问题的综合性真实情境。作为深受幼儿喜爱的建构游戏活动,因操作性强,易发挥创造而被幼兒青睐。教师在建构游戏活动中通过游戏前的充分准备、游戏中的有效引领、游戏后的提升分享,引领建构游戏向更高层次发展。
前奏——激发兴趣,丰富经验
1.创设环境。《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促进幼儿的发展。”在游戏化课程理念的背景下,游戏化教育环境的创设显得尤为重要。我园有效利用园内资源、凸显园本特色,将中大型的建构玩具设置在户外,宽阔的户外场地给了孩子们更多发挥的空间;在室内走廊设置建构区,将小型的积木如小型碳化类、插塑类积木放在室内,将走廊布置成树屋,活动区边上有建构的规则、建构的作品,软软的绿色草垫让孩子们一下子就爱上了室内的建构区。便于幼儿活动的建构环境激发了幼儿建构的兴趣,也为顺利开展活动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提供材料。皮亚杰提出:“儿童的智慧源于材料”。同一个材料,每个孩子都有着不同的创意,玩出不同的效果,所以投放多元化的材料,能够激发孩子更大的探究兴趣和创新能力。如在大班建构活动“我们的社区”中,幼儿用碳化类的积木搭建社区的建筑物、社区的健身器材,他们想要搭建社区里的绿植、路灯等,现有的材料满足不了孩子们的建构怎么办?于是我们和孩子一起讨论,还可以用哪些生活中的辅助材料建构。在与幼儿的互动、收集中,我们在建构区投放了生活中的材料,如瓶盖、纸杯、石头、奶罐等,幼儿用五颜六色的瓶盖搭建社区的路灯,纸杯垒高变成社区的大树,奶罐变成社区的休闲区……丰富性、层次性、适宜性的材料,不断激励幼儿尝试、探索的兴趣。
间奏——支持引领,技能提升
1.细微观察。在建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用眼睛看,更要对所看到的现象进行思考。如在建构摩天轮的活动中,孩子们在搭建时,固定不了摩天轮,他们想了很多的办法,最后还是以失败告终。活动结束后,教师就观察到的情况进行了思考,大班的孩子对于摩天轮的基本外形特征有了一定的了解,摩天轮搭建得又很合理,怎样才能将底座固定起来呢?在第二次游戏的时候,教师把大型的纸筒投放到了建构区中,让孩子们尝试用大型的纸筒做底座,果然这次的摩天轮搭建成功了。通过观察,教师要及时发现幼儿搭建时存在的问题,给予幼儿引导和支持,使搭建活动顺利开展。
2.有效介入。当孩子建构游戏发生困难停滞不前,或者发生冲突、危险时,教师要及时介入幼儿的游戏。如在建构活动《我心目中的小学》中,孩子们搭建校门的材料比较小,当完成作品的时候,孩子说:“校门搭建得太矮了。”这时候教师及时介入了游戏,要想搭建高高的校门,那么用什么方法来搭建校门的底座呢,能否用平铺加垒高的方法来搭建呢?在教师的适时引导下,孩子们想到了先用小方块的积木平铺,再垒高,在小方块积木垒高的基础上用镂空叠高的方法加上长条形的积木,这样搭建的校门不仅牢固而且又高又大。
尾声——交流互评,收获快乐
1.分享讲评。建构游戏中的讲评环节也是幼儿学习的重要环节。在讲评活动中,幼儿可以通过经验分享,分享户外建构中的合作与分工、技能的掌握、材料的运用,将有效的游戏经验在游戏结束时相互分享和碰撞。如在“食堂一角”建构活动中,孩子们用塑料积木搭建了食堂里的水龙头,用各种瓶盖变成餐桌上的餐具。在搭建食堂门窗时,孩子们用了间隔排序的方法,有规律的排序搭建使得食堂更加的整齐。分享式的讲评帮助幼儿提炼出有用的游戏经验,幼儿改进建构方法,积累建构经验,拓宽思路,升华了建构游戏的意义。
2.成果展示。游戏成果展示评价是一种最显性、可视性的评价方式,将游戏过程中将产生的作品以实物或现场再现的方式集中展示。建构活动“大马路”中,孩子们利用不同的材料搭一条路,在孩子完成以后,教师让孩子们以欣赏式方式参观小组搭建的成果,在成果展示中肯定孩子们好的做法,同时也让孩子们在展评中向其他孩子传递游戏中成功经验,引导其他孩子参与玩的兴趣和欲望,也使孩子参与游戏获得成功感和满足感。成果展示式的评价可以面向全体幼儿,即使能力弱的幼儿也有了展示作品的舞台。在展示中,每个孩子都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激起了再次游戏的极大热情。
每一个幼儿心中都有一个多姿多彩的建构世界。在建构活动中,教师为幼儿提供一个能支持他们自主游戏、自由创造的环境,支持引领,不断调整,促进幼儿建构游戏的深化开展,从而实现幼儿个性化全面发展,让建构区成为孩子的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