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德育工作的实施策略
2020-08-31方莉萍
方莉萍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德育工作尤为重要。无论是一个字还是一篇文章的教学,教师都应该将其与德育工作融合起来,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提高品德修养。基于此,笔者将从背景介绍、情境创设、人物分析与课文详解四个方面展开,简述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实行德育工作的可行方法。
一、在背景介绍中渗透德育
小学教材中的很多文章离日常生活比较遥远,要想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此类文章,教师应主动向学生介绍作者及文章的背景知识,将学生带到特定的时间与背景下,同作者产生心灵上的共鸣,从而让学生对文章产生深刻的认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就可以从背景介绍入手,拓展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德育品质。
例如,在《圆明园的毁灭》一课的教学中,很多学生对课文的历史背景不了解,也没有参观过圆明园的遗址。基于此,教师首先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圆明园的图片,并以讲故事的方式讲述圆明园被毁灭的历史事件。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思考圆明园的毁灭给中国文明带来了什么样的损失,如何避免类似问题的再次发生……在教学中,此种方式不仅能唤起学生的学习意识,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而且能增强学生理性的爱国情怀,从而将爱国教育落到实处。
二、在情境创设中渗透德育
在以往的教学中,为培养学生的德育品质,教师采用的大多是说教的方法。但是通过教学实践,教师渐渐发现说教的方式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厌倦与反感情绪。因而,在新教育理念下的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产生对文章德育内容的认同感。
如在《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利用多媒体展示小兴安岭的美景图片,播放相关音乐,以此将学生带到小兴安岭这一自然情境之中,感悟小兴安岭的美,唤起学生对祖国大美山河的热爱。随后,教师将近几年小兴安岭的生态被破坏的图片及数据资料等展示给学生看,并让学生以“我是一株来自小兴安岭的树”为话题,站在植物的角度说一说自己对人类破坏生态的看法。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中,教师引导学生在亲身感知与思考中树立爱护自然、保护自然的环保意识。
三、在人物分析中渗透德育
在小学语文课的教学中,德育工作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做人。在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利用语文教材中的人物,通过人物分析为学生树立榜样,让学生跟随榜样更好成长。
如在《丰碑》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利用文中老战士(文中的军需处长)这一人物形象,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析作者为什么要将老战士称为“丰碑”,我们可以从老战士那里学到什么,以此唤起学生对老战士这一人物的崇敬之情,让学生明白作为一名学生,也应该像老战士一样,团结同学,拥有奉献精神。繼而让学生意识到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培养学生珍惜生活、热爱生活的积极情感。教师借助文中的榜样人物,教给学生正确的为人处世的方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在课文详解中渗透德育
在小学语文课的教学中,思想感情是一篇文章的精髓。让学生学会文中的知识点、背熟文中的优美段落并不困难,难就难在让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情感。笔者认为很多文章中蕴含的情感并非浮于表面,而存在于文章的字里行间,文章与情感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基于此,教师可以利用课文详解,对学生开展德育工作。
如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利用文中“碰壁”这一词语,让学生结合文章及相关背景资料思考“碰壁”的含义,并通过思考体会鲁迅不畏困难、勇于挑战的乐观精神。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讨论在生活中是否遇到过碰壁问题,对这些问题自己是怎么做的。教师通过课文详解唤起学生的德育成长,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继而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鲜明的德育色彩,教师应该正确处理好德育与教学之间的关系,准确地把握语文知识中的德育内容,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做到教书与育人的完美统一。
(作者单位:江西省上饶市广信区兴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