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两种精神”浸润和烛照知识分子
2020-08-31赵德福
赵德福
4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陕,一路走来,亲切会见14位西迁老教授,再谈“西迁精神”。4月23日在陕西讲话时,再谈“延安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西迁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精髓是听党指挥跟党走,与党和国家、与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延安精神培育了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用以滋养初心、淬炼灵魂,从中汲取信仰的力量、查找党性的差距、校准前进的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在具有厚重的历史文化、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地陕西,再讲“西迁精神”和“延安精神”(为行文方便以下简称“两种精神”),因为“两种精神”有着共同的政治方向、文化基因、价值取向,用其浸润和烛照知识分子,利于涵养情怀,推动发展。
“两种精神”有着共同的政治方向
上世纪50年代,“打起背包就出发”,一批交大人响应党的号召,适应国防形势和国家建设布局的需要,从上海迁至西安。1400多名教职工服从国家大局,甘愿舍弃优越的生活条件,义无反顾迁往大西北,以艰辛的创业历程和非凡的辉煌成就,成就了“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西迁精神”,这种精神内涵丰富,彰显的是知识分子爱国爱校、顾全大局,明大理、识大体,一心为国、不计得失的家国情怀。“听党指挥跟党走,几代交大人砥砺奋斗的精神内涵,就是始终与党和国家的发展同向同行”。2017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给老教授的回信中指出,“希望西安交大师生传承好西迁精神,为西部发展、国家建设奉献智慧和力量”。交通大学西迁这一历史行为本身的精神意义何在?“西迁精神”与作为一所大学本身的内在关系为何?简言之,“西迁”行为本身就是“大学之道”得以呈现于公众和社会面前的一个生动感人的案例:大学的发展既是社会进步的产物,也是社会进步的组成部分。大学既要专注于追求高深学问,探索未知世界,也要服务于国家发展、社会进步之需要,推动文明互鉴、文化理解之历史进程。大学之道的意义不仅是建设了“985和211”或世界“双一流”,更是“在明德、在亲民,至于止善”。
有人曾偏颇地说“某某地成在文化,败在官僚”。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多样性、变异性,目前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为何屡禁不绝,当前有哪些新表现,其背后的文化心理因素是什么?习总书记在陕西给我们领导干部讲从严治党时指出:“延安精神……用以滋养初心、淬炼灵魂,从中汲取信仰的力量、查找党性的差距、校准前进的方向。”社会转型与变革,解决新“新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需要注入“延安精神”的文化基因。“延安精神”的核心内容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新时代,面对百年不遇之大变局,“延安精神”更有特别的时代价值和意义,让其永放光芒,不断从中汲取精神力量。因为,这是打败“西安作风”的利器,是破除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精神营养剂,是为各项事业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两种精神”有着共同的文化基因
岁月在变迁,但精神力量应代代永续。知识分子要实现“四为”“三不朽”,需要知行合一,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命运前途高度融合。要有勇立潮头、争当时代弄潮儿的志向和气魄,更要有实事求是、扎根人民、艰苦创业的实践和实干。无论是“西迁精神”的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还是延安精神的实事求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民服务,都需要知识分子将个人的选择融于国家需要之中,把对祖国的深情大爱、对事业的深明大义、对时代的深切关注,真真切切落实到行动之中,跟着党走,为国奉献。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我们需要用“西迁精神”外化为形,让“西迁精神”成为知识分子共同的文化基因;继续弘扬“延安精神”内化于心,让“延安精神”成为新时代文化的魂、精神的根,就能到达“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的境界。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年贺词中提到“幸福是奋斗出来的,要把今后的发展蓝图变为现实,必须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干好工作”。我们应弘扬“西迁精神”,发扬“延安精神”,为自己定好目标,明确自己人生理想的奋斗方向,并同时要付诸实际行动,要脚踏实地地干、要刻苦耐劳地干、要持之以恒地干。勇立潮头去拼博,站在时代高点,争做弄潮儿,才能持续地激励自己去不断努力奋斗。只有将个人奋斗步伐深深刻印在国家发展历程中,知识分子才能以厚重的基因、奋斗的底色托起应有的使命和担当。
“两种精神”有着共同的价值取向
2020,一场疫情,让世界共同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虽然高新科技飞速发展,但人类面对新挑战有时还显得力不从心。同样,学界的“大楼”“大师”之争的命题,更需因时而论。大学不但有大楼,还要有大师;要有大师,也更要有大楼;有了大楼,才会出更多的大师。这本身是一个时代性、不断创新的话题。任何一个时代要实现“蝶变”,必须完成一个创新式的跨越发展,不是简单把东西搬过去,把一个思想、理论简单地移植,这个挑战永远是巨大的。我们现在重提“延安精神”“西迁精神”,最重要的就是做到在传承中去丰富和发展。
弘扬和传承“两种精神”,要不断丰富其新时代的新内涵,做“两种精神”的新传人。关键是要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相结合,将个人理想追求和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社会进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紧密结合;无论是“西迁精神”還是“延安精神”,共同回答了什么是胸怀大局,什么是“有条件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艰苦创业精神。发扬“两种精神”,核心就是要踏踏实实地去做,快马加鞭地去做;矢志不渝地去践行,自强不息、奋勇前行;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前途紧密相连,把国家的需要,当成自己的责任,先大家后小家;要将胸怀大局成为一种自觉,成为一种意识。对于学校及干部培养院校来说,发扬“两种精神”,是培养干部和学生的家国情怀、民族自豪,增强开拓性,树立大局观;对个人来说,发扬“两种精神”,是养成自己的责任、担当,是投身家国、服务时代。
精神血脉能奠定不变的气质底色。新时代要有新作为,更需要有强大精神支撑。“西迁精神”和“延安精神”应不仅是我们西安交通大学、或当年那个时代的一种宝贵精神财富,更是新中国广大知识分子爱国奋斗、无怨无悔高尚情操的光辉写照。我们高校怎样做“两种精神”的新传人?一是加强学习教育,凝聚思想共识;二是强化立德树人,巩固思想阵地,不断夯实培育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基础,内化为师生员工的自觉行动;三是统筹文化建设,突出育人功能,发挥好“润物细无声”的熏陶作用;四是全力探索大学建设新形态、塑造育人新架构、筑成科教新高地、创造合作新模式、形成学科新格局。
用“两种精神”浸润和烛照知识分子
家国情怀是优秀的民族传统,是知识分子爱国报国的朴素表达,是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文化传承。每一个知识分子需要在国家的大局下思考,在民族的大局下行动。从这个角度讲,“两种精神”更是我们教育战线的重要精神财富,是教育人的“传家宝”,也是知识分子应有的情怀担当和共同的价值选择。用“两种精神”浸润我们的内心,涵养我们的情怀。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在新征程上创造属于我们这代人的历史功绩,需要我们继续弘扬“两种精神”:
一是把弘扬“两种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相结合。以“西迁精神”的传承为路径与载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使“延安精神”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助推力。
二是把弘扬“两种精神”与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在中华民族的价值谱系中,比如“兼济天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好儿女志在四方”等体现了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因子。与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将“两种精神”进行学科渗透或作为专题、主题进行学习。
三是把弘扬“两种精神”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在落实办学理念、狠抓“三风”建设,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上下功夫,更加明确学校文化建设的目标,进一步丰富学校文化建设内容,以弘扬“西迁精神”推动学校文化建设的发展,以学校文化建设推进“延安精神”的弘扬。
四是把弘扬“两种精神”与教师队伍建设相结合。知识分子要从时代的要求出发,从未来发展的需要出发,在党的领导关怀下,在优秀精神文化的滋养中成长,奉献报国精神,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干事创业。
五是把弘扬“两种精神”与党对教育工作全面领导相结合。新时代不仅需要勤勤懇恳、踏踏实实,还需要教育理念先进、业务扎实、业绩突出的党员教师,才能体现党员的先进性。“两种精神”为学校的党建工作提供了素材和载体,才会使学校党建工作有了依托,互相推进。
作者单位:宝鸡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