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歌词研究的当代诗乐关系再思考

2020-08-31尹丹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20年7期
关键词:歌诗诗性新诗

歌词,在艺术性上,包含诗歌和音乐两种基本属性。近些年来,民谣与古风的兴起与流行,让大众与学界都看到了歌词里的诗性,以及它对于情绪的影响力,对文化的传播力。一些歌词作品已经进入诗学家的研究领域,比如陈思和先生就将摇滚歌手崔健的《一無所有》《新长征路上的摇滚》《一块红布》等写进《当代文学史教程》,陈洪将罗大佑的《现象七十二变》编入“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大学语文》中的“诗歌篇”,李怡主编的《中国现代诗歌欣赏》一书中也将“当代歌词文学”单列了一个专题。另一方面,古今大量诗作也被音乐人改编成了广为传唱的歌曲,比如王菲的《但愿人长久》是将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谱曲后演唱的,央视的一档诗词文化音乐节目《经典咏流传》更是将古典诗词的现代传唱推向了新的高潮。由此,历史上本是同源的诗歌与音乐在当代再次碰撞融合,迸发出奇异的光彩。于是,关于歌词的研究也成了文学研究领域的热点。在参加“蒙古族传统器乐文化与草原旅游深度融合研究”课题研究时,西南大学童龙超教授的《诗歌与音乐跨界视野中的歌词研究》一书给了笔者很多启发。它从诗歌与音乐跨界的视角对歌词展开了深入的理论研究,对新诗和音乐的发展研究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全书共分为七章。首先,作者从诗乐对立的层面剖析了歌词作为一种“口头艺术”所具有的特征,阐明了歌词的存在语境;接着,从诗乐联系、诗乐结合以及诗乐互动三个层面对歌词进行了定位和考察;然后着重分析了歌词的文体特征、音乐文化属性;最后,作者概述了歌词的文艺生态,并选取了歌词的典型案例进行歌词的传播学分析。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书中对现代歌诗概念的阐释。它厘清了现代歌词与诗歌的关系,既避免了歌词与诗歌混为一谈,也避免了歌词与诗歌的二元对立,从而在现代的歌词与诗歌之间划出了一个宽阔的缓冲地带,以中庸之道化解了学界关于“歌词是否属于文学”的争端。作者认为,在古代中国,歌诗是诗歌与歌词的统一,而在现代语境之下,歌诗便处于诗歌与歌词之间。歌词属于音乐,它强调音乐性,可以舍弃诗性;诗歌属于文学,它强调诗性,可以舍弃音乐性。现代歌诗处于“新诗一歌诗一歌词”的场域之中,它属于诗也属于歌,不等于诗也不等于歌,它是新诗与歌词的交集,是现代诗歌与音乐结合的一个产物。一方面,它将可歌可唱的诗从一般新诗的范围中划分出来;另一方面,它将已经诗化的歌词从一般歌词的范围中划分出来。作者还提出,不仅应从诗歌与音乐的特定视角对歌词文体形式进行洞见,也要从社会、文化、传播的广阔视野对歌词文化研究的边界进行拓展,而诗歌与音乐的跨界正是把握歌词艺术本质的立足点。

综上,本书包含着对当今中国诗学的困境、歌坛的发展、文化的建设等一系列重要问题的思考,同时兼具专业性和可读性,既有助于普通爱好者及从业者专业素养的提升,也为专业研究者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赤峰学院尹丹)

猜你喜欢

歌诗诗性新诗
王阳明童蒙教育思想探究
卷首语
张应弛
《2021年中国新诗日历》征稿
中国新诗(1917—1949)接受史研究
诗性启蒙,最基础的艺术教育
歌诗达亚洲战略新布局 大力发展广州母港航线
全球邮轮继续开往中国 歌诗达要为中国市场量身订购
歌诗达邮轮表彰中国旅行社合作伙伴威尼斯狂欢夜荣耀加冕“旅业菁英”
“中国新诗向何处去?”(问题讨论特别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