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化背景下广西高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2020-08-31童志强周湘璟

广西教育·C版 2020年5期
关键词:广西高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童志强 周湘璟

【摘 要】本文分析大数据和区块链技术的发展对会计行业的影响,针对信息化背景下广西高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课程设置不够全面、教学方式不够多样等问题,提出明确会计人才培养目标、面向需求优化专业课程设置、进一步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注重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等优化路径。

【关键词】信息化  广西高校  会计人才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05C-0141-03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技术的不断涌现,新兴科学技术正驱动财会行业进行新一轮变革。在这样的形势下,广西高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中主要存在哪些问题,如何深化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为一个值得思考的课题。

一、大数据和区块链技术的发展对会计行业的影响

当前,大数据和区块链技术的发展悄然改变着财务工作模式,财务工作将会更加趋向信息化、智能化和数字化。区块链技术作为一项新的尚在萌芽的技术,其本质是一个去中心化的分布式记账数据库,具有开放透明、不可篡改等特点。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区块链技术将会伴随大数据分析、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一起运用在会计领域,其影响将会是非常巨大的。

(一)对传统会计基本假设的影响

1.会计主体假设。区块链技术通过全网分布记账的模式把每一项业务信息储存在各个节点上,会计主体的概念将逐渐转变为业务主体。

2.持续经营假设。区块链技术每个节点都按照块链式结构存储完整、公开、透明的数据,根据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得出企业能否持续经营的结论。

3.会计分期假设。区块链技术与大数据深度融合后,无论是月、季、年的会计分期,还是小时、天甚至更短的会计期间均能即时有效地划分,实时的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将能第一时间出现在投资者的视野中。

4.货币计量假设。区块链技术带来的加密数字货币将动摇本位币的主体地位,能有效规避汇率变动带来的损失,且更具有流通性和安全性。

(二)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影響

1.可靠性。区块链技术调动各财务信息的参与方集体进行记录,共同确认已记账目的真伪,而且一旦记录将有效加密,使信息不可修改,可有效抑制会计造假,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2.可比性。依托大数据的广泛应用,在不同企业采用的会计核算方法一致的条件下,同一时期的企业数据能更全面更快捷地进行横向比较。

3.相关性。大数据平台能快速抓取与财务报告使用者经济决策相关的会计信息,提升信息的相关性。

4.及时性。在信息化背景下,企业借助互联网可以及时处理和传递会计信息,及时对会计信息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提高了会计信息传递的及时性。

二、信息化背景下广西高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

现阶段,大多数广西高校的教育定位还是培养适合企业发展的基础型会计人才,没有完全转化为培养能适应新环境发展的复合型、管理型会计人才。在当前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和大数据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广西应逐步向培养具备一定理论基础、较高的数据分析处理能力、计算机技术运用能力、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评估能力等的复合型会计人才转变。

(二)课程设置不够全面

目前,广西高校会计专业课程构架大致相似,在课程设置上还是以基础的财务会计教学内容为重点,即使是实践课程如会计电算化、会计岗位技能实操、财经技能等,也只是停留在会计软件基础操作的教学上,弱化了未来会计行业最需要的判断力、决策力和管理能力的培养。广西高校开设的与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和云计算等相关的课程非常少,学生没有相关的认知,将无法应对信息化下人工智能的挑战。

(三)教学方式不够多样

现今广西高校的会计专业教育教学大多只重视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却忽视对实践能力、沟通能力、分析能力、管理能力和专业素质判断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讲授为主,弱化了学生的思考、讨论和提问等环节;教学方式方法过于单一,不够新颖,小组讨论、游戏竞技和微课互动等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方法运用不够广泛;开设的实践操作课程仅停留在考查系统操作的熟练度上,未能引入企业发展的最新案例进行动态教学;课后作业的布置和检查流于形式,未能真正起到让学生巩固、升华知识并创新的作用。被动灌输的学习模式使学生过于依赖课本和老师,缺乏思考的主动性和行动的创造性。

三、广西高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路径

(一)明确会计人才培养目标

首先,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应结合广西经济的发展现状,充分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现代学徒制等进一步完善育人机制。其次,为避免所培养人才为人工智能所取代,高校需培养复合型人才和管理型人才,在会计人才培养中实现跨学科整合,将知识教育与技能培养相结合,让学生熟知各项法律法规,掌握财务共享、数据分析以及计算机应用等现代技术,同时具备审计、财务会计、管理会计、税务等多学科知识,提升管理能力、决策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面向需求优化专业课程设置

为适应新环境,广西高校应优化传统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一方面,缺乏自我创新的能力,将难以解决复杂的业务和突发的事件,因此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将是会计人员立足职场的必备能力。由此可见,与提升分析决策、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加强数理分析能力有关的课程将很可能取代传统会计核算课程的核心地位。例如,与教授会计核算相关的账务处理课程将是非重点课程,而如何优化企业业务流程及内部控制、会计政策的选择以及数据对报表和管理的影响分析等相关课程应成为教学重点。另一方面,管理会计注重管理,其知识体系更能在大数据时代下分析外部数据和预测未来,减少企业运营风险,为企业战略发展提供支持。在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中,高校应将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教学进行融合,培养学生的管理会计思维,加强学生成本管理、预算制定、决策合理性的辨别、企业利润的实现方式以及公司战略制定等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以适应财会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三)进一步改进教学方式方法

为提高会计人才的培养质量,高校教师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如在管理会计、财务会计、纳税实务、财务管理等专业核心课程中,教师可采用混合教学模式,线上利用精品课程进行科学授课,让学生体验全国名师的精彩授课,线下通过重难点内容讲解、企业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座谈会、知识沙龙和技能实操等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对于综合实践课程可采用小组分角色合作、轮岗仿真实训、会计软件实操比赛、校内外实习基地真账实操等教学模式,锻炼学生的自我判断和决策能力,增强学生随机应变、沟通互动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职业基本素质。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考虑聘请会计师事务所、财务机器人专家参与实践教学工作,为学生教授实务案例,开阔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把握未来的就业方向。此外,教师授课时应尝试把尽可能多的学科进行融合、串联,增强不同学科的理论知识在学生脑海中的相互关系,如将财务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成本会计、税务会计、审计等核心课程串联起来,让知识联动、融通,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升华。例如,财务会计课程从业务实例讲起,就很容易带入会计制度、成本会计、管理会计、税务会计和内部控制相关知识,帮助学生构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形成条理清晰的知识框架。

(四)注重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

首先,注重学生税收筹划、税务框架搭建能力的培养。每个公司、企事业单位都有自身特点以及行业特征,因此很难制定适用于不同单位纳税核算的标准化程序或者方案。在很多时候,每个单位的税务方案都必须是量身定制的、非程式化的,且需要随时根据外部环境和内部的要求进行改变。如2020年春节期间,国家税务总局为支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出台有关税收优惠政策:对疫情防控重点保障物资生产企业,为扩大产能新购置的设备,允许一次性计入当期成本费用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等。所以,高校在培养会计专业学生时,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税务知识,还应培养学生对税务政策的敏感度,自觉第一时间了解实时的税务政策。可结合企业案例进行教学,培养学生搭建税务筹划框架的能力,帮助企业降低税收风险,控制税收成本。

其次,注重学生与他人沟通能力的培养。无论科学技术如何发展,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是机器人无法取代的。财务人员除了要与业务伙伴(包括股东、供应商、客户等)进行沟通,还需要和银行、税务部门打交道,特别是在一些交易或者融资出现问题的时候,更需要及时协调和解决。另外,对于股东的各种诉求以及涉及股东利益的各项决策,也需要人为应对和制定。因此,高校可开设人际沟通必修课,通过丰富校园文化活动、社团活动等方式增强师生交流,帮助学生进一步提升沟通能力。此外,广西是中国面向东盟的国际大通道,在深化与东盟开放合作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广西高校可联系实际,将会计专业教学与越南语、泰语、柬埔寨语等小语种课程教学相结合,培养学生流利使用多种语言处理境外贸易业务、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合作的能力。

最后,注重学生审查合同、智能合约能力的培养。无论是现在的普通合同还是以后的智能合约,都将是会计人员的一项重要工作。会计师们将扮演的一个重要角色就是参与合同的审查或制定,并对合同的控制设计、执行、付款进度进行评估和审查,提出意见建议。对此,高校应注重培养会计专业学生的法律意识,让学生对合同里涉及的合同主体资格、履约能力、合同效力、条款效力、合同付款条件、违约责任等有所了解,并能将合同法、税法、经济法的知识应用到合同审查中。

在大数据和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兴科技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作为直接面向社会输出复合型和管理型人才的高校来说,应重点培养学生的管理、分析、税务筹划、沟通、创造等能力。广西高校只有明确人才培养目标,面向需求优化课程设置,进一步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注重学生专业素质能力的培养,才能培育出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会计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加灿,苏阳.人工智能与会计模式变革[J].财会通讯,2017(22).

[2]商思争,陈建芸,戴华江,等.会计机器人时代应用型高校会计专业财务会计课程地位探讨[J].财会月刊,2018(5).

[3]彭翠珍.人工智能环境下会计人才培养路径探究——以应用型本科高校为例[J].时代经贸,2019(29).

【作者简介】童志强(1988— ),男,广西南宁人,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教师,中级会计师;周湘璟(1993— ),女,广西南宁人,研究生,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責编 苏 洋)

猜你喜欢

广西高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关于铁路会计人才培养的探讨
“互联网+”创新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现代学徒制在创新型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应用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高职院校创客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论广西高校贫困生资助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广西高校图书馆网上资源荐购服务调查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