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资助育人现状及新模式实践研究
2020-08-31莫鹏巧陈建红黄善慰韦柳嫦
莫鹏巧 陈建红 黄善慰 韦柳嫦
【摘 要】本文以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对高校资助育人现状进行调研,针对扶困管理不完善、资助育人缺乏系统规划、资助育人的“三全育人”功能没有充分发挥等问题,提出构建适合高校学生特点的“济困、扶志、强能”三位一体发展型资助育人模式:重抓资助政策宣传育人,做到全覆盖;以制度建设为抓手,修订完善资助项目各评选细节,实现资助过程的资助育人;从学生“需求侧”出发,分层次搭建学业成长平台、第二课堂活动平台、培训平台、实践平台、联系平台等,实现资助协同育人。
【关键词】高校 資助育人模式 精准扶贫 现状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05C-0006-04
高校在精准扶贫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而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是国家扶贫工作在高等教育领域的集中体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将资助育人纳入“十大育人体系”,资助育人是各高校资助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将思想政治教育中解决实际问题与解决思想问题相结合的集中体现。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的贫困生占全校学生人数30%~40%,近几年一直致力于探索适合学院特点的资助育人模式。本文立足对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资助育人现状的调研,以学生需求和能力提升为导向,探索构建适合学生特点的“济困、扶志、强能”三位一体发展型资助育人模式。
一、对象与方法
为全面了解师生对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资助育人现状的评价,笔者设计了《高校资助育人现状调查问卷(学生卷)》及《高校资助育人现状调查问卷(教师卷)》。其中,学生卷20题,内容包括对资助政策的了解情况、对学院资助育人效果的评价、公益劳动与勤工俭学的参与情况等;教师卷10题,内容包括现存资助模式的情况、对贫困学生表现评价、贫困生突出的问题等。
问卷采用问卷星形式,向2016、2017级学生发放问卷2297份,回收有效问卷2297份;向教师发放问卷66份,回收有效问卷66份。采用问卷星对调查报告进行统计分析。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对资助政策的了解情况。调查显示,对国家和学院的资助政策“非常了解”的学生有319人,占13.89%;“一般了解”的学生有1721人,占74.92%;“不了解”的学生有257人,占11.19%,说明学院在资助政策宣传方面的普及和教育有待加强。学生只有全面了解国家和学院资助政策,才知道自己是否符合条件可以享受资助,才能够实现应助尽助。
(二)学院精准资助的情况。调查显示,认为资助工作做到了精准资助的教师有56人,占84.85%;认为“没有做到”的教师有10人,占15.15%。认为学院的资助工作做到了精准资助的学生有1625人,占70.74%;认为“没有做到”的学生672人,占29.26%。学生致贫因素复杂,对于低保、建档立卡户等特别困难的学生,因在民政部门有相关的审核和证明,所以较为容易认定和帮扶;但对于其他原因致贫的学生,其认定中的证明标准不一,认定会存在一定的主观性,有可能出现遗漏或认定不准等情况,因此也导致学生在学院精准资助情况的评价上有一定的出入,同时也反映学院的精准资助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对贫困学生学习表现的评价。贫困生这一群体,因享受着国家或学院的资助,其学习表现直接影响着公众对资助育人工作的评价。调查结果显示(见表1),教师和学生评价结果基本一致。其中,师生对贫困生学习表现表示满意的分别为45.45%和49.89%;认为少数贫困生表现比非贫困生差的分别为50%和42.53%;不满意贫困生学习表现的分别为4.55%和7.58%。结果表明,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大部分贫困生非常珍惜学习机会,在学习上表现良好,达到公众期待,但还是有少部分贫困生没有充分认识到学习机会的不易,表现不太令人满意。
(四)贫困学生的感恩意识情况评价。调查显示,有1214人占52.85%的学生认为贫困生的感恩意识强,比普通同学励志,对他们满意;有907人占39.49%的学生认为贫困生和普通同学感恩意识差别不大,没有很明显获得资助后的感恩、回馈意识;有176人占7.66%的学生认为贫困生感恩意识差,不够自立自强。这个结果与教师问卷中关于贫困生突出问题的排序一致:感恩回馈意识薄弱(60人,90.91%);怕吃苦,参与勤工俭学的积极性不高(42人,占63.64%);“等靠要”及功利性思想突出(34人,51.52%);上进心不足(34人,51.52%)。具体见表2。
(五)学院资助育人存在的问题情况。近年来,随着资助育人成为学院资助工作的一个重心,学院也努力开展资助育人工作,不过仍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调查结果显示,师生一致认为目前资助育人存在的问题依次为:以物质帮助为主,心理关怀和能力提升不足(分别为48.48%和72.22%);育人力度不够(分别为19.7%和55.12%);流于形式,实际效果不佳(分别为19.7%和52.11%)。结果表明,学生对于资助的心理需求和能力需求十分需要,但学院在这方面的力度却不足。具体数据见表3。
(六)对学院资助育人效果的评价。调查显示,师生对资助育人效果“很满意”的比例不高,分别为教师15人,占22.7%;学生816人,占35.5%。“一般满意”的比例较高,分别为教师48人,占72.7%;学生1376人,占59.9%。“不满意”的比例,分别为教师3人,占4.6%;学生105人,占4.6%。结果表明,资助育人效果不尽如人意,需要不断提升资助育人的力度、手段、方法。
三、高校资助育人存在的问题
(一)精准扶困力度有体现,但扶困管理不完善。近年来,随着国家精准扶贫政策实施,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在扶困上,形成以国家奖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学费补偿贷款代偿、校内奖助学金、勤工助学、困难补助、孤残补助、学费减免、“绿色通道”等多种方式的混合资助体系。对于国家助学项目如国家助学金、中职补助等项目,优先给予认定为家庭特别困难学生。对于家庭特别困难的学生,一方面引导学生自己申请,另一方面通过与国家贫困系统数据进行比对,切实做到家庭特别困难学生的应助尽助。国家的资助资金给家庭困难学生带来了实际的帮助,给予学生极大的鼓励和温暖。调查结果显示(见表4),获得资助后94.37%的学生是充满感激和温暖的,国家奖助学金切实有效解决了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所需,学生获得资助后绝大部分能够真正地将助学金用到实处(见表5),如用于饮食(87.13%)、学习开支(69.13%)。但是,部分学生没有将奖助学金用到实处,如用于穿着打扮(14.85%)、旅游(6.22%)。对于家庭一般困难学生的认定和帮扶,因2019年前均需要乡(镇)或街道民政部门核实盖章的《高等学校家庭经济状况调查表》证明,增加了贫困生认定失误的可能性,而学院无法有效甄别真伪,因此这样会导致出现少数“隐性困难”学生被排除在外、“假困难”学生被认定资助的问题。在问卷调查开放式题目“您对学校资助育人工作有什么意见和建议”中,老师和学生都提到了关于提供虚假证明获得资助的学生的处罚教育等问题,这充分说明贫困生认定环节中出现遗漏或假贫困现象是存在的,需进一步对学生获资助后使用资金的情况进行跟进、监督,以及开展诚信教育。
(二)资助育人缺乏系统规划,学生参与面窄,形式大于效果。资助工作要求时间急、数量大,数据要求精准,2019年学院全年需要审核的资助项目20余项,审核发放19814人次,金额达2000多万元,无论是学院还是系部从事资助工作的老师,平时疲于处理资助性事务性工作,花在资助育人活动的设计和实施上的精力少,对于资助育人工作仅限于面上开展诚信、感恩教育讲座,或是依托自治区教育厅资助活动月活动的项目要求开展一些项目活动,资助工作主要体现为以物质帮助为主,心理关怀和能力提升不足,缺乏系统的谋划、活动参与面及活动效果不佳,缺乏对学生能力提升的评估,根据学生需求开展的能力提升项目基本没有。问卷中关于如何帮助学生提升能力上,学生的需求依次为(见表6):针对贫困生的素质拓展活动或是知识技能培训占78.49%,开展自强精神、培养自信心活动比赛占70.79%,提供学生工作岗位或是老师助理锻炼平台占68.44%,建立专门社团进行就业能力、学习能力和心理能力的培训占62.6%,开展贫困生优秀典型的交流会占56.33%、励志讲座占49.85%。关于学院以怎样的方式帮扶贫困大学生更有效,学生和老师的观点一致(表7),认为有偿资助如提供勤工助学岗位对于贫困生是更为有效的帮扶,分别为89.39%和90.42%。因此从学生的需求侧出发,将资助工作逐步从“输血式”向“造血式”进行转变,切实提高资助育人的实际效果应是今后资助育人工作的立足点。
(三)资助育人的“三全育人”功能上没有充分发挥。“三全育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理念作为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全新要求,贯穿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方面面,而在资助育人工作上,呈现的却是资助管理部门以及资助人员单独开展传统形式的资助育人活动。这种传统方式及力量的单薄性已经无法跟上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要求、“三全育人”要求与学生需求,因而难以达到预期育人效果。
四、高校资助育人新模式的构建
基于以上的调研,分析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资助育人工作呈现的问题,结合学院实际进行不断地探索,笔者提出构建适合学生特点的“济困、扶志、强能”三位一体发展型资助育人模式。
“济困、扶志、强能”三位一体发展型资助育人模式聚焦于受助学生的全面成长,以强化资助育人、资助强能的工作理念,从学生的需求侧出发,以“孝信善礼,勤实精新”的校风为教育主线,以提高贫困生能力为导向,拓宽资助项目、注重资助过程育人。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职业技能提升,给予其竞赛获奖奖励,让学生资助工作逐步从“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将无偿资助与有偿资助、显性资助与隐性资助有机融合,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成长成才。
(一)重抓资助政策宣传育人,做到全覆盖。资助政策宣传到位,学生有困难能够及时寻求帮助,获得心理宽慰和温暖是资助育人心理关怀的一种体现。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2018年以来不断改进工作方式,借助多种宣传媒介宣传资助政策,力争做到人人知晓。例如:学院由学生资助管理办公室整理编辑相关资助政策,附在新生录取通知书里,在新生报到前由班主任组建班群进行资助政策传达;每年新生报到前,学院或系部都会向新生或家长解答、宣传相关的资助和帮扶政策,解决家长和学生的顾虑;新生报到后,各系在入学教育中开设专门的资助政策宣讲内容,面向所有新生开展资助政策的讲解和宣传,切实做到应助尽助,不让一名新生因为家庭困难失学、辍学;每年资助评选工作开始前,学院和系部都会通过易班、广播、板报、海报、网络、发放资助宣传纸质材料等多种形式宣传国家资助政策,做到资助政策人人知晓,确保学生有困难能主动寻找帮助,从源头处给予学生心理关怀与温暖。
(二)以制度建设为抓手,修订完善资助项目各评选细节,实现资助过程的资助育人。资助工作从认定到资金发放需要持续两个多月甚至更长时间,因此将资助育人贯穿资助工作的整个过程,做到适时适地育人很关键,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在这方面进行了实践。随着国家资助政策的不断发展,学院根据上级文件及学院发展和学生特点,增加或修订学院的各项资助制度,如学院修订了贫困生认定办法和国家奖助学金评选办法等,新制定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资助学生信息安全管理措施、学院学生奖助学金评选办法(修订)等一系列资助制度。关于贫困生认定,不再将乡(镇)或街道民政部门核实盖章的《高等学校家庭经济状况调查表》证明作为认定的必要条件,同时在认定表中要求学生及家长就所填寫内容真实性作出承诺并签字按手印,较好地解决过去部分经济困难学生因政府部门把控标准不一导致失去认定机会无法获得资助的情况。此外,在认定中班主任对学生填写内容的真实性及涉及的诚信问题进行引导,由班主任为组长的评议小组以材料、结合日常的表现最终对学生贫困等级进行认定,若发现所写与日常表现有不符,班主任及时找当事人了解情况,并作教育引导。在国家奖助学金评选过程中,班主任对国家奖学金、助学金的来源进行讲解,让学生明白这些资金是纳税人劳动的成果,凝聚着纳税人的汗水,在评选中评议小组将秉持公平公正态度进行评选,名额有限,国家助学金要优先给最需要最困难的同学,鼓励学生通过自身努力,多去争取奖学金。这样引导学生在评选过程中学会感恩、谦让以及奋发图强的意识。
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在国家扶困资助项目的基础上,增设学院助学金以及学院特色的奖学金项目,如考级考证奖学金、优秀新生奖学金以及针对学院农类专业增设的学习优秀奖学金、优势特色专业奖学金。在各助学金和奖学金的评选条件中,增设积极参加公益劳动的条件,从制度层面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参加公益劳动,促进学生形成学农、知农、爱农的情怀;在评选过程中,通过过程监控,实现诚信教育、感恩教育和热爱农业的育人目的。调查发现,有96.5%的贫困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参加公益劳动,用实际行动感恩和回报社会。
(三)从学生“需求侧”出发,分层次多方位搭建困难学生的育人平台。由于贫困学生致贫因素不同,自身认识及能力呈现各异,学院在进行困难学生帮扶育人中,应在学院资助办公室统筹规划基础上,系部结合学生特点具体实施落实的方法,分层次全方位搭建困难学生的育人平台,达到“济困、扶志、强能”目标。
1.分层次搭建学业成长平台,培育学生主动学习、发奋图强品质。学习是学生的首要任务,对于未来的职业生涯影响较大,大部分贫困学生积极上进,有主动学习愿望。对于这部分大学生,系部通过积极鼓励和推荐等方式,推动他们积极参与职业技能竞赛、创新创业比赛等,以赛促学,不断帮助贫困学生找到平台锻炼,实现技能的提升。据笔者在实际工作中了解,贫困学生尤其是家庭特别困难的学生在学业上容易出现目标缺失、态度差、学习方法不对等问题,与普通同学相比他们容易陷入自卑、压力更大。对于这些学生,系部应做到“一人一案”,如在系部层面建立困难学生学习帮扶计划,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通识课由班级学习小组进行辅导,专业课由辅导员邀请专业老师单独进行辅导,给予困难学生最大的关怀。学院通过系列帮扶,修正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态度,增强学生发奋图强的品质,帮助他们重新找到自信和学习的兴趣,最终顺利实现就业。
2.搭建贫困生第二课堂活动平台,提高贫困生的文化素养。实现真正的教育公平,不仅仅是帮助贫困学生解决经济问题,还要提供给贫困生机会均等的锻炼平台,在心理素质、服务社会、实践能力等方面都有锻炼的机会,弥补经济发展不均衡对他们受教育权益的消极影响。因此,学院以“孝信善礼,勤实精新”的校风理念组织开展针对贫困生的第二课堂活动,作为提高贫困生文化素养的方向。如在2018年资助活动月中,面向贫困生开展身边人讲身边事的主题演讲比赛、资助征文比赛,由各系自行组织比赛后再选人参加学院资助办公室主办的决赛,这些比赛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参与的信心、扩大了贫困生的参与面。因此,创造更多的机会让贫困学生敢于锻炼很重要。此外,开展自强之星评选,自强宣讲团下班级宣讲励志校友就业、创业经验分享等系列第二课堂活动平台,让贫困生在活动中历练自我,从身边励志、自强贫困生身上吸取能量。
3.搭建培训平台,提升贫困生的综合能力。通过贫困生职业能力帮扶需求调研,举办各类能力提升培训班,如针对贫困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读写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等弱项,邀请知名教师进行培训、辅导;针对毕业班开展求职能力提升系列培训等,组织开展技能考证培训班、英语应用能力B级考前培训班,提高学生各项技能,切实达到贫困生“强能”目标。
4.搭建实践平台,引导贫困生主动参与实现能力提升和思想洗礼。勤工助学活动是一种自助解困的重要实践活动,在调研中91.66%的贫困生愿意参加勤工俭学,90.42%的贫困生认为勤工助学是贫困生帮扶最为有效的方式。依据学生的需求,开发校内勤工助学岗位为主、校外勤工俭学为辅的勤工助学平台,提供学生实践和自立自强平台。近年来,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共有1000多位学生参加勤工助学,学生的意志得到磨炼,走入社会也获得很好的认可。此外,通过组织开展资助“三下乡”宣传服务、爱国基地参观学习、暑期实践调研活动、协助老师开展各项资助工作材料整理等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对资助的感受性、参与性,强化学生在资助育人活动中的主体自觉性,促进贫困生的能力提升和思想洗礼。
5.搭建联系平台,实现资助协同育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建档,实行动态化管理,搭建家校联系平台,每年开展60~70户贫困生家访工作,将国家和学院关怀送达贫困生家庭,推动资助家校协同育人;会同学院各部门,如心理咨询指导中心、就业指导中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实现贫困学生的心理帮扶、就业创业能力指导以及思想教育引导,全面实现协同育人。
精准扶贫背景下,高校资助工作应努力实现精准性和科学性,除体现在资助的日常经济帮扶上,还体现在资助育人的有效性上。高校應本着学生的需求、结合学校育人目标、聚焦受助学生的全面成长,真正培养贫困学生成为诚实守信、自立自强、心理健康的合格人才,实现贫困学生“解困—育人—成才—回馈”良性发展,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
【参考文献】
[1]刘婧婧.以发展型为导向的高校资助育人模式构建研究——以苏北某高校为例[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7(10).
[2]陈建红,等.高职院校学生资助育人新模式探索[J].广西教育,2018(12).
[3]狄娇,等.贫困大学生“四位一体”资助育人模式探析——基于提升育人效能的视角高职院校学生资助育人新模式探索[J].导刊科教,2017(29).
[4]牛晓锋.高校精准化资助育人模式探究[J].河南教育,2019(7).
[5]义崇宽,等.高职院校农类专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基本情况调查及综合能力培养研究[J].广西农学报,2019(3).
【基金项目】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2018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课题“精准扶贫背景下农类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实践研究”(YZS1815)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莫鹏巧(1982— ),女,广西河池人,硕士,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责编 黎 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