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一谈统编教材自读课的活动安排

2020-08-31黄汝娟

课外语文·上 2020年8期
关键词:自主能力统编教材

【摘要】回顧历史,早在20世纪80年代—90年代的时候就有“讲读课文”和“自读课文”一说,其“讲读课文”和“自读课文”体现的是教师和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同地位的体现和不同作用的发挥。在2000年新课标(实验稿)又提出了“精读”和“略读”两种方法,而后一直沿用至今。统编教材的自读课的活动安排,教师要明白一个道理,“教读”和“自读”是泾渭分明的两种课型,虽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是,在自读课的活动安排上要姓“自”,教师不能干涉学生的阅读自由,要放开手脚,让学生发挥自主能力,学以致用。

【关键词】统编教材;自读课;活动安排;自主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90(2020)22-0066-02

【本文著录格式】黄汝娟.谈一谈统编教材自读课的活动安排——以《桃花源记》为例[J].课外语文,2020,19(22):66-67.

若要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就必须给学生提供自主阅读的空间,教师必须敢于放开手脚,把课堂交给学生。笔者对“自读课”教学定位这种老生常谈的问题不做过多赘述,本文在自读课的活动安排方法上以“教”和“导”为主,以“精读”和“朗读”等方法为辅,“教”学生如何读懂一篇文章,“导”明一个方向,提出问题(可以理解为主题),大胆放手,让学生自求答案,最后在自读中穿插教读,引导学生把握文本重点。以此,来提升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和各项综合素养。

一、自读课在活动安排方法上以“教”和“导”为主

首先,我们必须明白教读和自读两种基本课型的区分,教读教师以指导者的身份出现,而自读教师以组织者和参与者的身份出现。所谓的“教”和“导”,需分明课型区别,把握“组织者”和“参与者”这两个关键词,教师该考虑如何组织并参与其中,如何教学生读懂一篇文章,如何给学生提供一个方向,然后再提出问题,让学生自求答案。要说阅读,笔者最先想到的是文言文。文言文的学习尤为重要,在教学过程中少不了阅读这一过程。以《桃花源记》为例,阅读该文得一步一个脚印地来,最忌讳学生偷工减料地怠慢阅读。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篇文章需要在阅读中体会它的美,在阅读中沉浸到作者描写的世界中。所以,《桃花源记》重在阅读中感受意境,重在阅读中培养学习能力。第一步,教师要组织学生朗读、背诵、翻译文章。第二步,教师要让学生了解作者,通过作者的描写,感受作者要表达的思想。第三步,让学生通过阅读找到作者不满社会黑暗的现实,追求理想社会情感的描写。

此次自读课活动安排可以分两个课时进行,第一课时按以上三个步骤进行自读。当第二课时上课时,学生肯定积累了不少的问题和疑惑,如文言的虚词、古今的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生僻字等。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参与到学生之中(此处需注意教读和自读的穿插环节,这里的“教”倒不如说是“引导”,意思是让教师参与到学生当中,以参与者的身份和学生共同探索,以便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以求知的态度共同探索学习,以此来达到理清文章叙事线索(以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学习文章曲折回环(一线贯之,层次分明)、悬念迭起的故事情节。

二、以“精读”和“朗读”等方法为辅,“教”学生如何读懂一篇文章

教读课和自读课是泾渭分明的,但也不全是泾渭分明的,你可以理解为这是概念上的区分。教读和自读是密不可分的现实需要,相互穿插环节并不影响自读的效果。相反,教师恰当地切入,会更有效地提升学生们的阅读效果。其实,最主要的还是希望学生能够通过阅读提升自己的自学能力,自读课以学生自我阅读为主,就应该发挥主动性的作用,哪怕是学生在阅读中遇到困难,教师也不能太过于主动地去帮学生解惑。最好的办法是融入到学生群体中,引导学生共同探求阅读知识。通过这个过程,让学生不断积累阅读经验,通过阅读检验自身知识储备,通过增加自身知识储备提高阅读能力,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学能力。

例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碰到了除注释范围以外不懂的知识时,教师就该切入“教”的环节了,如古今异义词:“鲜美”,古代对于鲜美的解释是鲜艳美丽,而现代则是形容味道; “妻子”,古代对于妻子的解释是妻子和儿女,而现代则是指男子的配偶;“绝境”,古代对于绝境的解释是与世隔绝的地方,而现代则是形容没有出路、陷入绝境。还有一些成语,如世外桃源、鸡犬相闻、怡然自得、无人问津等,教师不能直接告诉学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具体语境来揣摩、领悟,再通过字典、词典来查阅验证。

学生在弄懂这些不懂的知识以后,就可以顺畅而流利地朗读文本、认真而细心地精读文本。以“精读”为例,学生肯定可以理解“朗读”的意思,但是对于“精读”就不解其意了。所谓“精读”,无非是“品读、鉴赏、品鉴”的意思。《桃花源记》一文,故事开端、发展、结尾、尾声的描写构成全文,教师需要给学生提供一个方向,让学生思考渔人发现桃花林的经过、进入桃花林和做客的经过,以及渔人离开后太守等人探访的情形,通过品读,字斟句酌,如渔人发现桃花源以后“甚异之”的作用、“夹岸数百步……落叶缤纷”为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气氛等都是需要学生品读的内容,需要学生精读。

三、鉴赏《桃花源记》写作特色,引领学生体悟文章主旨

《桃花源记》的写作特色很多,比如第二自然段作者所描写的桃花源里的景宁静优美,桃花源中的人安乐幸福,引导学生透过这样的“虚景实写”,领会文字背后的深意,进而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主旨,即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黑暗现实的不满;再比如说文末部分写刘子骥,一直以渔人行踪为主线的描写突然插入刘子骥的描写并不唐突,反而因为对刘子骥的描写渲染出一种真实感,十分恰当地增强了表达效果,给人一种确有其事的感觉。《桃花源记》以渔人的行踪为序,主线明确、重点分明,作者借此表达的是对当时社会的感想。何以证明?如,作者对桃花源的生活环境描写甚少,反倒是对“忽逢桃花林”的开头和“遂迷、未果”的结尾描写甚多。如,桃源人祝福渔人:“不足为外人道”对应“渔人报太守”再对应“寻找桃花源屡次未果”,更是表达出了作者对没有剥削、没有战争、幸福安康、和谐稳定的美好社会的追求和寄托。

四、总领提纲,“自读”中穿插“教读”环节,引导学生把握文本重点

“老陶”是一个身上散发着英雄光芒的人物,从我们认识他时就知道,他不愿意为了五斗米而折腰。在最后的总领提纲环节,教师当然要从作者开始总结,毕竟《桃花源记》、作者信息、作者要表达的思想等内容,在考试中会占有一定的分数比例。这些在考试中经常在第一大题的填空部分出现,所以说总领提纲让学生牢牢记住是十分有必要的。

(一)必记内容

①《桃花源记》作者陶渊明(公元365—427),东晋诗人。②桃花源记中的“记”字,这个也需要教师给学生强调,“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通过记事、记物、写景等抒发作者的情感和思想。这两点内容在考试中是送分题,经常在某个试卷里面的填空题中出现,这个属于丢分当“斩”的内容。

(二)品讀重点

渔人发现桃花源经过的词语:“缘溪行、逢桃林、穷其林、得一山、从口入”。②作者描述桃花源景色:“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③渔人入山后看到的桃花源环境:“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阡陌交通……鸡犬相闻”。④桃花源老人和孩子的神情:“黄发垂髫、怡然自乐”。⑤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描写:“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皆出酒食”。⑥桃花源人何至此:“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遂与外人间隔”。⑦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人为何皆叹惋:“桃花源外面动乱、黑暗,外面的人不能过上安定平和的生活”。⑧为什么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害怕外人知道以后打搅、破坏他们和平安定的生活”(同时给下文留下了伏笔)。⑨渔人离开桃花源时处处志之、寻向所志……这样写的目的:“给人一种确有其事、似真似幻的感觉”。

(三)联想背景

《桃花源记》的作者“老陶”所在的时代是晋宋易代之际,那时东晋极其腐败,软弱无能,且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人民被剥削压榨、民不聊生。我们结合这个时代背景很容易就可以理解陶渊明描绘的《桃花源记》了,这是作者在反映“对现实社会生活的强烈不满和对美好社会生活的向往”。

五、结语

自读课的活动安排以学生自主阅读和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在一些节点上适当地穿插并不影响学生主动者的身份,更不会破坏自读课的计划安排。教师只要心中牢记“自读课以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探讨为主”,教师只发挥组织和引导的作用就可以了,主要是得处理好师生之间的关系就没问题。同时,自读课不代表对学生的放任不管,自读课在有意识地将课堂让给学生的前提下,教师的“教”的地位不能缺失,对于学生一些不够恰当的文本解读,教师需要及时切入, 必须要突出组织者的作用,加强过程性指导。

参考文献

[1]朱颖.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读读写写”栏目的变化分析[J].基础教育研究,2019(15).

[2]胡云,李黛岚.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练习系统研究——以七年级下册为例[J].文教资料,2019(1).

猜你喜欢

自主能力统编教材
统编教材初中语文群文阅读的价值及教学策略初探
从最新初一语文统编教材得到的教学启示
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初中历史统编教材中的人文主义精神
基于作文视角的统编教材运用
论小学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能力
浅析新形势下小学班主任工作
刍议区域活动中幼儿自主能力的提升
小学体育教学中如何发挥体游的寓教于乐的作用
教师知识理论视域下的高校青年英语教师教材自主能力调查研究
加强中职英语作文写作教学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