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PDCA循环对护理不良事件上报及发生的影响

2020-08-31陈炜黎淑珍伍燕梅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0年15期
关键词:护理人员发生率满意度

陈炜 黎淑珍 伍燕梅

临床护理工作中,难免发生不良事件,而这些不良事件会对患者的就医安全产生影响,增加临床护理风险,因而,应加强控制。近年,很多学者致力于研究如何完善护理管理模式,从而降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但尚未将统一、有效的方案确定出来。随着PDCA循环逐渐被应用到临床护理工作中,使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1]。本质上,PDCA属于质量管理工具,可将其细分为计划(plan,P)、实施(do,D)、检查(check,C)、处理(act,A)四个阶段,应用到临床护理工作中,有效性强,便于对各类不安全因素进行预先控制,使临床护理工作质量、安全性兼具,为患者提供良好、安全的就医环境[2-3]。本研究选取病例详细论述PDCA循环对护理不良事件上报、发生情况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试验时间:2017年6月—2018年6月;试验对象:A组的2 020例患者和B组的2 032例患者。A组男性1 047例,女性973例,年龄25~67岁,平均年龄(46.45±3.22)岁;B组男性1 032例,女性1 000例,年龄27~65岁,均值(46.23±3.17)岁。两组患者的基础病历信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比较。该时段护理人员一共130名,均为女性,年龄20~51岁,平均年龄(35.54±3.26)岁。其中,副主任护师7名,主管护师19名,护师36名,护士68名。护理人员基础信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对比。

1.2 方法

A组采用常规护理,按照流程开展护理工作,期间一旦发现不良事件,第一时间处理,并从多个方面,对不良事件的发生原因、情况加以分析,将后续各项护理工作落实到位。B组进行PDCA循环管理,具体如下:

1.2.1 计划(plan,P) 依据日常护理工作要求,成立护理安全管理小组,安排医院领导、护理部主任、护士长等参与其中。梳理医院各项规章制度,总结探讨各科室不良事件,分析原因,对安全隐患加以排查。将预期目标制定出来,降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上报率。明确医院护理安全管理存在问题、漏洞的原因,诸如,护理人员在上报护理不良事件过程中存在认知偏差、上报制度不够完善等,评估护理人员是否能够及时发现危险信息,然后,将护理不良事件PDCA循环应用、实施方案确定下来。

1.2.2 实施(do,D) 在日常工作中,呼吁护理人员关注护理风险,告知其主动上报不良事件,及时防范护理风险。每隔一段时间,召开护理不良事件评估、讨论会议,选取典型案例对护理人员进行教育。对于各科室不良护理事件,应加以警示,剖析原因,反思护理制度、流程、规范中是否存在问题,及时整改,安排PDCA管理小组追踪检查整改效果。安排护理人员自学、考核、演练,更新不良事件上报理念,在各科室门口悬挂提示图、警示牌,注重护理人员之间的沟通交流,关注其心理素质,让护士长定期与护理人员谈话。对于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处理制度,及时优化、改进,严格要求每一位护理人员主动执行并落实,构建主动上报激励机制,主动上报者给予表扬,反之,对于隐瞒不报者予以处罚。通过这种方式,在医院内部营造安全、无责的上报环境。明确护理不良事件分类、报告范围,将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形式确定下来,建立信息化报告系统,限定书面、口头形式上报时间。规范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单,针对护理不良事件给出明确定性,并对其危害程度加以评价。

1.2.3 检查(check,C) 安排管理小组内专业人员考核、检查护理安全管理质量,通过不定期抽查,对护理不良事件改进情况进行检查,分析该过程是否合理、规范,并把新问题找出来。

1.2.4 处理(act,A) 管理小组应及时反馈检查中存在的问题,对具体原因加以分析,将该过程中的责任落实到个人,对操作过程做出科学调整,加以实施,针对尚未解决的问题,转至下一个PDCA循环,继续监督实施过程,营造安全的临床护理环境。

1.3 观察指标

(1)不良事件发生率:给药错误、管道滑脱、标本错误、坠床、药物外渗。发生率即用百分数表示发生例数与总例数之比。(2)不良事件上报率:用百分数表示上报例数与总例数之比。(3)将医院自制满意度调查问卷发放至护理人员手中,调查其对PDCA循环管理模式满意度。该调查问卷中,含实施过程、效果等相关内容,分值范围0~100分,划分非常满意(90~100分)、比较满意(60~89分)、不满意(60分以下)三档。满意度=(非常满意+比较满意)/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选定SPSS 23.0统计学软件,录入处理研究数据。不良事件发生率、上报率作为计数资料,经(%)表示,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表示,行t检验。如果P<0.05,提示数据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

B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比A组低。比较两组之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2.2 两组不良事件上报率比较

B组不良事件上报率明显比A组高。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2。

2.3 两组护理人员满意度比较

B组护理人员满意度明显比A组高。两组之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3。

3 讨论

一直以来,医疗安全都是维持良好医患关系的前提,其直接关乎医院的口碑。在护理安全管理工作中,应及时发现、处理不良事件,将医疗事故发生概率降到最低[4-5]。临床医疗工作特点决定了其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因而,需要对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风险加以重视[6]。资料显示[7],在住院患者中,曾发生护理不良事件的占比高达3.7%~16.6%,因护理安全导致的医患纠纷高达40%,其中,35%~50%的不良事件可通过系统的介入和管理加以避免[8-10]。近年,护理学科发展比较快,就医患者数量相对比较多,人流量大,使护理工作愈发繁重,需采取科学、规范的方式对该项工作加以管理[11-13]。以往医疗工作中,尚未认识到护理不良事件管理的重要性,无论管理内容,还是形式,均比较单一,数据分析缺乏准确性,不良事件上报率低,导致很难第一时间发现护理工作中存在的漏洞和问题,诱发一系列护理不良事件。为降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概率,甚至避免此类情况的发生,在护理不良事件信息化管理中,应引入PDCA循环,通过实施护理不良事件全程管理,使护理质量、安全提高,在医院内部营造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

表1 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 [例(%)]

表2 两组不良事件上报率比较

表3 两组护理人员满意度比较 [人(%)]

当前,随着护理质量管理工作的不断改进,PDCA循环管理模式逐渐被应用到日常护理工作中,通过对护理不良事件管理方式进行改进,强化护理工作中的细节管理、医疗安全、质量管理等,便于医院管理层更好地监测、控制护理质量管理信息,使护理不良事件上报率逐渐提高,并形成规范的模式和秩序。该模式从计划、实施、检查、处理四个方面,对护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良事件进行归纳、整理、总结、处理,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因处理不及时导致的恶性后果。期间,依托护理安全管理小组,安排医院内部高层、高资历人员对护理质量加以监督,对既往不良事件加以分析,总结经验教训,给出具体、有效的防范措施。该背景下,护理不良事件管理制度、上报流程均比较完善、规范,人员上报意识也逐渐增强,使护理风险的识别更加准确,并辅之以事前、事中分析及评估,稳步提升护理品质,达到良好的不良事件预防效果。结果显示,B组针刺伤、跌倒等不良事件发生率仅为1.08%,比A组的5.00%低;B组不良事件上报率高达86.36%,显著比A组的40.59%高,B组护理人员满意度为96.15%,也高于A组的83.85%,比较组间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价值(P<0.05),提示应用PDCA循环管理模式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上报率较之前有所提高,为患者、医护人员等营造了一个良好、安全、可靠的就医、工作环境。

综上所述,营造安全的医疗、护理环境是医院的责任和义务,该项工作直接关乎患者的生命安全及就医舒适度。在护理不良事件管理中,应用PDCA循环管理模式,使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上报率较以往显著提高,诊疗环境更加安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医疗质量的持续改进。因而,PDCA循环管理模式可进一步在临床上推广及应用,后续将再次加大该方面研究力度,力图将医院护理工作中的不良事件发生率降到最低,及时上报,实现诊疗就医环境的整体优化。

猜你喜欢

护理人员发生率满意度
多感谢,生活满意度高
具有Logistic增长和Beddington-DeAngelis发生率的随机SIRS传染病模型定性分析
衰弱老年人尿失禁发生率的meta分析
16城市公共服务满意度排行
浅谈护理人员的压力来源及管理策略
浅谈如何提升脱贫攻坚满意度
明天村里调查满意度
Seepage simulation of high concrete-faced rockfill dams based on generalized equivalent continuum model
足月新生儿黄疸的发生率研究及早期干预
2013年各省贫困人口数量及贫困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