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质量就业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2020-08-30

统计科学与实践 2020年6期
关键词:劳动力劳动者指标体系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伴随着经济转型升级发展,劳动力供求关系矛盾与结构性矛盾并存、长期矛盾与短期问题相互叠加、城镇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重点困难群体就业等就业问题日渐凸显,改善就业质量已成为就业工作面临的首要问题。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稳就业的意见指出要持续抓好就业常规统计,提升数据质量和时效性,多维度开展就业监测。为此,本文根据新时代高质量发展对就业工作的要求,结合高质量就业的内涵,探索构建符合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就业创业实际现状的评价指标体系,并提出对策建议。

|高质量就业的概念与内涵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使得劳动者的就业目标更加多元化,劳动经济理论也逐渐从传统的就业数量向关注就业质量转变。1999 年,国际劳工组织提出“体面劳动”的概念,是指劳动者在自由、平等、保证安全和个人尊严的前提下获得工作的机会。2002 年,欧盟委员会提出“工作质量”概念,主要涉及与就业有关的客观特征、就业岗位的特点、与岗位相匹配的工作能力以及劳动者对其岗位特征的主观评价等几个方面。2009 年,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编制了“就业质量”统计框架,包括就业安全与规范、劳动报酬、工作时间和工作生活平衡度、工作稳定性及社保、协商与谈判机制、技能培训、员工关系与工作动机等方面。一些国内专家学者和科研机构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和具体国情出发,对构建我国就业质量评价体系进行了积极探索。

从国内外研究结果看,就业质量是衡量劳动者在就业过程中的就业各方面客观情况和主观满意度的综合概念。其内涵很广,既有宏观和微观方面的界定,又有主观和客观方面的考量。宏观层面上的就业质量通常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劳动力市场运行的状况和人力资源配置效率,包括劳动力供求状况、就业规模与结构、公共就业服务质量以及平等的就业机会等;微观层面上的就业质量是指劳动者拥有稳定的就业机会、良好的就业环境、合理的报酬增长、受保护的劳动权益和完善的社会保障等劳动者主观感受。另外,高质量就业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内涵,其实现过程是一个持续的动态变化过程。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发展阶段,提高就业质量的诉求一般集中在正规就业、安全的工作环境、职业健康和基本的劳动权益保护等方面。当生产力发展到较高水平,基本的就业权益得到保障后,劳动者会更看中就业的发展性、获得感和价值感,对就业质量的诉求更多涉及劳动者的职业发展和尊严,如价值实现、工作生活平衡、公平性等。

|高质量就业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思路

高质量就业反映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就业工作提出的新要求,通过高质量就业评价指标体系(下称“指标体系”)的构建,推动高质量就业省、市、区建设,在实现充分就业的基础上带动就业质量的全面提升。

(一)充分体现新时代高质量就业的内在要求

高质量就业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素,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要求的必要支撑和组成部分。现阶段在原有就业工作的基础上需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就业机会充分提供。不断创造新的就业岗位,帮助就业重点困难群体和失业人员实现就业,就业结构比重与经济结构更相适应,实现就业增长与就业结构优化良性互动;二是城乡劳动力资源得到有效开发。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大幅度提高职业素质水平;三是就业政策和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整合就业政策,完善就业管理制度,加大就业财政投入,使劳动者享受到均等、优质、高效的公共就业服务;四是就业满意度不断提高。劳动者的就业权益得到有效保护,劳动报酬收入与经济增长水平同步增长,社会保险覆盖群体进一步扩大。劳动者更自主、受尊重、能体现自身价值的新时代多元化诉求得到满足。

(二)充分体现评价指标体系的一般原则

高质量就业指标体系通过各种指标从不同侧面、系统地展现就业质量情况,其构建需要符合以下的原则:一是科学性。指标体系能够反映高质量就业的总体水平,体现就业工作的实际情况。评价指标之间应尽量互补、避免重复交叉,互相独立,由若干个相互独立的指标群综合成一个完整的指标体系;二是可操作性。指标定义需清晰,计算公式科学合理,数据采集方便,易于掌握操作。在结果运用上既可以横向(地区之间)对比,也可以纵向(各个时期)对比。三是稳定性与动态性相结合。指标内容应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变化、数据调查体系的不断完善、数据管理能力的提升等因素做出调整,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高质量就业指标评价体系分析

(一)高质量就业评价指标体系核心要素分析

本文分别从高质量就业的实现基础、持续动能、个体回报、最终目标等方面,将指标体系分为就业稳定与劳动关系、就业能力与职业发展、劳动报酬与社会保障、就业环境与工作认同四个维度对高质量就业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研究。

1.就业稳定与劳动关系

稳定的就业与和谐的劳动关系是判断社会经济平稳发展的关键,也是高质量就业的基础,其关键要素包括:(1)城镇登记失业率。反映了一定时期内可以参加社会劳动的人员中实际找不到工作的登记失业人员比重,是评价一个地区就业状况的主要宏观经济指标,也是衡量一个地区未被利用劳动力情况的重要指标。(2)城镇调查失业率。是指通过劳动力调查推算得到的城镇失业人口占全部劳动力之比。和城镇登记失业率相比,城镇调查失业率数据是通过调查获得的,对失业人口的指标定义采用国际标准,在反映劳动力市场资源配置状况、服务宏观管理和科学决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3)求人倍率。指劳动力市场在一个统计周期内有效需求人数与有效求职人数之比,表明当期劳动力市场中每个岗位需求所对应的求职人数,是反映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的重要指标。(4)就业结构对产业结构偏离度。指特定产业中的就业人数占总体产业就业人数的比重对该产业产出增加值占三次产业总体产出增加值比重的偏离程度,是反映就业结构性矛盾的一项指标。偏离度绝对值越小,说明存在的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越高,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越协调。(5)工会会员人数比率。衡量一个地区工会数量和规模的量化指标。新时代市场经济环境中,工会组织在依法保障职工基本权益、推行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健全完善职代会制度、加强人文关怀等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6)人均劳动争议案件发生率。人均劳动争议案件发生率是指劳动争议案件受理数占从业人员年末人数的比重,是衡量劳动者权益保护程度的重要标志。

2.就业能力和职业发展

就业能力和职业发展水平的提升,很大程度推动了劳动力要素水平的提升,只有当劳动力要素内在价值被高效率地使用时,全要素投入才能够创造出更大的产出价值,是高质量就业的核心动能。其关键要素包括:(1)劳动生产率。指地区生产总值与从业人员人数的比率,反映了一定量劳动投入所得的有效成果数量。劳动生产率越高,说明每个从业者的劳动对社会经济增长的贡献越大,就业的含金量水平越高。(2)就业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反映地区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普及水平。未来的经济增长必然依靠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需要通过创造人口素质红利来实现。受教育年限的提高可以从数量上为高质量发展积累人力资本,来应对新兴产业、新技术革命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3)技能人才占比。指技能劳动者占从业人员总数的比重,反映地区职业教育普及水平。职业教育普及率的提升能够有效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的问题,稳定的技能人才培养的输送能够提升劳动力供给质量,提高技能水平和岗位需求的匹配度。(4)研究与发展活动(R&D)是衡量地区科研创新水平的核心指标,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能力是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持续动能,研究与发展活动程度很大程度体现在科研和专业技术人员引进、培养、使用上。

3.劳动报酬与社会保障

劳动者获得合理的劳动报酬和完备的社会保障,作为其完成劳动付出相符的等价交换,其关键要素包括:(1)社会平均实际工资。指扣除物价变动因素后就业人员在一定时期内平均货币工资,是社会收入分配中劳动收入的直接反映。平均实际工资能够稳步提升,表现出劳动者的工资水平、购买力和生活水平的提升,表明劳动者能够真正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成果。(2)人均促进就业财政支出。指区域内总人数人均享有就业财政支出金额。人均促进就业财政支出能够体现一个时期宏观经济运行和就业形势下,政府部门配套政策财政专项支出用于促进就业的水平、结构和效率。(3)社会保险覆盖率。包括了养老、医疗和生育、工伤保险三个覆盖率指标,能够为劳动者在因为年龄增长、疾病等原因造成劳动收入减少或丧失的情况下提供一定的经济补偿、医疗救治和物质帮助,利于提高劳动者抵御风险的能力,在消除劳动者后顾之忧的同时也能够实现就业质量的提高。

4.就业环境与工作认同

具有良好的就业环境和令人满意的工作认同感,包括了能够为劳动者提供应该享有与工作有关的各种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总和,其关键要素包括:(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作为衡量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常规宏观指标之一,是衡量一国家或地区人民生活水平高低的标准,也是高质量发展成效的直观体现,良好的工作环境离不开经济宏观环境的健康发展。(2)职业病(含工伤)发生率。指每万名从业人员职业病(含工伤)发生比重,能够反映地区工作对劳动者身心健康及安全影响程度。由于职业安全指标较多,在评价时采取这一具有代表性的大口径指标。(3)公共服务享受率。指每万名从业人员享受各项免费就业创业公共服务的人数占比。完善的就业公共服务对劳动力市场具有不可忽视的调节作用,发挥着缓解劳动力供求矛盾、减少劳动力市场摩擦、增加困难就业群体就业等功能。(4)自主创业率。指每万名从业人员中私营企业(含个体工商户)雇主数的占比。自主创业的活跃程度能够体现一个地区为劳动者提供相对自由的工作决策环境。(5)劳动者满意度。指劳动者在进行工作的过程中对工作内容本身以及工作环境、工作状态、工作压力、挑战性、工作中的人际关系有良性感受的心理状态。劳动者满意度越高,说明劳动者对工作各相关条件比较满意,满足了个人对于工作的预期,增加了工作热情,促进了工作的稳定等等。

表1 新时代高质量就业评价指标体系

(二)高质量就业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本文初步分析高质量就业关键要素建立高质量就业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以客观与主观相结合的方法获取数据,通过整理官方统计数据或相关部门报表获得如失业率、各项社会保险覆盖率等客观指标;通过调查问卷委托第三方机构随机调查后处理量化获得如满意度调查等主观指标。通过专家打分赋值评估法和层次分析法结合设定各项指标权重值。

当指标过多,存在因为量纲和数量级不同而难以归总的问题,例如有的指标单位是百分比,有的指标以万元为单位计量。为保证指标结果的可比较性,需要对原始指标数据进行无量纲化标准处理,本文采用zscore 标准化法,对各地区原始数据进行整合处理。标准化后各地区的指标变量值将围绕0 上下波动,大于0 说明高于平均水平,小于0 说明低于平均水平。处理后的各指标变量与权重乘积之和相加即获得相应评价指数。

|如何开展高质量就业指标评价工作

就业指标评价工作不仅需要改革创新,更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的修正完善,并通过制度建设,提升工作落实的效果。

(一)提高重视程度,明显责任主体

就业评价指标建设是促进实现高质量就业的重要抓手,各部门应该充分重视,应该建立省、市、县从上到下逐级落实、层层递进的三级联动体制机制,明确各级部门的主体责任。

(二)完善评估指标,明确考评标准

新时代高质量就业评估需要有科学、系统的指标体系作为支撑,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者对就业质量要求不断更新指标,不断完善数据采集办法,以进行全方位评估。同时,要不断细化标准,确保科学合理,既能够客观体现高质量就业的要求,又能够区别各地区横向纵向就业质量水平,发挥指引作用。

(三)优化考评方法,明晰工作机制

明确评估主体,对不同类型指标采取定量为主兼顾定性、客观为主兼顾主观的方式进行科学评估,完善数据采集机制和管理办法,确保考评结果客观、准确。不断优化工作流程,严格评估监控制度,让高质量就业评价的内容有指标、有考核、有落实。

(四)加强结果应用,推动工作开展

将评估评价与激励措施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绩效考核评估奖优罚劣的作用,运用评估结果实行“末位督促制”。确定科学合理的高质量就业地区标准,建立评估结果的动态调整机制,实行每周期申报一次、复核一次、认定一次,对于不符合高质量就业标准的地区及时摘掉“帽子”,提升评估工作的激励约束作用。

猜你喜欢

劳动力劳动者指标体系
2022城市商业魅力指标体系
致敬劳动者
劳动者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劳动者的尊严不应被“扔”在地上
网络空间攻防对联合作战体系支援度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建筑工程造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应用探究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在云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