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乐·享”校园文化内涵——基于园本课程建设的思考

2020-08-29郑小红

读与写·上旬刊 2020年8期
关键词:园本课程课程建设校园文化

郑小红

摘要:幼儿园的课程建设已经成为当前园内幼儿园办园的一大亮点,建设富有特色的园本课程,对促进幼儿园内外多主体共同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幼儿园应适当地结合地方特色资源,以幼儿园的基础、现状和发展条件为依据,以特定社区教育资源为依托,注重幼儿核心素养的培养,凝练课程核心文化,提升校园文化内涵。

关键词:“乐·享”校园文化;园本课程;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20)22-0261-02

我国《幼儿园工作规程》已明确规定“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是幼儿园的首要任务,当前“以儿童为本”,因人、因时、因地建构适宜性园本课程,以此推进对幼儿全方位培养的幼儿园日益增多。通过合理的“游戏化、生活化”课程建设,将陶冶幼儿情操、提高幼儿核心素养等融入到幼儿的一日活动各个环节,对帮助塑造幼儿各方面品质具有重要的意义。园本课程建设促进了校园文化的营造,同时校园文化的浸润也推动了课程建设的深化。我园(此处指厦门市第八幼儿园,下文同)在初步构建“乐·享”课程体系的基础上,结合省级立项课题《利用“乐·享”课程体系促进幼儿社会性品质培养的实践研究》,立足于园所发展的实际需要,已初步获得了课程建设方面的部分成果,并形成了富有园所特色的“乐·享”校园文化,其中,“乐”意指“快乐游戏 快乐成长”,“享”则为“畅享生活 共享快乐”,“乐·享”的涵义是:乐中有享,享中有乐,乐享一体。

1.幼儿园构建园本“乐·享”课程的意义

1.1 有力推进幼儿多元智能的全面发展,尤其是社会性品质的塑造。

在幼儿一日活动中融合“乐·享”理念,契合《纲要》及《指南》精神,不断促进课程“游戏化、生活化”,幼儿快乐游戏、享受生活。帮助幼儿树立自信,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和初步的责任感,爱集体、家乡和祖国,形成乐于分享、文明礼貌、积极自信等良好品质,推动幼儿体智德美各方面健康发展。

1.2 能够加快普及、树立并深化“一日活动皆课程”理念。

在“乐·享”课程建设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课程实施的内容、途径和策略,在一日活动中结合幼儿五大领域的学习与发展,促进幼儿核心素养的培养,在教师、家庭、社区中不断推广、树立幼儿园“一日活动皆课程”的理念,充分调动家园共育的积极性,互通资源,实现家、园、社共促课程发展的良好效果。幼儿形成的各方面良好素质也能反作用于家庭,互惠共赢。

1.3 有效推动教师业务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实践提升。

逐步完善“乐·享”课程体系的过程,要求教师的业务能力及科研能力随之不断提升。通过一线教师在实际教育活动中的实践,共同促进取得优质的课程建设理论和实践成果,同时教师的专业素质和研究修养得到大幅度提升。

1.4 有助于完善园本课程的框架体系,进一步提高幼儿园保教质量。

融合“乐·享”课程核心理念,结合“喜乐游戏 畅享生活”的幼儿身心体验,充分利用家长资源,融合社区力量,将对幼儿的态度、情感、技能等方面的培养渗透在一日生活各个环节,注重幼儿分享、互助、自信等方面的情感体验,形成高效、务实、有借鉴意义的幼儿社会性品质培养方法,在良性循环的氛围中,有效推动园本“乐·享”课程体系的建构和完善,从而持续促进幼儿园保教质量的提升。

2.幼儿园如何通过构建园本“乐·享”课程来提升校园文化内涵

当前,以“游戲化、生活化”为主线的幼儿园课程建设已涌现许多优秀案例,但凝练出类似于“乐·享”理念的园本课程案例还较少。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园以“快乐同成长,畅享新天地”为办园理念,依托幼儿园地处城区中心的资源优势,在力求让幼儿快乐成长、畅享童年的氛围下,建立起了“乐·享”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并形成了特有的“乐·享”校园文化。

2.1 创设“乐·享”游戏环境,满足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

幼儿园环境改造上紧扣“童趣”和“游戏化”元素,在格局、空间、功能上不断调整和改善,多方面入手,打造幼儿喜爱的温馨快乐的游戏乐园。

(1)创造安全性与趣味性并重的环境。

举幼儿园的例子,幼儿园由于地处居民楼中间,无法在原基础上改造生成更多的活动空间,为保障幼儿活动空间的安全性,解决个别场所仅有一个消防通道的弊端,我们为个别班级拓展出了新的逃生通道,采用跃层滑滑梯、跃层攀爬架的形式,既解决了消防通道问题,又为幼儿提供趣味的活动形式。

(2)充分利用场地空间,对户外环境进行改造。

为满足幼儿的游戏体验,将有限的空间进行功能最大化,我们对户外场所进行合理的改造。如大门左右两侧开拓成融合大自然的户外拓展区,满足幼儿攀、爬、钻等需要,草地与大树均成为幼儿的“游戏伙伴”。

(3)合理对空间进行改造,给幼儿探究活动给予更多的支持。

举幼儿园的例子,原来大门一侧的种植园地有一棵巨大的木棉树遮阴,所以植物生长缓慢,将教学楼一处使用率不高的天台改造成“日月星辰”种植园,利用彩绘、废旧攀爬架改造等手段,为孩子创造了一个可以享受阳光、雨露、绿色和快乐的场所。

(4)在创设“乐·享”游戏环境时,融入幼儿的童趣魅力。

幼儿园在环境的创设上融入“乐园”的元素,主色调以和谐的橙、绿、蓝搭配,代表着橙色的大地、绿色的草地、蓝色的天空,随处可见蕴含“童真”的小动物、卡通形象,赋予环境“快乐游戏”的审美和教育作用,如园内的“乐·享”小剧场、“乐·享”展示墙等,满足幼儿表达、分享、交流的需要。

2.2 在一日活动中扎实推进“乐·享”课程文化体系的建设,用心呵护幼儿成长。

我园“乐·享”课程包含基础性课程和园本性课程,二者有效衔接、融合,贯穿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在“乐·享”课程文化的熏陶下,幼儿获得了“乐群、自信、勇敢”等品质,“乐·享”校园文化氛围日益突出。

(1)基础性课程构建,帮助幼儿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素质基础。

①稳步发挥主题活动的引领作用。

结合新时代教育理念的思想引领,注重主题活动教育对幼儿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性。在班级的主题活动中,鼓励幼儿体验生活,从生活中学到本领。比如大班主题活动《我们爱地球》中,孩子结合生活体验进行日常的垃圾分类投放,主动保持环境整洁,体验到了“爱地球”的乐趣;他们到社区志愿服务,将平时收集来的废旧物如纸箱、一次性纸杯、牙膏盒、养乐多空瓶等,废物利用,变成了建构区的低结构材料、美工区的创意材料、角色游戏的“百宝箱”。幼儿在主题活动开展过程中获得直接的体验和切身的感受,积极主动探究,不断培养学习兴趣。

②夯实领域活动的基础性作用。

在领域活动的开展中,坚持立足幼儿的兴趣需求和生活经验,以培养幼儿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为核心,坚持“快乐学习、寓教于乐”,给每个幼儿提供宽松的充分动脑动手的机会,教师形成了良性的研讨氛围,不断推进领域活动的扎实开展。“游戏化、生活化”的领域活动成为“乐·享”课程建设中的一大核心,如园内研讨、生成的大班社会领域活动《帮助别人很快乐》,教育活动的环节设计来源于幼儿真实的生活体验和在园一日活动,设计了多样化的游戏环节和互动环节,如一分钟相互塞汗巾游戏环节、“乐·享”晨间小播報主持人播报“乐于助人”视频画面等,孩子们在活动中感受到来源于自己真实生活中的情感体验,更好地激发认同感。

③提升班级区域活动的自主性作用。

为了让幼儿的区域活动能够真正促进幼儿的自主游戏与探究,各班级教师坚持进行幼儿的观察记录分析。区域活动内容结合领域活动和主题活动,做到每月新增各个区域的自制材料,并合理融合幼儿美工作品,注重“游戏化、生活化”元素的融合,有效体现区域活动的教育性和趣味性。如教师充分调动幼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一起利用各种废旧材料,如纸皮箱、旧玩具、光盘、牙膏盒及一次性碗筷等,创造出创意玩具世界。

④不断推动三大游戏的创新开展。

根据《指南》精神,我们珍视游戏活动和生活环节的独特价值。在三大游戏的开展中融入对幼儿“分享、互助”情感的教育,体现“乐·享”课程理念的核心。在游戏中,挖掘可利用的来源于生活的经验资源、物质资源,从游戏角色的选择、游戏情境的导入和游戏场景的创设,都充分考虑到幼儿的参与性,注重创造机会让幼儿当好游戏的“主人公”,加强引导幼儿懂得在游戏中相互协商、自主解决问题。

⑤充分发挥一日生活环节的教育作用。

我们坚持“一日生活即课程”理念,以一日生活保教细则为抓手,注重培养幼儿“分享、互助”的情感体验。如在一日活动中利用各种教育契机帮助幼儿形成关爱他人的品格。对于幼儿园内相对特殊的个别幼儿,教师引导班级孩子形成“乐·享”互助帮扶的良好氛围,贯彻与时俱进的融合教育理念。以班级为单位,孩子轮流担任“爱心小天使”,在一日活动中的各个环节成为特殊幼儿的小帮手,从行为、心理上给予来自同伴的关怀。在担任“爱心小天使”过程中,孩子从“被引导”意识到“主动并积极”意识自然过渡,帮扶和被帮扶的孩子在与人分享、表达情感的能力上都得到提升。

(2)园本性课程构建,帮助幼儿逐步养成积极的学习品质。

①功能区活动让幼儿在自主体验中促进创造力发展。

体现幼儿自主性的“萌娃逗阵行”体验活动,在幼儿自主游戏的过程中,不断激发幼儿的创造力,提升学习兴趣。玩沙娱乐区、玩水休闲区、生活体验馆、亲子阅读角、乐享小剧场、大型建构区、角色游戏区、草地拓展区等游戏场地共同形成了“萌娃逗阵行”的活动场所,幼儿自主成团,选择游戏类型,在快乐游戏中拓展认知、发展社交能力、提高学习兴趣。

②亲子游戏活动让幼儿在温馨环境中促进情感态度的发展。

积极探索“幼儿园为主导、家庭为主体、社区为依托”的三元式家庭教育指导新模式。家园共育信息化平台的建立,充分发挥了家园联动力,创造了家园合作的全新模式。依托信息化平台构建的线上结合线下的亲子游戏活动,已经成为当前我园的家园共育研究重点。我们以信息化“家园共育”互动研究为基础,以丰富的游戏化活动为载体,以推动幼儿的自主创造性为导向。时刻抓准“以幼儿为中心”的立足点,在“观察、互动、促进”的基础上,联动家庭力量,增进亲子互动,增强教研活动的实效性,真实地为幼儿的自主发展提供有效的理论和实践渠道。大力推进层次更深、辐射更广、形式更为丰富的家园互动计划的实施,各班级教师积极推动家长深入参与活动,探索家园合作的创新模式,目前已经成熟地形成了“线上亲子游戏晒照片”、“家长感悟沙龙”、“一对一深入化家庭教育指导”、“爸爸团经验推介会”、“亲子健步行打卡活动”等一系列家园共育新形式。

③艺术活动让幼儿在快乐氛围中促进个性发展。

立足园本特色,我们紧扣幼儿“爱唱、爱跳、爱表现”的个性特征,以艺术领域的发展目标作为园本性课程的指导方向之一,将音乐与美术作为幼儿个性诉求的主要核心,推进幼儿在艺术表达方面的个性化发展。教师在艺术方面的积极性和专业性为幼儿园的艺术活动提供了良好的推动力。近年来,健美操文化融合到幼儿户外活动尤其是早操活动中,已经成为幼儿、家庭、社区举力参与的一项课程内容。

通过园本“乐·享”课程的建设,能够在硬件环境、人文环境、课程结构等方面不断凸显“乐·享”文化理念,潜移默化中提升了校园文化内涵,同时推进幼儿园不断优化和“乐·享”课程有关的教育资源、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构建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园本课程体系,形成本园的办园特色,切实提高办园水平。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S].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0.1.

[2]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1.1.

猜你喜欢

园本课程课程建设校园文化
家园联手 实施幼儿园本土文化教育课程
家园联手实施幼儿园本土文化教育课程
浅谈我园美术园本课程游戏化的开展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基于卓越计划的金属结构材料课程实践化改革与建设
资源、生态与环境学科群体系下普通地质学课程建设思考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