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奶业评价体系建设工作启动

2020-08-28

中国食品 2020年15期
关键词:便利店舆情门店

现代奶业评价体系建设工作启动

7月29日,由中国奶业协会主办,以“创新引领,传递信任,协同发展”为主题的现代奶业评价体系建设启动会在北京举行。中国奶业协会名誉会长、原农业部副部长高鸿宾,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奶业协会副会长沈建忠,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二级巡视员王俊勋,中国奶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刘亚清等领导及部分地方奶协和奶业上下游重点企业的主要负责人参加了此次会议。会上宣布,《现代奶业评价 奶牛场定级与评价》团体标准于今年8月1日起正式实施。据了解,该标准对现代奶牛场进行了明确的定义,从战略潜力和绩效表现两个维度,以及布局合理化、养殖规模化、管理智能化、发展持续化、生产标准化、品种优良化、动物福利化、产品优质化8个方向,系统规定了现代奶牛场全面评价的方式、方法和定级标准。

与此同时,《现代奶牛场定级与评价管理办法(试行)》和《现代奶牛场定级评价师管理办法(试行)》也在会上同时发布。这对奶业精细化、现代化发展提出更高要求,今后奶牛场的养殖现代化水平高低可通过评分、定级来区别。下一步,协会将从培训考核定级评价师、设立评价中心、规划监督管理等方面开展现代奶牛场定级与评价工作。(黄慧)

小龙坎一门店两年制售2吨地沟油

7月16日,小龙坎一门店两年制售2吨地沟油事件登上微博热搜。根据中国裁判文书网披露的刑事判决书显示,火锅品牌小龙坎在陕西榆林的一家加盟门店两年间用地沟油制成火锅锅底,销售给顾客食用,涉案地沟油有2吨多。对此,小龙坎公司致歉,并称已配合相關部门处理此事。

根据判决书显示,榆林一小龙坎加盟店两年间制售2吨多地沟油给消费者食用,法院一审宣判涉案5人犯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均获刑罚。据了解,2017年5-7月,苏某涛指使采购苏某飞参与生产600斤地沟油,厨师刘某月和冯某明参与生产400斤地沟油,并加工成火锅锅底销售给顾客。2018年8月14日-2019年4月26日,苏某涛指使采购苏某飞、厨师苏某强加工地沟油3963斤,并加工成火锅锅底。

对此,成都小龙坎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在官方微博发布声明,表示小龙坎在2019年已配合事发当地部门处理了此类事件,对餐厅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深感自责并诚挚道歉”。小龙坎还在声明中表示,在今年9月1日前,将在全国门店上线“小龙坎5G智能厨房”,落地门店无死角监控系统,由公司总部进行24小时监管。同时,今年10月1日前小龙坎全国门店将上线“小龙坎Hot”小程序,对进、销、存系统进行强监管。一旦核实门店存在油料食安风险,直接取消授权、终止合作,并立即向监管部门报警处理。

实际上,这并非是小龙坎首次出现相关食品安全事件。此前有报道称,四川省市场监管部门召开“春雷行动2020”会议,披露了近期查办的十大案件,其中包括泸县云锦镇渝味小火锅回收油案件,涉及到的品牌就包括小龙坎。更早之前,在小龙坎火锅吉林长春欧亚店,该店服务员将消费者用餐结束的锅拿回后厨,把锅底的油沥在一个桶里,循环利用。

在业内人士看来,近年来餐饮企业频现食安问题,小龙坎事件显示出火锅品类的食安隐患,同业态的品牌也会受到影响。另外,对于开展加盟业务的餐饮企业来说,应当在开放加盟门店的同时注重品牌保护,以免出现类似的情况给企业带来损失及影响。(赵述评 郭缤璐)

《中国消费者食品标签认知及使用状况调研报告2020》在京发布 相当一部分消费者不能读懂食品标签

食品标签标识是消费者了解预包装食品属性、特性的主要信息来源,也是生产者向消费者宣传和推荐企业及产品的重要方式。为了解消费者对食品标签标识的认知和实际使用情况,为相关政策、法规和标准的制修订提供参考依据,促进食品行业良性竞争和健康稳定发展,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开展了专项调研并于近期在京发布《中国消费者食品标签认知及使用状况调研报告》。

本次调研按照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常住人口进行配额并随机抽样,在线调查,有效问卷3100份,男性占48.1%、女性占51.9%。其中22-60岁人群占79.03%、22岁以下人群占20.23%、60岁以上占0.74%。主要调查结果如下:

1.超半数消费者有网购经历

调查发现,九成消费者在一周内购买过预包装食品,说明消费频次较高。随着网络购物的发展和新冠疫情的影响,半数以上消费者同时在线上和线下购买。由于网购和商超的销售场景完全不同,线上销售食品的标签标识展示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差异性,比如有些食品包装图片不够完整、清晰,配料表展示不全,物流包装与食品外包装合一,促销装组合方式灵活多变等。

2.消费者最关注食品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

近七成消费者在购买食品时有查看食品标签标识的习惯,九成消费者关注食品生产日期和保质期,多数人希望保质期以日期形式标注。此外食品名称和品牌的关注度也非常高,而产品标准代号、厂名厂址和生产许可证编号等信息关注者较少。

在保健食品方面,消费者最希望了解的信息是产品功能、适宜人群和品牌。“保健食品不是药物,不能代替药物治疗疾病”的警示语是保健食品标签的“标配”,尽管正面标注会影响产品美观,但总体而言该信息已经成为消费者辨识正规保健食品的重要信息来源。

3.消费者读懂食品标签的能力不足

本次调研发现,相当一部分消费者不会合理利用标签信息来选购食品。比如有35%的人不知道什么是“食品真实属性名称”,因此常出现将乳饮料当作牛奶,将固体饮料当作特殊医学用途婴儿奶粉等情况。近半数消费者几乎不看营养标签和配料表,“从来不看”食品标签的消费者之所以不看的第一大原因是“我想看,但我看不懂”(43.1%),可见消费者读懂食品标签的能力不足限制了他们对食品标签的使用。

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主任钟凯表示,上述结果说明相当多的消费者不能读懂标签上的一些关键信息,因此需要加强对标签标准的宣贯和提高消费者的基本营养知识,使更多消费者能读懂标签,科学地选购食品。

4.消费者对食品添加剂存在较大的误解

食品配料表是以含量高低排序,因此可以一定程度上反映食品的真实构成。然而调查发现,超七成消费者的关注重点是含量很少的食品添加剂。与此相对应的,八成以上消费者在购买食品时关注“无添加”、“零添加”、“不使用”等表述,超六成消费者认为有这样标识的产品比同类产品更好。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指出,消费者长期以来对食品添加剂存在较大的误解。配料表中常见的防腐剂、增稠剂、甜味剂、食用色素等食品添加剂均是在安全的基础上经政府批准使用的,是否含有食品添加剂,在食品的安全性上并无高低之分。

5.消费者期待食品提供更精准的营养支持

随着国民对健康的关注度提升,针对特定人群的食品很受欢迎,比如儿童、老人、孕妇等。七成以上消费者认为标注适宜人群有利于自己合理选购产品,其中满足营养健康需求是最重要的考量,其次是产品口味、包装、外形的偏好。

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健康所所长丁钢强表示,从满足消费者需求和营养健康产业发展趋势来看,针对不同人群的营养需求开展食品研发将是未来各大企业的战略重点。他同时认为,适宜人群以及与之相配套的营养健康声称需要以科学证据为依据,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有助于消费者合理选择食品。

6.消费者期待食品标签提供的信息更简洁,并担心被误导

调查发现,消费者普遍认为食品标签上的信息过多,希望标签更简洁,突出最关注的信息。同时,消费者也希望食品标签不使用模棱两可的误导性语言,希望政府相关部门加强监管,打击弄虚作假和误导消费者的行为。

中国食品工业协会总工程师李宇表示,食品标签既是企业与消费者沟通的载体,也是市场监管和社会监督的工具。目前食品行业为了按政府规定保证食品标签内容的完整准确,感到不胜负担,希望简化对食品标签的要求,突出重点,而不是要求罗列越来越多的内容,以便使消费者易读、易懂。(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

上半年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正面舆情占比超7成

为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守底线、防风险工作,中国农科院质标所舆情监测团队于7月20日发布了《2020年上半年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监测报告 》(以下简称《报告》)。从今年上半年监测总体情况看,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舆情热度较往年同期降低,舆情形象整体上以正面为主,网民关注的热门话题主要集中在“春耕生产与农资打假”、“农产品合格证制度试行”、“新冠肺炎疫情与农产品食用安全”三个方面。

《报告》显示,上半年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正面舆情占比达73.04%,显著高于去年同期水平。有赖于多方力量的联合介入,上半年关于指导疫情防控期间如何正确认识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消费指导类舆情占比進一步提高,占比8.49%,新增谣言数量明显减少。从舆情时间节点看,1-2月,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显示度偏低;3月开始,舆情活力开始释放,并在4-5月期间达到高峰。特别是2020年两会召开前夕,舆论场中涌现出众多代表、委员关于农产品及食品质量安全的讨论话题,进一步推高了舆情走势。从舆情传播渠道看,权威官媒依旧发挥着“定海神针”的作用。

《报告》显示,上半年舆情发展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疫情防控背景下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得到舆论肯定。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各级农业农村部门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举措,为确保“稳产保供”和全年粮食安全目标的实现做出了积极贡献。二是以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为代表的制度创新话题受到广泛关注。2019年底农业农村部全面部署启动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试行工作。疫情期间,合格证的试行成为既减少人员接触又压实主体责任的有效手段,农业农村系统内迅速围绕制度概念、试行范围、操作细节、应用效果等方面展开了讨论。三是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农产品质量安全“老谣新炒”问题突出。上半年,未监测到具备显著负面影响的新生谣言。但一些过往的谣言通过假借新冠肺炎疫情的现实背景,再度出现了恶意传播。四是网民食品安全科学认知水平亟待提高。从目前一些新闻曝光和社交贴文看,一些网民乃至少数媒体从业人员的食品安全科学素养偏低,对诸如植物生长调节剂、白羽肉鸡等概念缺乏科学认知,在一些具体的事件中缺乏客观理性的分析认识。

《报告》指出,2020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十三五”规划全面完成之年,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具有特殊重要意义。根据上半年舆情表现,结合发展态势分析,预测下半年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应急处置工作需要关注以下两类风险点:(1)热点性风险点。一是粮食、生猪等大宗品种的负面舆情风险。保粮食安全是今年农业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围绕粮食、生猪等重要农产品的种养殖和加工环节潜在的质量安全风险隐患,形成舆论关注焦点的可能性较大。二是新冠肺炎疫情伴生的谣言风险。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尚未结束,特别是前段时间北京等地区形势出现局部反弹,疫情相关的谣言问题可能再度出现。三是中美贸易摩擦中暴露的标准差异问题,特别是关于生猪等农产品进出口标准差异的问题,存在引起舆情热点的可能。(2)长期性风险点。近年舆情监测数据显示,农兽药残留超标问题一直是媒体和公众关注的重要内容,这个问题的解决需要一定的时间,但农产品入市后曝光的负面检测信息,特别是一些禁用农药或瘦肉精的检出曝光,一定程度上会在消费者心里不断积累负面情绪,可能被特定事件点燃诱发舆情连锁反应。

针对下半年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可能存在的发展态势,《报告》建议如下:一是加快修订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健全重大舆情和突发事件舆论引导机制”。这是一个包括预判、引导、处置在内的完备机制,明确“谁来管、怎么管”,使各部门协调运作,进而充分发挥作用。对于目前可以预见的热点性风险和长期性风险,有必要在原有处置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特别是要建立与市场监管、网信办等部门的舆情联动处置机制。二是建立健全以风险评估专家为核心的辟谣机制。风险交流是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段时间以来,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风险交流工作存在主动性不足、专业性缺位的问题。建议尽快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辟谣的专家联席机制,适当引入第三方资源,协同开展违法和不良信息处置工作,推动《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在农产品质量安全领域的落实。三是努力打造农产品质量安全舆论生态圈。在积极争取权威主流媒体发挥舆论引导主渠道的基础上,探索通过工作通报、媒体会商、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与微信、百度、新浪微博、今日头条、抖音、快手、知乎等社交平台进行接触,争取支持合作,扩大传播农产品质量安全科学知识的朋友圈,形成网络舆论引导的良好生态。(崇山)

中储粮公布储备玉米有关问题核查情况:质量数量没问题 人员有违规

7月14日,中储粮通过官方网站和微博公布了《关于肇东市青冈荣昌收储库点拍卖销售一次性储备玉米有关问题初步核查情况的说明》(以下简称《说明》)。

《说明》指出,针对近期网上关于中储粮黑龙江分公司肇东直属库外租收储库点——青冈荣昌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拍卖销售的一次性储备玉米存在质量问题的反映,中储粮集团公司于7月12日派出调查组赶赴当地开展调查,有关部门全程督导。

经初步核查,视频反映的这批玉米数量质量问题与事实基本不符,仓内个别点位的质量问题不代表整仓玉米质量状况。经第三方检测机构——黑龙江省粮食质量安全检测中心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现场扦样和实验室检测,色泽气味正常,水分、杂质、不完善粒等各项检测质量指标均符合国家标准和有关质量要求,与该批玉米提报拍卖标的时的质量指标基本一致。经对该货位剩余玉米进行核查,数量账实相符。

关于视频中反映的“水泡粮”和“筛下物”问题,经向当事人核实,其所说的“水泡粮”是黑龙江个别地方一种民间叫法,是指玉米在生长期后期因雨水偏多、光照不足,造成成熟度不够、籽粒不饱满,经高温烘干后产生的色变粮粒,不是被水浸泡过的玉米,现场扦样检验也未发现该批玉米有被水浸泡的情况。核查中确实发现粮堆底部个别点存在筛下物,经调查是在入仓过程中没有及时进行清理。筛下物不影响整仓玉米质量和数量,玉米出库时数量按照实际过磅计量。如出库时杂质含量超过标准规定一定限度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扣量。

关于视频中反映外租收储库点青冈荣昌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人员违规额外收取装车费等问题,经查基本属实,下一步将依法进行处理。核查中如发现中储粮直属企业人员存在违规违纪违法问题,集团公司将依规依纪依法对有关责任人进行严肃处理。(安然)

中国餐饮市场规模已突破4.6万亿元

7月23日,美团点评联合餐饮老板内参共同发布《中国餐饮大数据2020》(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指出,当前我国餐饮市场规模已突破4.6万亿元。

据悉,该系列报告已经连续发布了四年。本次发布的报告分别从餐饮业整体情况、热门单品分析、消费者画像等角度入手,在展现过去一年餐饮业发展图景的同时,对未来的趋势进行洞察。此外,今年增加疫情篇,解读餐饮复苏期的行业表现,让疫情期的思考更加有数可依。

餐饮企业向“未来形态”进化

报告指出,尽管疫情给餐饮行业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波動,但当前我国餐饮行业的巨大潜力依然存在,并有望成为拉动消费增长的新引擎。在此背景下,能够平衡质量与效率的餐饮企业将迎来窗口期。

与此同时,我国餐饮企业的模式也在不断迭代,正在向“未来形态”进化。一些显而易见的现象正在发生,例如线下的门店更注重效率与消费者的深度链接,连锁加盟成为重要的增长极,传统品牌正在向用户品牌转变。而对于大型的餐饮企业来说,上市、融资、并购等一系列行为正成为集团壮大与发展的常规操作。

火锅仍牢牢占据头部位置

在对品类的分析中,报告显示,当前餐饮行业中火锅仍牢牢占据头部位置,其中川味火锅重回“快车道”,人均消费金额在120元以上区间的订单开始大幅上涨。值得注意的是,烧烤正在急速蹿红,并逐步成为“开店王”。在全国各大城市内,烧烤店分布愈发均匀化,这也意味着烧烤已经步入了发展的“黄金年代”,其中,东北人民对烧烤的喜爱最为突出。

此外,传统川菜“酸菜鱼”正逐渐成为新的国民美食。报告显示,在美团点评平台上,酸菜鱼的搜索量已经全面超越黄焖鸡。而从全国范围内来看,覆盖酸菜鱼的门店数量也正在高速增长。根据报告解读,酸菜鱼的走红一方面得益于其原材料巴沙鱼的稳定供应,另一方面也在于菜品的定价优势。据了解,在人均30元以上、人均90元以上的多个价格带内,酸菜鱼均位居头部。

“她”经济值得关注

数据显示,在4.67万亿元的餐饮消费市场中,女性消费者占比60%,充分彰显了“她”经济效应。根据报告测算,中国女性消费市场规模可达10万亿元以上,值得全行业商家重点关注。

不容忽视的是,在消费者“花钱吃饭”背后,隐藏的是丰富的场景、行为、花费等多元需求的全面满足。报告指出,一二线城市人均年消费频次在最近三年内增长接近80%。在餐饮消费中,“好吃”是基础,门店周边“好玩的”、“好逛的”对消费者们同样具有强吸引力。对此,报告建议门店商户选择“对路”的营销手法,通过更有效的促销方式吸引用户消费。(安然)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2020中国便利店景气指数报告》

7月15日,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2020中国便利店景气指数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指出,2019年便利店行业保持了稳步发展,行业发展的各项指标表现良好,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为便利店接下来的发展增加了许多不确定性因素。在外部环境和内部因素的双重考验下,便利店需要在模式探索、店型创新、线上业务、数字化转型、商品研发、运营管理、供应链建设等企业战略与核心能力诸多方面实现进一步突破。

《报告》显示,2020年便利店行业景气指数为 62.87,虽高于荣枯线50.0,但低于去年的 67.08,为三年中最低。疫情对于便利店行业的整体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同时影响到了行业中的各个方面。

从市场竞争来看,2019年被认为是便利店市场竞争最为激烈的一年,市场活跃度非常高,但也意味着企业发展机会的减少。2020年企业对于便利店市场竞争的预期明显降低,一方面受疫情影响,企业损失较大,更多地将重点转为内部管理,强化基础;而另一方面,对市场竞争预期的降低也为部分企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从行业总体发展情况来看,受疫情影响,仅有 36.4%的企业认为 2020 年企业发展仍然可以保持较好及非常好的发展。而在 2019 年,有 75.8%的便利店企业认为可以保持良好的发展,明显高于2020年。

新冠肺炎疫情对于便利店的销售产生很大的影响。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有86.4%的便利店企业2020年1季度销售额同比去年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门店位置处于商务办公区的便利店销售影响最大;其次是位于学校、医院的便利店;开设在居民社区的便利店影响较小。

《报告》指出,2020年多数便利店企业非常重视企业线上业务的开拓,计划在2020年加大线上业务的投入。調查显示,有85.2%的门店计划开展线上订单业务,有67.4%%的门店计划尝试开展送货到家业务,88.6%的门店计划为店内开展线上引流业务。

除去新冠疫情因素的影响,便利店的发展压力仍然主要来自房租及人工成本。同时,消费者客流、线上平台的冲击、资金短缺也为运营带来较大的威胁。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影响门店运营的最大因素主要来自同行竞争及消费者变化,其次是政策环境、人工费用。

在门店店租方面,2019年33.5%的门店店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上涨,店租的上涨对于门店的正常运营带来了极大的威胁,店租成了门店是否可持续运营的最重要因素。而在门店用工费用方面,2019 年,41.0%的门店用工费用小幅上涨,8.9%的门店用工费用出现了大幅上涨。用工费用的上升对于2020年便利店的运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进一步加大了门店运营的压力。

《报告》还指出,2020年便利店对鲜食类产品的重视程度进一步加强,生鲜品类引入尝试增多。调查显示,在产品结构方面,2020年计划引入鲜食品类的门店占比78.4%;计划引入生鲜品类的门店占比62.9%;更多的便利店正在尝试生鲜品类的引入,未来发展有待进一步观察。(安然)

研究证实:蚊子不能传播新冠病毒

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一项研究证实,新冠病毒不能通过蚊子传播给人类。研究人员7月17日在《科学报告》杂志上发表论文称,新研究首次提供了确凿的实验数据,支持了世界卫生组织(WHO)关于蚊子不能传播新冠病毒的论断。

关于新冠病毒是否能通过蚊子进行传播的问题,WHO明确表示不能,称“没有信息或证据表明新型冠状病毒可通过蚊子传播”。该论断是基于其他冠状病毒研究的各种观察结果所做出的推论,并没有确凿的实验数据支持。

为寻找相关科学证据,堪萨斯州立大学生物安全研究所的研究团队进行了针对性实验研究。他们通过病毒胸腔内接种,对新冠病毒在三种常见且分布广泛的蚊子中的感染和复制能力进行了测试。这三种蚊子分别是埃及伊蚊、白纹伊蚊和致倦库蚊,代表了感染人类的两个最重要的虫媒病毒属。研究人员称,胸腔内接种是对蚊子进行病毒攻击的最极端方法,如果在胸腔内接种后新冠病毒没有在蚊子体内复制,那么即使蚊子吸食了含有病毒的患者血液,仍可以排除其传播病毒的可能性。

研究人员在接种后两个小时内收集的样品中检测到了新冠病毒,证实该病毒可以有效地传递给蚊子;但在接种24小时之后的所有时间点收集的277个样本中均未检测到该病毒。研究人员得出结论,新冠病毒无法在蚊子中复制,蚊子不会成为该病毒的传播媒介。

研究人员指出,新研究用科学数据回答了公众关于新冠病毒是否能通过蚊子传播的疑问,表明即使在极端条件下该病毒也无法在蚊子中复制,吸食了含病毒血液的蚊子是无法将病毒传播给人类的。(刘海英)

第四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将延期到明年5月举办

记者7月20日从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组委会了解到,原计划于今年7月在杭州举办的第四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将延期到2021年5月举办,展会地点不变。

据了解,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由农业农村部、浙江省人民政府主办,于2017年5月在杭州首次举办。目前,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已通过国际展览业协会(UFI)认证并进入国际权威专业展会行列,成为国内外公认的最具权威、最具规模、最具影响力的世界茶叶盛会。

如2019年举行的第三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就吸引来自国内25个省(市、区)和30个国家和地区的1563家参展商,以及来自全球46个国家和地区的3425家采购商,达成现场茶叶交易222.9吨、意向交易量5032吨、意向交易额54亿元人民币。

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组委会表示,经综合研判国内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茶叶产销形势,为切实保障广大参展商、观众、工作人员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保证展会实际效果,做好与明年展会的有机衔接,经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组委会研究决定,做出上述延期决定。(张斌)

国内外玉米价格倒挂 专家建议构建多元化供应体系

国家粮油信息中心数据显示,截至6月30日,国内外玉米价差已扩大到每吨638元,并呈不断拉大之势。

“今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持续蔓延,国际玉米价格下跌明显;而国内玉米供需偏紧,国内市场价格不断上涨,导致国内外玉米价格倒挂,进口压力不断显现。”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杨艳涛指出,国际玉米市场供应充足,而需求骤减,美国玉米期末库存创下33年来最高水平。同时,国际原油价格大幅下跌,乙醇需求减弱,加上疫情造成运输受阻,共同对国际玉米价格形成压制。

从国内看,首先,国内玉米供需趋紧,产需缺口扩大强化了玉米价格上涨预期;其次,疫情暴发以来,国内玉米贸易曾一度停摆,阶段性供应短缺引起价格上涨;再次,随着国内疫情得到控制,玉米饲料及加工需求持续向好,玉米淀粉企业开工率由2月份的37%提高到5月份的67%,玉米需求不断上升。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侯丽薇认为,国内外价差不断扩大,可能使得未来一段时期玉米进口继续增加。“尤其在当前全球疫情蔓延、农产品供应链受阻的情形下,过度依赖单一国家进口的模式存在贸易风险。”

专家表示,国内外玉米价差倒挂的局面短期内较难改变。从长远看来,要加强对玉米及替代品进口的监测预警及调控,保障国内玉米产业安全,进一步强化对国际市场的监测、研判和预警,对玉米及替代品进口因时因势实施有效调控,确保国内生产和市场稳定;实施进口来源多元化,提高“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统筹能力,进一步拓展新的进口渠道,构建多元化的全球玉米供应体系,特别是发展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玉米生产潜力较大国家的经贸往来。

同时,要立足保障国内玉米生产供应安全,加强政策调控与支持。稳定玉米优势产区,保障国内玉米供给,进一步完善生产者补贴制度,提高农户种粮积极性,扶持玉米下游加工企业,降低企业由于生产性成本上升而造成的影响。

此外,要调整产业布局,完善国内粮食流通体系。统筹安排玉米生产、加工、储存及运输,促进“南猪北养”,在主产区适当发展玉米深加工项目,以达到原料就近加工转化、减少流通风险;调整储备布局,在玉米需求量大的东南沿海地区增加储备,以防发生紧急情况时保障供给能力;提高流通效率,加强铁路及水路等粮食运输基础设施建设,保障运输快捷、便利、安全、有效。(常理)

猜你喜欢

便利店舆情门店
各地便利店有多绝?全国网友吵翻天了
便利店指数
新店商,创造新增量
消费舆情
步步高年内将开10000家便利店
月度最热舆情事件榜11月
月度最热舆情事件榜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