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幼儿“学会分享”案例研究
2020-08-28王艳玲
王艳玲
【摘要】人们常说:“一个快乐,与人分享会成为两个快乐;一个痛苦,与人分享就成为半个痛苦。”与人分享是一种优秀的品质。随着学前教育的不断规范与持续深入发展,幼儿的分享行为日渐凸显,在幼儿的一日活动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是人生道路成长的基石。农村和城市的差距在学前教育的问题上越来越严重,案例中教师根据班级中出现的“争抢现象”,通过在物质分享上紧抓机会,在情感分享上更是紧追不放,积极引导幼儿“学会分享”。
【关键词】农村幼儿;学会分享;家园共育
一、案例再现
1.玩具分享日,发生争吵。班上的玩具数量总是有限的,笔者和家委会成员商定每周三为“玩具分享日”,今天小朋友一个个都津津有味地玩着自己所带来的玩具,突然,笔者听到一声叫唤,“这是我的东西,我不许你动。”“给我摸一下不行吗?”“不行。”“又不是你的。”两个小朋友正泪眼汪汪地吵开了,如我不及时制止马上就会动起手来。2.区域活动,建构区抢积木。“艳子老师,莱莱抢我的积木!”“这是我先拿到的!”建构区中传来不和谐的音符,笔者应声来到建构区,只见莱莱和城城正在争抢一块积木,眼看两人就要“动手”了,手里真是捏了一把汗。3.晨间活动,抢桌面玩具。每天孩子来园后会开展晨间活动,今天的晨间活动是玩桌面玩具。当孩子玩得很开心的时候,突然思思和妍妍两人为了一个玩具互不相让地争抢起来,这样的状况时常发生,每次都让孩子和教师提心吊胆。
二、教育实录
1.在物质分享上紧抓机会。我们班小朋友从小班开始就喜欢在幼儿园过生日,于是,笔者在小班开始就有意识地培养他们分享的行为,让他们自己把蛋糕送给同伴、送给隔壁班教师及幼儿园的其他工作人员,让大家一起分享自己的食物,唱生日歌,体会着过生日者快乐的心情以及由分享带来的乐趣。2.在情感分享上更是紧追不放。为了让孩子养成友好地玩玩具的好习惯,教师可以给孩子讲一些关于快乐分享的故事。对于主动分享的孩子我们要及时进行表扬,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分享”。
三、效果分析
(一)育人效果
渐渐地幼儿学会了协商,也了解到尊重别人及等待轮换的重要性,初步学会了一些分享的方式方法,让幼儿从被动分享为主动,使其真正做到与人分享。提高了幼儿在活动中与教师、同伴间的交流分享的协调能力。同时以《纲要》理论为支撑,不断探索对交流分享的认识和理解,归纳出不同情景下提高幼儿交流分享能力的一些有效方法和支持性策略。
(二)原因探析
1.占有与分享。从表面上看,占有与分享犹如一枚硬币的两面,是对立的;然而,只要我们冷静地思考,就会发现它们的关系绝非那么简单。独占的孩子是不喜欢分享的,会分享的孩子并不代表再也不会独占了。可见,独占是幼儿的天性使然,不与人分享是大多数幼儿必经的发展历程。2.影响农村幼儿分享行为的因素。(1)内部因素。根据农村幼儿的身心发展特征,年龄较小的幼儿“本我”观念较强,幼儿还不能很好地理解他人的需要和困难,不会对分享行为有准确的认知,所以很多分享行为的出现也是偶然的。因为他们还没有形成稳定的分享观念,所以他们的分享行为也未能很好地表现出来。(2)外部因素。①家庭因素。农村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相比城市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要低得多,大多数农村的家长会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跟他们关系不大。所以孩子分享行為的表现在一定程度上受父母的影响。②同伴因素。幼儿如果在班上有良好的同伴关系,与周围的同伴友好相处,那他会觉得生活是美好的,人与人之间是可以信赖的,并因此愿意为他人做些什么;反之,同伴关系处理不好的,他的社会行为会相对较差,从而出现拒绝分享、自私等行为。3.教育方式。(1)家庭。家庭环境的温馨与否对幼儿情感的影响很重要,我们要不断转换家教的观念,通过各种宣传形式向家长说明身教言传的重要性,家庭成员之间要有了好东西要和家人一起分享。(2)幼儿园。在一日活动过程中,笔者有意地去注意观察幼儿的行为,去捕捉一些典型的分享行为,并且把它及时记录下来,及时地让大家一起来评价,说说谁做的行为是好的,谁是自己学习的榜样,让幼儿的分享行为成为自觉行动,而且是发自内心的。(3)社会。幼儿可以通过大众传媒感受人与人之间分享的乐趣,还可以在我们的生活中,如:游乐场、超市、公共场所等地方,都可以直观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友好的与不友好的一面,需要家长的正确引导才能有的放矢。
(三)基本结论
综上所述,农村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我们要激发幼儿的分享兴趣,为幼儿创造分享的机会,为他们良好的亲社会行为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注:本文为湖南省“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课题“农村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研究与实践”(编号:XJK016BZXX016)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王玉.让分享抵达心灵[J].幼儿教育(教师版),201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