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纪念性场所表达人文精神的景观营造手法研究

2020-08-28洪丽蔡佳淇

现代园艺·综合版 2020年8期
关键词:场所精神纪念性营造

洪丽 蔡佳淇

摘    要:纪念性场所是承载人们缅怀沉思的精神场所。对纪念性景观营造手法的研究是为了进一步提高场地的景观效果,实现在纪念场所的物质载体设计中激发观赏者的情感体验。以景观设计逻辑思维为基础,通过现状分析和经典案例文本解析,归纳纪念性园林中如何通过景观设计营造场所精神。研究结果表明,纪念性园林设计应以周边环境为切入点,在确定物质空间的精神表达的基础上,合理组织设计语言,同时考虑材料及光影结合设计来提高场所体验性感知。

关键词: 纪念性;场所精神;景观设计;营造

纪念性景观承载人类发展过程中的历史文化,可视为人类历史的见证。纪念性景观起源于中国古代的一种“祭祀”活动。在古代,人们将神秘陌生的大自然当作神灵来供奉,如春秋时期为祭祀西方之神白帝而设立的“西畤”和“鄜畤”等。到后来,祭祀的对象愈来愈多样,祭祀的空间也随之变化,大到君王陵墓小到氏族祠堂,其形式变化多样,祭祀的内容也变得越来越丰富。如今纪念性景观的主要类型有陵墓、纪念碑、纪念性雕塑、纪念性公园、遗址公园、名人故居、宗教建筑、民俗风情园等。

纪念性景观承载着人们对自然和先贤的崇敬和思念之情,其中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精神内涵远远超越了其物质形象,具有物质性和抽象性特点。建筑设计师齐康老先生曾指出:“纪念性的本质是纪念过去,表现历史,并希望这种表现得到延续”[1]。随着城市的发展,纪念性景观作为人类纪念情感的表达和物化形式越来越受人们重视。本研究以纪念性景观的特点为切入点,分析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经典案例的纪念性景观的功能和精神内涵表达形式,总结归纳出纪念性场所景观营造常用的几种设计手法。

1     国内纪念性场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纪念活动的场所从祠堂扩展到寺庙和陵墓,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纪念性景观。中国人受传统思想影响,对陵墓、祠堂、墓园等纪念场所常心存避讳和敬畏的心理。陵园、墓园等场所一般地处比较偏远,平常人烟稀少且周围环境相对幽静,常给人 “阴冷”和“阴暗恐怖”的印象。目前国内很多陵园和墓园存在因规划不当造成的土地利用率低和使用功能单一的现象,尤其是园内景观参差不齐、景观设施年久失修、景观缺乏情感共鸣等现象比较严重,导致园内的纪念性景观未能发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思想教育作用。而纪念性公园是指“具有一定的纪念实体物质,承载了一定历史文化价值,以纪念历史事件、人物为主而建的公园。它具有双重属性”[2],不少纪念性公园纪念主题鲜明,但寓教于乐的景观设施严重缺乏,景观分布时间轴线也不明确,场所精神的表达缺乏时代特征等问题。

纪念性景观的主要功能为纪念或缅怀某段历史、某个故事或人物。因此,如何准确地表达历史事件,如何用标志性景观作为视觉引导,如何用设计语言引起观赏者的情绪波动和共鸣,是当代纪念性景观设计师重点要考虑的问题。

2     纪念性景观设计与环境的融合

纪念性场所不仅是实体物质场所,也是承载人们缅怀沉思的精神场所,通过纪念性景观寄托情感和表达记忆。纪念性景观绝不能孤立地存在于环境中,其设计灵感也常常来源于周围环境,因为自然的山川植被比人工造景更能打动人心。

我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讲究的是顺应自然规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当代我国纪念性景观汲取“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形式上愈来愈趋于简约抽象,更加注重寓意和周围环境的融入。尤其是纪念性园林,是人们进行纪念活动的场所,也是休闲游憩的场所,对环境的布局主要围绕纪念性的心理感受和行为来开展。如南京中山陵和唐山地震遗址公园,作为纪念革命先驱和纪念某件具有当地文化传承意义的历史事件场所,在注重场所精神的前提下通过纪念性景观与环境的融合表达更深层次的纪念意义和对生命的思考。

在国外,纪念性场所运用极少的元素来表达丰富的精神内涵。如瑞典斯德哥尔摩森林公墓,也是将建筑、山丘、森林融为一体,创造与原有自然环境和谐却又独特的灵魂安息场所。如美籍华裔建筑师林璎设计的越战纪念碑,突破传统以“大地裂开接纳死者”为设计概念,将3m高的“人”字形碑体植入大地,象征着战争留下的无法愈合的伤痕,给人强烈的震撼力[3]。又如越战纪念碑巧妙运用逐渐下沉的地形元素来表达大地深深的伤口,让到此场所的参观者对阵亡者产生无限缅怀的情怀。

3     纪念性场所设计中空间的组织

3.1   纪念性景观的叙事表达手法

自篆刻在兽骨上记录王室占卜事迹的甲骨文,逐渐发展到石材上篆刻文字的墓碑、铭文碑,均为纪念性空间记录人物生平或历史事件的一种形式。如今,景观设计领域也开始借鉴文学艺术敘述事件手法来表达纪念性空间。纪念性景观空间的叙事表达将人带到事件角色中来感受历史,体会角色所思所想及激发人的情感,从而在观赏者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叙事设计以物象环境等来隐喻人物性格或强调事件的某一特征,此类设计手法包含“时间”“空间”和“情感”3个要素[4]。其中时间是引线,空间有组织地穿插在时间线上,形成有组织的空间序列,不同的空间讲述着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尾,参观者顺此序列一步步了解人物生平或历史事件,画面逐渐在脑海中形成,恍若身临其境。如青海原子城纪念园,将倒叙的写作手法吸收融入到景观设计中,当人们俯身看镶嵌在地上刻着“596”字样的石板时便打开了“研制原子弹”故事的序章,在这中间穿插着5组钢板以及定格画面的雕塑,无一不展示着原子弹研制的艰辛,其中以百米长的钢板墙带围合成的下沉空间作为小高潮,空间中隐藏着2组情景化雕塑无声地讲述着他们的故事,最终以“和平之丘”作为整个空间的高潮,一种宁静感油然而生,以达到纪念园和平教育的目的。

3.2  纪念性空间形式语言的组织

景观空间的形式语言超越了直接的文字表达,让人从精神层面感受到情感氛围,再从物质层面探索回想事件历程,以此表达对事件结果的态度及事件映射的教育意义。在纪念性景观设计中常常借用形态各异的空间的“走势”语言来强调设计者想要表达的内容以及营造的精神空间。

例如在古代,为了展示君王至高无上不可侵犯的地位,陵墓布局采用上升的趋势,表现出崇高、肃穆和永恒的氛围。因为上升趋势会使人产生接近天的神秘想象力,视线的尽头即最高点的位置除了表达雄壮形象外,还被视为权威、希望和理想的象征[2]。例如,在贵州中关村红军墓长征纪念园中,设计师将主要景观路缩窄拉长,形成2.5km长、0.6m宽的长条状矩形空间,给人向前的趋势和悠远延绵的感觉,象征着艰辛漫长的红军长征路,让人沉浸在历史与现实的交融中久久不能忘怀。南京中山陵也是顺应地势形成上升趋势的空间,在此基础上设置一连串的仰视观景平台引导人们向上看,强调了孙中山先生崇高形象,并让人肃然起敬。[5]

在纪念性广场中,圆的形态常常用来比喻和平:比如南京大屠杀纪念馆附属的椭圆形纪念广场,寓意中国抗战胜利以及和平“圆满”的愿景(如图1);比如法国的追忆之环(Ring of Remembrance),此环体内由500个刻着逝去士兵名字的金属折面组成,寓意人们相互牵手而围成一个和平之圈,代表团结与永恒(如图2);如美国9.11国家纪念广场的坑洞瀑布水景池,设计者运用象征性符号语言来表现出9.11事件对于美国的灾难性打击和伤害,用象征性强烈对比的手法突出整个景观的主题理念之“倒影缺失”。光阴在这里静止,它凝固了灾难的痛苦从未远离,一直静静地等待人们来抚慰、冥想、悼念(如图3)。

3.3   纪念性空间的形式语言的组织

纪念性公园的景观中植物材料作为重要的景观元素,具有象征、美化、构筑空间的作用,同时可作为场地背景来营造氛围。中国古典园林中常运用不同的植物材料暗示园主人的心境与品性,如松竹梅隐喻“岁寒三友”,梅兰竹菊隐喻 “四君子”。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园林设计中运用的材料也渐渐趋向多样化,将人物性格或历史事件特性物质化,使得纪念性景观更加生动。纪念性景观设计除运用石材、木材以外,玻璃、金属等新材料的出现使场所精神表达更为准确且富有意义。如为了纪念在美国的俄克拉荷马爆炸中死去的人们,在为此建设的纪念性公园中开阔草坪上布置了168把用玻璃钢做的椅子,以此来纪念168名在爆炸中的罹难者[6]。

纪念性景观中材料的组合搭配产生的不同变化常用来表示被纪念人物或事件的特性。如戴安娜王妃纪念园中的闭环流泉是由多个不同纹理形状的浅色石材制成,这些特定设计的纹理使得景观水展现動静不同的状态,以此来反映戴安娜起伏的一生。又如妇女选举权纪念园中,采用镀膜的金属管材所构成的横纵条纹, 用来寓意妇女选举运动的历程[7]。另外,纪念空间也可以利用材料的通透性影响人的心理。如在阿默斯福特集中营国家纪念馆中,其餐厅设计采用大面积的玻璃墙象征着集中营的观察控制,使参观者感受集中营受害者“被监视”的不安全感,而像混凝土这样厚重非通透的材料会给人以平和安定的心理感受。

4     纪念场所设计发挥互动体验的魅力

强调感觉体验,并承认差异化认识的合理性,正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特征,而互动体验式纪念性景观正成为让人自主地沉浸到设计师营造的精神空间里的绝佳设计手段。目前,大多数纪念性场所因其严肃庄重的风格特征,景观往往以静态示人。对于观赏者来说,场所信息的传达方式变得单向且被动,其参与度也大大降低。倘若能改变信息的传达方式,使景观随着人的行为变化而变化,引发人们强烈的主动探索欲,那么,由此产生的记忆会更加深刻难忘。例如,林缨设计的民权运动纪念碑(Civil Rights Memorial),是由一面墙和一张圆盘桌2部分组成,水流缓缓顺墙而下并在圆盘桌上形成一层薄薄的镜面水膜,当人们伸手触摸盘面上刻着的民权运动的发展史,水经由手两侧如同泪水洒落,显露出未经抛光的粗糙大理石面时人们便会铭记平等的来之不易(如图4)。又如戴安娜王妃纪念园中象征戴安娜王妃性格的闭环喷泉,则是通过营造变化丰富的水流吸引参观者戏水,从而加深对戴安娜王妃的怀念(如图5)。

5     借助光影的表现力

在艺术领域,光影是作为一种基本创作素材而存在。无论东方的山水写意还是西方的风景写实,艺术家都将光线作为人与大自然对话沟通的重要方式。同样,纪念性场所中常借助不同强度的光线来渲染纪念氛围。如埃及昭塞尔金字塔,祭祀厅堂与门厅中间的连接是一条几百米长的甬道,来此朝拜的人们通过这个狭窄黑暗的甬道踏进祭祀厅堂的院子时,就会猛然看见坐在灿烂阳光下的皇帝雕像,不由地产生一种从现世走到了冥界的假象,令人震撼,说明古埃及人早已学会利用光线的明暗对比来创造深层次的意境。

同时,光影的出现也让材料更具表现力。如中世纪的欧洲,哥特式教堂建筑常借助光影来渲染庄严神秘的氛围,伴随着太阳的上升和下落,光与影时刻发生着不同的变化。如室内多采用大型的印花彩色玻璃,当柔和的光穿透时,神的圣洁神秘与至高无上就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在纪念性场所设计中运用光影的美学,可以创造更深刻的情景意境,光影的出现也让此刻的纪念更加具有意义,更加打动人心。

6     结语

纪念性景观是历史和文化的承载,其设计手法也是多变的,设计师应不断地将理论与实践加以磨合并终身学习。通过对纪念性景观典型实例分析和归类,总结出纪念性场所景观设计要点如下:要将与周围环境融合作为设计的首要考虑因素;在展示历史事件或场景时,可以采用文学或电影艺术叙事表达手法作为辅助;通过组织不同形式的空间营造不同的场所精神内涵;选择合适的材料以隐喻人物性格或历史事件的特性;设计要考虑人的体验感受;结合光影变化、声音和色彩处理,准确表达纪念氛围。

在纪念性景观设计中,设计师更应注重以人为本,结合场地周边环境全方面地考虑景观布置,运用科学和艺术的手段,营造美好友善的纪念场所环境,达到与游人情感的连接,安抚悼念者的思绪,并吸引游人前来游赏,同时缓解周边绿地的承载压力。

参考文献:

[1]齐康.纪念的凝思[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

[2]任留柱,陈思.浅析纪念性公园设计中的人性化表现[J].中国包装工业,2014(18):60-61.

[3]丁奇.纪念性景观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03.

[4]刘滨谊,姜珊.纪念性景观的视觉特征解析[J].中国园林,2012,(03):22-30.

[5]彭小柯.环境景观的体验心理研究[J].城市周刊,2019(22):65-66.

[6]吴育强,王泽文,范武波.纪念性公园中景观元素表达及设计[J].热带农业科学,2019,39(09):81-87.

[7]张红卫,向榮.漫谈当代纪念性景观设计[J].中国园林,2010,(09):38-42.

[8]Rie Maki,Tomoko Niihata.Landscape design in Hiroshima Peace Memorial Park:Transition of the design by Kenzo Tange[J].Japan Architectural Review,2020,3(2):193-204.

[9]张偲偲.纪念性景观设计初探[J].美与时代(城市版),2020(02):80-82.

[10]陈子隽.红色文化纪念性景观空间研究——以宁乡刘少奇故居纪念园景观为例[J].美与时代(城市版),2020(02):83-84.

[11]郭泗亭,孙久兰.探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空间尺度[J].现代园艺,2019(22):94-95.

[12]张清海,张雨馨.基于视觉感受的纪念性景观空间序列研究——以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为例[J].中国园林,2019,35(08):55-60.

[13]冯作萍.符号互动理论在纪念性景观中的运用——以南京“美龄宫项链”为例[J].现代园艺,2018(19):124-125.

猜你喜欢

场所精神纪念性营造
诚心为“侨” 营造“家”温暖
2021年山西将完成营造林26.67万公顷(400万亩)
擅长营造美好的音色 Marantz SA-10 S1/PM-10 S1
园林植物景观的场所精神探究
“场所精神”的回归
营造方寸
纪念性景观的地被植物及其景观特色研究:以南京市雨花台风景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