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卓越工程师”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2020-08-28刘道英

西部论丛 2020年9期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综合素质创新能力

刘道英

摘 要:自“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实施以来,我国的高校教育体制改革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并促进和引导了我国重点培养面向社会需求的人才的道路。但是在综合素质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有待解决,所以本文主要从“卓越工程师”创新能力培养概述、卓越人才应该具有的素质、我国在实施计划过程中存在问题以及该计划的培养意见这五个方面做了初步探究。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创新能力;综合素质

引 言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 - 2020 年) 》而提出的高等教育重大改革计划。[1]计划主要以“面向工业界、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教育理念为指导思想;该教育理念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具有一定创新能力,并且能够适应企业发展所需的工程技术人才;其模式为:通用基础标准、行业专业标准、学校培养标,大部分为传统产业和新兴战略产业。企业和高校联合进行培养,培养过程包括在校内学习和在企业学习为培养模式,并且主要以有实践经验的教师来组建师资队伍。[2]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促进了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旨在培养造就出一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3]促进和引导了我国重点培养面向社会需求的人才的道路。 该计划实施至今,使我国应用型人才市场一定程度上有了补充,可以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这些高校的人才培养策略和教育模式为其它高校来说起到了积极模范作用,该计划的实施对于我国高等教育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形势调整人才培养方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增强毕业生就业能力、提高毕业生就业率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最主要的是此计划的实施不仅完成了学校培养社会人才的使命,而且企业也从学校获得了所需要的人才,从而实现学校和企业的“双赢”。

1.“卓越工程师”创新能力概述

“就业难”问题已经困扰了近几届大学毕业生,尤其是85后和90后的毕业生感受更直观。但其实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同时用人单位也在一直抱怨找不到合适的人才,企业很多岗位都是处于缺岗的状态。然而理论知识和实践结合能力强、创新能力强的实干型人才才是最受企业青睐的,当代大学生正是普遍缺乏这种能力。显而易见,我国的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上存在着与市场脱节现象。针对于此,高校迫切需要培养与企业需求接轨的实干型人才,“卓越工程师”创新能力培养就是培养实干人才的最有效措施。在当下情境,加强卓越工程师培养力度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義。

“卓越”即非常优秀,高超出众。早在《三国志·吴志·孙登传》注引中就有出现“卓越”一词来赞美诸葛恪,后并沿用至今。现在卓越也同样用来形容人在某个领域表现非常优秀,具有高超出众的技能。“工程师”又是指那些在专业工程领域,能够运用科学知识来驾驭技术来解决实际问题,并以此为职业这一类人。天津大学校长龚克就曾说过:“卓越工程师”之所以“卓越”,主要并不在于专业知识更丰富,也不仅在于解决问题能力更强,而在于综合素更高。所谓“卓越”就是综合素质高。[4]当前我国各大高校应该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放在工作首位,最终把学生培养成为真正的“卓越工程师”创新人才。

2.“卓越工程师”创新人才应具备的素质

2.1基本素质

作为一名优秀的“卓越工程师”应该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职业道德,同时还应该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法律法规和行业的技术标准与规范。掌握一定的“政治”“经济”“法律”等知识遵守社会公德,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爱岗敬业,严谨认真,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5]当然,这些基本素质的培养是不可能依靠某一段时间或某一次实践就能养成,这就需要学生在生产生活中积累,必要的时候还需要教师家长教育或家长、教师和身边的朋友的行为潜移默化的来影响自己。

2.2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

专业基础知识是“卓越工程师”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任何实践都要有理论专业知识做基础,只有理论知识的支撑才能使实践有血有肉,所以理论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培养对“卓越工程师”具有基础性作用。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与技术知识和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了解本专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沟通与创新学习能力,同时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开拓创新意识。具有一定的英语口语交流能力和一定的阅读英文文献能力,以便在跨文化学习的过程中适应能力更强。时刻关注本专业领域的发展态势,并且具备收集,分析、判断能力。应该具有较强独立工作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有自身的理想需求,会将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健康协同发展。[6]

2.3具有一定的项目组织、管理与执行能力

无论从事何种工作,组织、管理、执行和策划能力的都是很重要的,它能体现一个人综合素质高低。所以此计划的培养也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项目组织能力、管理和执行能力,可是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说具备这种能力可能有些苛刻,在校大学生还未真正步入社会,步入企业,但是其实大学生在校学习过程中,也可以培养他们的这些能力,这样就需要学生积极加入学生会和社团,参加组织一些活动来更好的锻炼自己。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学生可以抓住企业实习的机会,企业可以把他们分成小组,并且选出组长,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或者给学生一些比较容易完成却又有意义的项目让学生自主完成,的过程中也有一定的方法来培养这些能组织管理能力。[7]

3.“卓越工程师”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分析

3.1 国外“卓越工程师”创新能力的培养

20世纪初,英国的桑德兰特学院首次施行“三明治”教育模式:工程船舶系和建筑系学生被要求先到校外进行实习,实习结束再回到学校继续修其它剩余课程。紧接着,这种教育模式逐渐被推广,合作的形式也不断的变换、丰富和完善,没过多久这种校企合作教育模式的范围逐步扩大到了欧美主要国家。[8]同时这种教育模式成为了国外培养卓越工程师的主要途径之一,发达国家培养卓越工程师的过程中不断的摸索、积累借鉴其它院校的经验,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同时也有一些共同特点:在人才培养目标方面,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前提下,更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即人文素质,自学和合作能力的培养;学科设置方面,注重多学科知识交叉和综合运用知识,这就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很高,因此得到学分的要求也很高;每个学校基本有固定的合作企业,有固定的实训基地,这样就能基本满足工程师技能实践培训需要;学校和企业协作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等。例如:德国亚琛科技大学、英国的华威大学分别就以注重工程师的应用能力和精英型培养模式著名,英国的精英人才培养其实也就是所谓的卓越人才培养,这些学校办学理念突出了实践和创新的学生发展观。这也为我国的“卓越工程师”计划培养起到了借鉴意义。

4.5建立多元化立体化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

主要建立校内校外评价机制。校内評价机制:课程及实践教学检查;学校导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信息员反馈;教师同行及领导干部听课;教师评价;企业学习情况跟踪调查;毕业论文设计企业、学校双答辩。校外评价机制:企业导师评价;校友反馈调查;业界教师座谈;用人单位反馈等。[17] 也只有这样才能对我国高校对学生评价结构单一问题解决。

4.6建立健全职业资格证书鉴定制度

一般情况下,用人单位录用人才的主要依据就是职业资格证书。职业资格证书是一种资格凭证,它代表了求职者在某个就业领域的职业能力,例如教师就需要有教师资格证才能进入教师行业,护士就需要有护士资格证才会有机会上岗。所以有无职业资格证书对大学生就业与否有着关键性的作用。想要培养具有理论知识,又掌握职业基本技能,熟悉行业运行规则和管理,并具有解决现场问题的技能型和应用型高层次专业人才行的有效途径就是在大学实施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制度,可见大学生实施职业资格证书考证就显得很重要了。大学毕业生持有职业资格证书证明自己的职业技能有了显著提高,就具备了较强的竞争优势; 不难发现职业技能鉴定本身也促进在校学生做到在掌握扎实理论的同时,也有目的地锻炼和培养实际操作技能,这样就能使学生在毕业后很快的适应工作环境。[18]

5.结语

“卓越工程师”创新能力的培养,我们既要借鉴西方国家高等教育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国情,根据各高校自身条件制定一套属于自己的培养体系,努力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品德优良、知识丰富、能力突出”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卓越工程师”创新能力培养计划下,我国的高等教育将走向另一个更高更新的台阶,使我国在新兴工业化道路上走得更远。

参考文献

[1] 蒋拓新.“卓越工程师班”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探析[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30(7):134-135.

[2] 胡增荣,李晓村等.“卓越工程师计划”背景下液压与气动课程的改革[J].液压气动与密封,2014,(8):1-3.

[3] 魏天路,潘佳卉 颜兵兵.地方高校“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的构建[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2014,(2):32-33.

[4] 黄素梅,顾红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模式探索[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0(5):145-147.

[5]-[7] 蒋廷臣,焦明连,董春来等.测绘卓越工程师素质培养方案研究[J].测绘科学,2014,39(9):145-147.

[8],[9] 王汉成,姜乐.论国内外校企合作模式对我国实施“卓越计划”的启示[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教育论坛),2010,8(8):14-16.

[10] 徐新成,朱建军,赵春锋等.“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程训练教学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5):224-226.

[11-13] 陈海.“卓越工程师”培养背景下理工科高校人文教育路径探究[J].思想教育研究, 2014,(4): 80—82.

[14]李 蓓,姚 庆,管图华.工程训练中心平台在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中的作用探析[J].实验技 术与管理,2014,31(5):167-170.

[15] 肖月,赵扬. 地方工科院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践与探索 [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4):11-13.

[16] 郭小芳, 石亮, 宋晓宁.对“卓越工程师计划”环境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思考——以计算机专业为例[J].人才,2014,(9):80-81.

[17] 李养良 王新海  张德勤等.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保障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4,(18):28-29.

[18] 徐新成,朱建军,赵春锋等.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程训练教学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4,33(5).224-226.

猜你喜欢

卓越工程师综合素质创新能力
拓展探究实验 培养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国际化、大工程背景下机械类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
土木工程专业对外交流项目初探
以心育推进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建立的研究
校企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建设研究
浅谈规划展览馆讲解员的综合素质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