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邵阳花鼓戏丑行的表演特色和唱腔特点

2020-08-28唐源

艺海 2020年7期
关键词:花鼓戏声腔表演

唐源

〔摘 要〕 邵阳花鼓戏历史悠久、韵味悠长,因具独特的艺术魅力而在湘中、湘西和滇、黔要道等地广为流传,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现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丑行是邵阳花鼓戏中必不可少的行当,无论是表演,还是唱腔,都具有十分鲜明的特色,深受观众喜爱,为戏曲表演增添了不少艺术美趣。

〔关键词〕花鼓戏;丑行;表演;唱腔;声腔;语言

邵阳花鼓戏历史悠久、韵味悠长,因具独特的艺术魅力而在湘中、湘西和滇、黔要道等地广为流传,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现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该剧种是在当地民间歌舞“对子花鼓”“车马灯”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而来的,有着十分浓郁的生活气息,艺术风格上既诙谐、幽默,又活泼、清新。它最初是小丑、小旦表演的“二小戏”,慢慢变为小丑、小旦、小生表演的“三小戏”,后发展为生、旦、净、丑四个行当完善的表演形式。从其发展历程上看,丑行一直是邵阳花鼓戏中必不可少的行当,深受观众喜爱,为戏曲表演增添了不少艺术美趣。

一、邵阳花鼓戏丑行的表演特色

戏谚云:“无丑不成戏,无丑不成班”。丑行不似旦行那般娇美,不似生行那般儒雅,也不似净行那般稳重,但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不仅可以增强戏曲表演的娱乐性,还可以起到针砭时弊、警醒世人的讽谏作用,在博得观众的掌声和笑声的同时常常被大家铭记于心。

邵阳市花鼓戏剧团(现为“邵阳市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成立于1950年,剧团第一代丑行有陈明生、石伯胜等几位大师,过去花鼓戏丑行是以文丑兼(歌)舞丑为主,没有武丑。陈明生先生以唱腔为特色,在追求幽默风趣的基础上,常常把唱腔放在表演的首位。他能依据不同人物的性格,采用多种板式呈现出人物形象。如在传统花鼓戏《赶子牧羊》“肖七”的唱段“四川朵子”中,前面唱三句正板后转朵子,以数带唱讲故事的形式,说唱自己的人生经历,花鼓戏风格十足,故事幽默风趣,有效实现了故事的自然推进和发展。石伯胜先生则以做功见长。他在传统戏《铁板桥》中演的铁拐李,上台一拐一瘸的身段动作和锣鼓的节奏契合在一起,使观众看起“丑而不丑,丑中见美,美中取乐,乐中回味”。上台四句定场诗,把人物的行动线交代清楚后,一句“叫板”——“往她家行走”,开唱传统曲调“北神调”,奉劝世人莫贪酒、色、财、气,讲述百姓身边喜、怒、哀、乐的生动故事,使广大观众在轻松娱乐中受到教育,传递正能量,弘扬了中华民族传统的精神风尚。

二、邵阳花鼓戏丑行的唱腔特点

在邵阳花鼓戏演出中,唱腔占主体地位,其唱腔音乐属起承转合的曲牌体,最早的传统曲调只有正板,就是四小节过门、四小节唱腔等,后因剧情发展和人物情感表现的需要,在正板基础上扩张形成了起板、慢板、快板、滚板、二流等多板式声腔节奏,使整个剧情发展更加切合人物形象,展现更加丰满、得体,逐渐推上了一个新高度,剧目塑造得更加完美。戏谚云:“戏无技不奇,腔无技不美”,在唱腔中把情感、风格、技巧等巧妙结合后,才能达到“甜、亮、脆、美、水”的美妙效果。

1.声腔特点

邵阳花鼓戏的传统曲调是声腔的母体,颇具代表性。但它不是因为起源早、周期长,才被接受和推广的,而是在声腔演绎上具有独特的魅力。不论是旋律、旋法还是韵味,都奠定了花鼓戏声腔母体的基础。根据风格的不同,邵阳花鼓戏的声腔主要有川调、牌子、小调三种类型。

在花鼓戏唱功中有一种唱法叫“雨加雪”,“雨”指的是“真声”,是在胸腔振动的基础上有效实现口腔共鸣,让演唱者能自如地把控其演唱气息,听众自然能感受到深厚而真实的声音。“雪”指的是“假声”,发声一般频率较高,比较灵活,传出的声音给听众以轻薄飘浮的感觉。例如:在《桃源洞》中,安童唱“凤凰小妹生得好”一句时就运用了“雨加雪”的唱法,先用真声唱“凤凰小妹生得”,再用假声唱“好”,唱出来的效果特别美,不仅实现了真假声有效的融合和自如转换,而且把丑行人物形象展现了出来,富有幽默和情趣性,也不影响原有意思的表达。

邵阳花鼓戏强调嘴皮子功夫,不仅要求表演者咬字吐字清晰,做到“声中有字,字中有声”,而且还要掌握一些特殊的咬字技巧,如喷口、垛口、轻重以及打舌等多种表现形式。在丑行的唱腔表演中,吐字技巧的运用尤为重要,特别是在一些关键唱词上要夸张咬字,使用牙劲,强化吐字的力度,但又讲究字重腔轻。如《状元报恩》中,友霖把母亲赶出家门时唱“从此莫进我家门”,要加重后三个字的吐字力度,展示出友霖对母亲的愤恨、对钱财的贪图。再如:走场牌子“夫妻双双、快快乐乐过中秋”,最后三个字重复唱一遍时,加了一个花舌音“都力容呀”“都力容呀”,丑角的幽默形象瞬间出彩,也把剧中人物的喜悦、兴奋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邵阳花鼓戏的牌子声腔中常常还会使用一些衬词,用来渲染热闹的气氛、烘托欢乐的情绪或者强调节奏,有润腔衬词、象声衬词、表情衬词、哩语衬词等。《状元报恩》中,友霖运用的主要是润腔衬词和表情衬词,例如:“八(呀)月十(呀)五中(呀)秋到(呐)中秋到(那合依合海合海),增加了“呀”“呐”“那合依合海合海”,以此来丰富丑角的唱腔,并起到一定的铺垫作用,让唱腔听起来更加生动、诙谐和幽默。

2.语言特点

戏曲语言属音乐的范畴,声调、节奏、韵律、抑扬、快慢,无不在音乐的運动之中。邵阳花鼓戏的语言以邵阳方言为主,加上中原音韵、中州韵,再加上本地大戏剧种祁剧中宝和派的戏腔道白,融为一体,风格独到,韵味十足。在传统剧目《老来福》中有一句“来了,来了,来了”,三个“来了”,使用不同速度,不同的音高,便可听到巧真的泼辣率真。《状元报恩》中的另一句“娘老子,我和你的媳妇来给你悔过了”,在声调节奏上,韵律、抑扬、快慢的处理把反面人物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展现了友霖这个“倒霉大哥”的风趣幽默。

邵阳花鼓戏是邵阳人民智慧的结晶,它承载着百姓的情感,抒发着人民的心声。邵阳市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建团70周年来,通过四代丑行人的传承创新,在舞台上成功塑造了成百上千个栩栩如生的丑角形象。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接班人,丑行演员们要努力延续前辈们努力向上的精神,在角色塑造上狠下功夫,形成自己独具风格的“丑行路子”。

(责任编辑:尹雨)

参考文献:

[1]李晓理.邵阳花鼓戏唱腔音乐[Z].(1979)内部发行

[2]杨冯国.试论豫剧牛(得草)派艺术的唱腔风格[J].中国戏剧,2019(6)

猜你喜欢

花鼓戏声腔表演
资兴:花鼓戏进校园
湖南花鼓戏
浅谈锣鼓在花鼓戏中的作用与发展
《黄梅戏声腔研究》出版发行
戏曲声腔研究70年回顾与反思
豫剧俚谚中的声腔表演艺术初探
中国戏曲为何形成多种声腔
湖北远安花鼓戏当代生存状态思考
戏剧表演与影视表演的理解与探析
歌剧《原野》中的女性人物形象分析及表演技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