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原汁原味的湖南花鼓戏
2020-08-28丁雪
丁雪
〔摘 要〕湖南花鼓戏《蔡坤山耕田》围绕“以民为本、以农为本、行善积德”的主题展开,保留了剧种特色的原汁原味。通过风趣幽默的喜剧故事,赞扬了重情义、有担当、有家国大义的蔡坤山夫妇,体现了对真善美以及和谐、友善价值观的推崇。作为近年来戏曲舞台上少有的喜剧作品,该剧整场演出精彩、耐看,着实给观众以耳目一新的观剧感受。
〔关键词〕湖南花鼓戏;《蔡坤山耕田》;古装喜剧
《蔡坤山耕田》是由湖南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改编创作的古装喜剧作品。该剧于2019年底晋京演出多场,引起一众好评。作为国家艺术基金2019年度大型舞台剧滚动资助项目榜首剧目,该剧讲述了蔡坤山夫妇巧遇微服出访的正德皇帝,以一饭之恩获报的故事。该剧围绕着“以民为本、以农为本、行善积德”的主题展开,无论从故事立意还是舞台呈现上都十分丰富饱满,演出效果极佳,确是无愧于观众的期待。
一、清新淳朴,原汁原味
故事紧张风趣,人物性格鲜明,节奏清新明快,语言通俗易懂,是观看《蔡坤山耕田》的整体感受。幽默风趣的蔡坤山、泼辣善良的白李花、憨厚可爱的胡知县、机灵调皮的文师爷、谦和中正的正德皇帝,共同演绎了一段美好的农间喜剧故事,赞扬了重情义、有担当、有家国大义的蔡坤山夫妇,表达了对真善美的推崇,也对古代官场恶习进行了有趣的批判和讽刺。
清新淳朴可以说是对这部戏最妥帖的表达。演员的表演配合简单、精致的舞美造型,观众仿佛置身在红薯地,空气里都是红薯叶的清香,怡然其中。乡土特色自然也成为该剧的一大亮点,尤其在当下各地方剧种逐渐京剧化的畸形发展环境下,地方剧种越来越失去最可贵的原汁原味,《蔡坤山耕田》由此更是显得极为难得。
该剧的编剧吴傲君先生是湖南岳阳人,非常熟悉湖南花鼓戏的地方语言特点,能够准确把握人物形象与语言之间的重要关系。剧中每一段唱词、每一句对白,无不体现出编剧深厚的创作功底和对剧种强大的把控能力。字字句句妥帖得当,极大地突出了剧种的特色和长处。单说唱词,随处一段都充满浓郁的剧种特色和乡土气息,真实又有趣。比如:
“古怪古怪真古怪,八字衙门倒送财。县太爷不把屁股打,老脸皮笑得像草鞋。”
再如:
“去年冬水满哒河,今年春旱跑不脱。多栽红薯少栽禾,栏里宜养大猪婆。”
既通俗易懂、贴近自然,又妙趣横生、符合剧种和人物,实在妙绝。正如吴先生自己所说:新编《蔡坤山耕田》意在让火辣与风趣,尖酸与调侃的花鼓戏回归,让那幽默诙谐的农民语言,泼辣热烈的喜剧情境在舞台上重现。编剧以一种“原汤化原食”的创作手法进行故事和人物的雕琢,细腻精致,韵味悠长。
二、小农大义,借古喻今
《蔡坤山耕田》分为遇饭、过堂、散财、耕田、施粥、恩赐六场,层层递进,逐渐深入,其中不乏借古喻今、针砭时事之言。剧中极力倡导和谐、友善的人生态度,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与我们现在所提倡的核心价值观十分契合。
该剧主人公蔡坤山是一位本本分分的小农民,整天围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打转,日子清贫,身上却有着小农民最淳朴、最善良的本色。他满嘴尖酸,却心地淳良。刻薄的嘴皮子和柔软的内心,将蔡坤山鲜明、突出的人物性格完美呈现在观众面前。湖南花鼓戏也尤其擅长表现此类型人物,泼辣有趣,活灵活现。他身在农间,却满怀大义。在发了一笔“大财”后,蔡坤山并未见钱眼开,所作所为可谓心怀大义。旱灾严重,蔡坤山夫妇没有大见识和大谋略,仅凭着一份良心和热情,带领乡亲们搭棚施粥,救济难以果腹的难民。蔡坤山从把不自己标榜为“大善人”,只想替财大气粗的朱夫子做一件行善积德的好事,全然没有一点人性深处的自私,难能可贵。此外,该剧在人物塑造上更见妙手,其中最令人叫绝的是创作者没有把蔡坤山塑造成一个完全没有人性自私一面的理想化模型人物,他开始时对朱夫子的三百担红薯要价不低,并且也想把钱占为己有,但是小人物的质朴与善良最终主导了他的行为和态度,决定帮扶村人、救济灾民、造福社会。他不慕荣华,甘于平淡,要的是一个平凡的小人物的幸福,乐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他不奢求荣华富贵,不攀图权势高官,有着小人物的自觉和可贵之处。
该剧最后一段对唱,正德皇帝、白李花和蔡坤山教胡知县如何做官,十分有趣。正德皇:“朕教你,(唱)第一招,拿俸禄为办家国天下事,不要为升迁荣辱枉徒勞。”白李花:“(唱) 第二招,眼睛向下观父老,看看肚子吃不吃得饱。”蔡坤山:“(唱) 第三招,休要管别人的脸色好不好,凭良心身正不怕影子倒。”
该段用短短几句唱词将语言升华,看似在教胡知县“做官要诀”,实为借古喻今,深化主题。蔡坤山夫妇是可爱的,他们活泼真实、质朴无华。该剧在创作中正是以蔡坤山夫妇为代表,赞美了社会上他们这一类的人。他们都是普普通通的老百姓,过着自己平凡无奇的小日子,谈不上扶危救困、为国捐躯,但也总愿意在别人困难时刻献出绵薄之力,正因为有如此一群人,我们的社会才更加和谐、友善。
三、元素丰富,主题深刻
众所周知,喜剧难做,若要融入正能量和主旋律元素,更是难上加难。一直以来,能够得到观众欣赏和认可的喜剧作品不多,其中要么批判、要么讽刺,极少有宣扬正能量的好剧。近年来,戏曲舞台上优秀喜剧作品更是少之又少,湖南花鼓戏《蔡坤山耕田》是个新鲜的突破。
《蔡坤山耕田》演出成功,并获得了观众如此好评,完全得益于主创团队的共同努力。不得不说,该剧的一度创作已是“精巧、精密”,二度创作也可谓“精心、精致、精彩”,将该剧“以民为本、以农为本、行善积德”的主题节奏化、清晰化和深刻化。
首先,整个作品收合恰当、创排精心。该剧节奏明快,调子清新,场次之间、唱念之间,甚至人物的每个动作和表情之间都尽显生动流畅,让观众在观剧过程中没有疲惫之感。整个演出过程衔接自然,未有拖沓、繁复,起承转合清晰流畅,可见导演扎实的专业功底以及对创排技巧的自如运用。值得一夸的是该剧最后的谢幕,将表演、唱段和谢幕完美结合在一起,毫无违和感,既让观众继续感受演出,又完成了谢幕,可见创排之精心。
其次,舞台之上元素丰富、细腻精致。场次之间,舞台的变化层次分明,色调丰富,与剧情和人物相辅相成,同时也通过色调的变化增加了剧中人物的喜剧色彩。剧中还运用了皮影元素,并将虚实变化、光影色彩自然融入其中,美化舞台的同时也非常符合人物的形象特点,使演员表演更加生动活泼,舞台更显大气、精致。
再次,演出广受好评,现场观众大呼精彩。看多了庄重深沉的正剧和悲剧,见到《蔡坤山耕田》着实让观众感到惊喜。该剧在二度创作中更加注重突出浓郁质朴的乡土特色,捧出了一部原汁原味的湖南花鼓戏。近两个半小时的演出,观众全程沉浸其中,笑声不断,时不时有人感叹:“真是部好戏啊”。该剧应是近年来不可多得的真正受到观众喜爱的戏曲作品。观众的喜爱程度便是对作品最好的认可,其精彩程度不言而喻。
最后,若是以吹毛求疵、反复打磨的态度来看,关于《蔡坤山耕田》也有几处细节可以商讨。第二场“过堂”,蔡坤山前往衙门找胡知县,想兑现正德皇帝写在他背褡上借条的钱,剧中用“借钱”二字有些不妥,应该叫“要账”。第四场“耕田”,胡知县和文师爷“俯首甘为孺子牛”帮蔡坤山家耕田的场面非常生动有趣,但占用了过长的篇幅,并且与后续核心情节关系不大,不如在其中适当增加群众集体劳动种红薯的场面,与“以农为本”的主题相呼应,与“施粥”一场衔接起来。期待《蔡坤山耕田》再经打磨,越来越好,成为湖南花鼓戏的代表剧目。
(责任编辑:尹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