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文学教学中刘亮程创作解析

2020-08-28胡新华

西部学刊 2020年13期
关键词:刘亮程当代文学解析

摘要:刘亮程的创作在当代文学中的影响使之具有了进入文学史教材的资格。在有限的篇幅内,当代文学 史将刘亮程的创作风格与特质予以高度的概括,而在注重文学作品鉴赏、文学批评与文学思潮的文学史课程讲 授与研究中,逆向推导出文学史教材对作家评价的具体层次必不可少。针对刘亮程创作的教学,他的农民身份、 知识分子思考与由此而来的创作姿态是讲解的主要内容。教师对刘亮程创作结论的形成过程解析,有助于学生 更好理解文学史对作家的评价。

关键词:刘亮程;创作;当代文学;解析

中图分类号:I207.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20)13-0142-03

刘亮程因散文创作的实绩,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国最 后一位散文家,“人与土地”关系的书写在他笔下具有 了诗意。在现代化的境遇中,诗意化的村落显然在快节 奏的都市生活面前具有更大的加魅作用。应该说,这是 刘亮程散文给上个世纪 90 年代的消费主义文学带来的 清新之风。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教育部中文学科教学 指导委员会组编的《中国新文学史》(下册)在“新的 文学态势”一章中就专辟了“刘亮程:《一个人的村庄》” 一节。对刘亮程的散文,该教材总的评价是“试图在个 人与世界、瞬间与永恒之间建立一种全新的关系,构筑一 个完全属于自己的经验世界,以便‘寻找一条走回去的 道路(《只有故土》),这使得他的散文无论是精神向度 还是叙事形式,都与中国现代散文的启蒙传统和当代散 文的流行色既有割不断的联系,又有相当的距离,由此在 世纪末的散文领域独树一帜。”[1]405 接下来,该教材以个 人的现代性焦虑和生命存在的焦虑对刘亮程散文进行了 解读。那么,刘亮程的焦虑从何而来?这就成为在教学 中需要回答的问题。要解答这个问题,就得从刘亮程的 身份着手,进而对他诗意处理村庄生活进行分析,从而使 学生更好地理解其散文的价值与意义。

一、作为农民的刘亮程

赵园在《地之子》中写道:“当代写乡村的作者通常 划出一块地面在自己名下,郑重其事地命名,之后又反反 复复提示,务使你的眼光一触到那名色,就同时嗅出了 那片土地的特有气味。”[2]126  刘亮程的“一个人的村庄”

就有这样的意蕴,“黄沙梁”在他的笔下所具有的“特 有气味”便是作为农民的刘亮程对土地的深刻理解,这 是属于扎根大地的农民的独有透视。因此,农民这一身份 是我们解读刘亮程散文的切入口之一。新边塞诗人周涛 在刘亮程的诗集《曬晒黄沙梁的太阳》序言中说,“他和 一个村庄的联系使他有一种忧伤的情调,还有几分北疆农 村式的幽默。”[3] 应该说,周涛的评价是切中肯綮的。如 果没有和村庄的紧密联系,刘亮程的散文也将失去特质。 1962 年出生于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沙湾县城的

刘亮程,在放羊、种地与当农机管理员中度过其青春岁 月,劳动之余创作,这层经历,让刘亮程能够对足下的土 地有很深理解。他对农事的掌握,对村庄的人、畜行为与 习性的熟悉,对大地奥秘的知晓,均与他长期行走于“黄 沙梁”有关,这些也构成了刘亮程作品的大部分内容。 正如他自己所说,“我的全部学识就是我对一个村庄的 见识。我在黄沙梁出生,花几十年岁月长成大人,最终老 死在这个村里,死后肯定还是埋在村庄附近。这便注定 了我生死如一地归属于这片土地,来来回回经过那块地 那几间房子,低头抬头看见那一群人。”[4]72《人畜共居 的村庄》《一条土路》《狗这一辈子》《通驴性的人》《一 个人的村庄》等文都可以看出刘亮程的这种农民性。作 为一个农民,从事农事劳动不可避免,但劳动在刘亮程眼 中,便是“一场劳动带来另一场劳动,一群人替换掉另 一群人,同一块土地翻来覆去,同一样作物,青了黄,黄了 青,劳动——这永远需要擦掉重做的习题,永远摆在面前。土地扣留了劳动者,也将要挟来他们千秋万世的后 代们,生时在这片田野上劳作,死后还肥这方土。”[4]74 刘 亮程 90 年代对此的理解,也是出于对农村社会的一种认 识。位处亚洲腹地的村落,土地与气候条件决定农民长 久如斯的耕耘首要满足的是基本生存需求,而无关其他。 因此,劳动在某种意义上讲本身就是自我满足的,也“不 再能够提供可资环绕和可资自我界定(self-de?nitions)、 确立自我身份和生活计划的基准。”[5]218 在这样的境遇 下,刘亮程深知劳动的意义:既然大地的耕耘者无法在劳 动中获得自我身份确认的畛域,不如将劳动赋予美学意 义,使土地情结得以纾解。《一个人的村庄》与其他集子 中的散文便在农民对劳动的理解中走向了诗意。《与虫 共眠》《对一朵花微笑》《整个白天村庄都在生长》《早 晨的人》《最大的事情》《走向虫子》《野兔的路》等篇 什,还有文中所写的众多“闲锤子”均能在这层意义上 的“劳动”得到认可。至此便可以说,教材《中国新文 学史》关于刘亮程散文试图构建一个“全新的关系”的 断语就有了根据。刘亮程散文中的现代性焦虑(教材所 述)也在与前现代的循环劳动进行对照,形成了一条狭 窄的甬道,通往他构筑的个人经验世界,一个疏远和熟悉 的交叉地带。可以说,村庄共同体在刘亮程这里已经失 落,自我焦虑随之而生,所带来的就是作为知识分子的刘 亮程的思考。

二、作为知识分子的刘亮程

事实上,在对劳动与大地关系的书写中,刘亮程已经 超越了土地的物质性,走向了形而上学。“刘亮程主要的 成绩是用文学的方式为一个村子建立了精神上的谱系,他 对乡村思考之深为当代作家所仅见,这一点,在现代化、城 市化迅速发展的今天可能具有特别的意义。”[6]138 关键是 刘亮程具有什么样的知识系统才有如此深刻的思想?

从较多刘亮程的访谈录中可知,他的经历大体是: 1962 年出生,断断续续上小学,且遭遇“文革”,1978 年 在石河子农机学校学习,后在沙湾县安集海乡农机管理 站工作,1982 年在《沙湾文艺》上发表了第一组诗, 1987 年,由伊犁自治州文联出版第一本诗集《另一只眼

睛》,1994 年在新疆青少年出版社与人合出诗集《边地 快车》,1998 年出版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稍有 文名后,刘亮程离开沙湾,到乌鲁木齐一家杂志社打工, 从事真正与文字相关的工作,但最终也离开了杂志社。 总体看来,刘亮程的经历与文学创作所需要的“知识储 备”过程关联不大。值得注意的是刘亮程在农机学校毕 业后担任乡村农机管理员一事。按刘亮程的说法,这个 工作和他认识的乡村没有多少牵涉 [7]185。但笔者以为, 正是与农事有所隔离的工作让他完成了由纯粹的农民到农事专业技术人员的转变,这个变化为他的创作提供了 诸多便利。在第一本诗集《另一只眼睛》的简介中,他 写道:“一九八一年七月,我用领到的第一次工资,去给母 亲买一件罩衣。”[8] 可见,刘亮程工作后有了稳定的收入, 不需与其他靠天吃饭的农民一样在土地上辛苦劳作,工 作之余还可以创作,坚持着自己的爱好——这正是埃斯 卡皮在《文学社会学》中所论述作家的社会地位(出身) 与职业演变过程(经济)时强调的地方,换句话说,刘亮 程由此进入了“文学阶层”,而从其作品对村庄的描述来 看,与其说他是作家,不如说是人类学知识分子。

从诗歌、散文到小说,刘亮程都在思考村庄之变。诗 集《晒晒黄沙梁的太阳》,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小说《虚土》都是如此。尤其是在诗歌、散文创作中,他既是 一個身处其中的农民,又是一个深度观察者。双重身份 使之完成了对村落的“微观描述”,这一途径与人类学方 法十分贴切,与刘亮程所谓的“我的全部学识就是我对 一个村庄的见识”相呼应。在作品中,诗句“想着一件 又一件事天还不亮 / 消化一幅又一幅面孔费好大劲 / 这 样二十多年了忽然 / 瘦出一个道理”(《另一只眼睛·街》) 所表示的意义就是如此。更重要的是,刘亮程的作品中 充斥着对时间的思考。村庄里众多的人与事都在时间的 流逝中展示出村落文化的凋零。“他记录的是将要消失、 正在消失和已经消失的东西。他的目光是向后的。他看 到的是时间的尾巴,……他要做的是留下一份关于村庄 晚年的生存记录。”[6]139 评论者多年前对刘亮程散文的 评析现在看来仍是精辟的。事实上,从刘亮程散文或对 其的评价文字中,我们都能获得这样一个认识:刘亮程以 深度描述的方式在微观处打探,对方圆二三十里的村庄 的种种予以记录,如看护家门的狗事,承担农业或经商活 动的驴事,田野里的沟沟坎坎,闲坐路口木头的乡邻。他 甚至又扩展到听觉,聆听着村庄的声音,对蝇虫、老鼠、 狗、鸡、蚂蚁至种子发芽等声音,他都在文中予以精细描 述,表达出了“乡村早已变成了我们的一种怀想”[9] 的 作品所指。于此,刘亮程以人类学知识分子的视角审视 着村庄的变化,将其置于时间的流逝中以显示出自我的 焦虑。

简而言之,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需要给学生讲清楚 的是刘亮程关于村庄变化的甚或是现代性的焦虑的来 历,才能够进入到其作品的肌理之中,获得更好地理解。

三、作为诗意栖居者的刘亮程

诗意栖居于刘亮程来说,是“农民”与“知识分子” 清楚、通透地掌握了村庄秘密之后选择处理生活的一种 方式。据此,我们就可以弄清刘亮程对村庄生灵进行描 述的原因,就能够从诗意栖居出发对刘亮程作品中的生态书写进行解释。我们知道,生态批评主要关注的是作 品的生态思想,考察作家的生态意识,这是从创作主体的 角度进行研究。另外,从研究者的角度,可以运用生态学 的理论与方法,对文学作品做生态视角上的解读,这就可 以将所有的文学作品含括在内。

从创作主体上看,刘亮程在接受访谈时透露了这样 一个信息:“早年在乡下读过一本《楚辞集注》,屈原那种 漂游于天地间的精神气息,我领悟了一些。后来读庄子, 第一次就觉得熟悉,好像他就是我们村子里的一个老头, 他描述的那些风、秋水、山木、死亡,似乎都在我们村里。 我完全能听懂他的话。”[10] 关于自己的读书经历,刘亮 程在多个场合都提到这些书目。可见,他对老庄哲学、楚 骚传统有一定的领悟,说到底也是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 时采用了浪漫主义的手法,将自己对村庄的所思灌注在 文字中,形成了审美层面的诗意。刘亮程作品中也暗含 了乡村世界自然性不复存在的事实,他在时间上的焦虑 及伴生的现代性焦虑都出自于此。乡土社会在 90 年代 以来所发生的巨大变化是有目共睹的,因此,刘亮程在作 品中常以他者的形象观察着其他人,将他们写成了一群 觉察不到村庄变化的“庸众”,也就造成了人物形象谱系 上的分野:一个身处高处或旷野的独行者与一群茫然试 图裹挟独行者的村民。在这个方面去读解刘亮程的散文, 就会发现他为何对动物、植物用墨较多。刘亮程写人的 情状与对自然世界的亲近,恰是诗意栖居的应有之义,由 此也可以说,刘亮程作为创作的主体具有了一定的生态 意识。在这个基础上,从接受的层面对他的作品进行讲 解也有了进入的基本路径。

综上,刘亮程的生态思想有一个比较确定的阅读基 础和处身性的经历,他的创作行为也指向和针对着村庄 生态的变化,又在村庄的变化里形成了思辨性。在具体 的文字中,刘亮程借助村庄的人与物构建了其思想的表 意系统,即对自然中的花草虫蚁和村庄里的犬吠驴鸣都 赋予了主体性,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创作的立场,以古代自 然观念和自己所处的环境出发,对小地方的人与物进行 了书写。教材《中国新文学史》如此评价:“他试图变换‘人 的尺度为‘生命的尺度,赋予动物与人等齐的生命伦 理意义,并推及风、雨、阳光、泥土、沙石等自然物,使‘万 物等齐,让它们在自己的精神深处与散文的叙事空间中 获得主体地位。”[1]406 这个判断是中肯的。从读者的角度, 刘亮程的书写方式就提供了解读的便利,有助于读者直 接进入到作品的审美端,不需要再去补充大量的东西,不 需要做出较为复杂的阅读回应,很容易就能够在作品中 读取到生态意识。评论者运用生态学的理论与方法去观 照刘亮程的散文就顺理成章。因而,我们可以发现,在对刘亮程散文的评价中,从生态方面进行解读的文献就显 得较为丰富。

总之,从创作主体与读者接受两方面看,最终可以形 成一个现象学意义上的推测:生态意识很大程度上与地 方意识紧密相关。刘亮程笔下村庄传递出的是现代文明 侵袭下传统一步步消失的事实,他所筑就的诗意世界,一 方面是出于对村庄生态变化后牧歌式的怀想,另一方面 是在寻求理想之境,是作为农民与知识分子的刘亮程对 村庄生活的一种无奈选择。

四、结语

刘亮程创作列入文学史教材,毫无疑问是对其的肯 定,但是如何去讲解他的作品,是专业课教师需要解决的 问题。文学史教材在有限的篇幅中精要地将作家创作的 特质点出来,只是作为师生了解刘亮程的一个入口。至 于这些论斷是怎么得来的,在具体的授课过程中,必然要 对此予以尽量还原。惟其如此,才能对刘亮程作品有深 入的掌握和理解。推而广之,对文学史中其他作家的创 作也应当尽量深入挖掘既有判断的成因。这是一个逆向 的求证过程,或者说是从审美维度到艺术创作维度的反 观。如此,教师也就将阅读行为理论中关于作品存在“艺 术极”与“审美极”两个方面的知识较好地教给学生, 使之可以在这两层面去考察作家创作结论的形成过程, 更好理解文学史对作家的评价,而不是停留在识记层面。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 . 中国新文学史 ( 下册 )[M].北京 :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3.

[2] 赵园 . 地之子 [M]. 北京 : 北京大学出版社 ,007.

[3] 周涛 . 谁将为历史承认 [M]// 刘亮程 . 晒晒黄沙梁的太阳 [M].乌鲁木齐 : 新疆青少年出版社 ,2001.

[4] 刘亮程 . 一个人的村庄 [M]. 乌鲁木齐 : 新疆人民出版 社 ,1998.

[5]( 英 ) 齐格蒙特·鲍曼 . 流动的现代性 [M]. 欧阳景根译 . 上海 :上海三联书店 ,2002.

[6] 韩子勇 . 一幅村庄的遗像——刘亮程和他的《一个人的村 庄》[M]// 韩子勇 . 边疆的目光 . 乌鲁木齐 : 新疆青少年出 版社 ,2001.

[7] 刘亮程:我只是更多地热爱我的土地 [M]// 蔡诚 . 生活是修 行,孤单而美好 . 太原 : 北岳文艺出版社 ,2017.

[8] 刘亮程 . 另一只眼睛 [M].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文联 ,《伊犁 日报》印刷厂 ,1987.

[9] 舒晋瑜 , 刘亮程 . 让自然说话——刘亮程访谈录 [N]. 中华 读书报 ,2014-09-24.

[10] 周毅 . 没谁能走到自己的恐惧跟前——刘亮程访谈 [N]. 上 海文汇报 ,2001-04-07.

作者简介:胡新华(1981—),男,汉族,湖南娄底人,文学 博士,石河子大学文学艺术学院副教授,研究

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化。

(责任编辑:朱希良)

猜你喜欢

刘亮程当代文学解析
广东当代文学评论家
FOUND IN TRANSLATION
潜在的共鸣与对话——论雍措与刘亮程的乡土书写
从史料“再出发”的当代文学研究
冬天,与刘亮程有约
睡梦解析仪
电竞初解析
当代文学授课经验初探
相机解析
刘亮程作品时间意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