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V法建立槲寄生多糖口服液含量测定方法
2020-08-28郑云天刘格格马嘉悦张金霜吴垚陈冰
郑云天 刘格格 马嘉悦 张金霜 吴垚 陈冰
目的:提取长白山槲寄生植物中多糖成分,制备槲寄生多糖口服液,并建立UV法对槲寄生口服液多糖的含量测定方法。
方法:采用水提法提取槲寄生多糖成分;通过方法学考察建立UV法测定槲寄生多糖口服液中的多糖含量方法,并对样品进行含量测定。
结果:在0.001 mg/mL~0.007 mg/mL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精密度、重现性、重复性及加样回收率实验RSD均小于2%。三批样品含量测定平均值为0.0088 mg/mL,RSD值为1.03%。
结论:所建立方法灵敏度高,稳定性好,可用于槲寄生多糖口服液质量控制方法。槲寄生[Viscum coloratum (Komar.) Nakai]属于桑寄生科槲寄生属植物,具有多种活性成分。其中,槲寄生多糖成分具有调节免疫、抗氧化作用、抗肿瘤功能以及降低血脂和血糖等作用,对人体内自由基清除作用而减小损伤胃肠道黏膜,有治疗胃炎、肠炎的作用。将槲寄生多糖成分提取并制备成口服液,扩大其应用范围。
1. 材料与设备
1.1 材料
槲寄生(采自吉林省永吉县,寄主为杨树)、葡萄糖标准品(2016091067,天津市致远化学试剂有限公司)、蔗糖、亚硫酸氢钠、苯甲酸钠、95%乙醇、三氯乙酸(TCA)、苯酚、浓硫酸。以上辅料为药用级别,试剂为分析纯,均由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实验室提供。
1.2 设备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UV-5100,上海元析仪器有限公司);数显恒温电热套(HDM.500C,金坛市科析仪器有限公司);中药粉碎机(LG-08A,浙江瑞安市百信药机器械厂);标准筛(浙江上虞市宏兴仪器厂)。
2. 方法与结果
2.1 长白山槲寄生多糖的提取
称取适量长白山槲寄生粉末在70℃下干燥12h,粉碎,过40目筛,称取过筛后的槲寄生粉末10g,料液比按1∶26,在95℃水温下提取3h,得到槲寄生多糖提取液,用4层纱布过滤去除残渣,将提取液浓缩后,加入95%乙醇后置冰箱冷藏室,次日除去乙醇,沉淀物用纯水将溶解,向其中加入50% TCA,调浓度为10%,离心(4000r/ min)去除沉淀物,得槲寄生脱蛋白多糖水提取液。
2.2 长白山槲寄生口服液制备
取槲寄生脱蛋白多糖水提取液200ml,定容至1000ml。取出稀释液100ml,加入蔗糖3mg,亚硫酸氢钠10mg,苯甲酸钠40mg,溶解后灌封,灭菌,得到长白山槲寄生口服液。
2.3 UV法对长白山槲寄生口服液的含量测定
2.3.1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精密称定无水葡萄糖对照品10mg,配制成浓度为0.1mg/ml的溶液。
2.3.2 苯酚溶液的配置
取苯酚放于烧杯中置于60℃水浴中溶解,用蒸馏水定容摇匀,配制成浓度为6%苯酚溶液,于棕色瓶中保存,备用。
2.3.3 标准曲线的绘制
如图1所示,精密量取对照品溶液0.1、0.2、0.3、0.4、0.5、0.6、0.7ml,分别加水至2.0 ml,摇匀后精密加入1.0ml 6%苯酚,摇匀后精密加入5.0ml浓硫酸,放冷至室温后,沸水浴显色15min,以蒸馏水按相同方法操作为空白。于波长490nm处测定吸光度,以吸光度(A)为纵坐标,多糖质量浓度(mg/mL)为横坐标,计算标准曲线方程,得Y=91.857X+0.0891,R2=0.9996。
2.3.4 精密度试验
取同一浓度对照品溶液,依法重复测定6次,计算RSD值。计算得RSD为0.62%(n=6),表明仪器的精密度良好。
2.3.5 重现性试验
取同一批样品6份,按上述方法配制供试品溶液,依法测定,得RSD为1.86%(n=6),表明此方法重现性良好。
2.3.6 稳定性试验
在上述条件下,取供试品溶液,室温放置,12h内,每2h依法测定一次,得RSD为0.82%(n=6)。表明此方法稳定性良好。
2.3.7 加样回收率试验
取样品,每3份一组,共3組,分别按标示量的80%、100%、120%比例精密加入对照品,并按照上述方法配制供试品溶液,依法测定,得RSD为1.86%。表明此法准确度高。
2.4 样品含量测定
按所建立方法进行三批样品含量测定,平均含量为0.0088 mg/ml,得RSD为1.03%(n=9)。
3. 讨论
本文首先进行了长白山槲寄生多糖成分的提取及纯化,并采用溶解法制备口服液。通过UV法进行方法学考察,建立了长白山槲寄生口服液的含量测定方法。从结果可以看出,方法学考察各项指标RSD均小于2%,三批样品平均含量为0.0088mg/mL,RSD=1.03%(n=9),均符合2015版《中国药典》的相关规定,表明此方法灵敏度高、结果准确,可以作为长白山槲寄生口服液质量检测方法。
作者简介:
郑云天(1999-),男,制药工程专业学生
陈冰(1977-),女,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药学
基金项目: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大学生创新项目(吉农院合字[2019]第 027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