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南人民革命大学诞生记

2020-08-28丁英顺

红岩春秋 2020年2期
关键词:西南建设

丁英顺

重庆解放后,为了“适应西南地区解放后的和平建设,团结、教育、改造广大社会知识青年,培养为国家建设服务的人才”,邓小平、刘伯承、贺龙领导中共中央西南局、西南军政委员会在财政经济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创办了西南人民革命大学。

西南革大从1950年3月成立到1953年9月结束,在三年多的时间里,树立了“团结、紧张、活泼、严肃”的校风,践行了“实事求是、民主作风、虚心冷静、艰苦朴素”的校训,为西南地区培养了近十万各类建设人才,为建设新西南的伟大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

烽火方歇  应运而生

1949年11月30日,重庆解放,距离国民党特务在白公馆、渣滓洞监狱制造的“11·27大屠杀”仅仅三天。此时,烽火方歇,百废待兴,摆在西南局和西南军政委员会面前的重要任务,就是如何管理、建设包括重庆在内的西南地区。

首要工作就是要解决“干部荒”的问题。当时,跟随人民解放军南下进入西南地区参加工作的干部总人数不足3万,此后又决定招聘10万余名干部,但相对于幅员230万平方公里、7000万人口的西南地区而言,无疑是杯水车薪。鉴于“目前中国革命已在全国范围内取得胜利,和平建设工作业已开始,估计大约一年左右,我西南区在国家建设特别是经济建设方面需要大量的人才,因此,以迅速有效的方法,团结、改造广大知识分子,使之迅速成为国家建设的有用人才”,西南局、西南军政委员会果断作出决策,设立“一个专门教育培养人才的机构”——西南人民革命大学。

1950年3月11日,西南军政委员会致电中宣部并转中央政务院,拟请创立西南人民革命大学,“统一对旧公务人员和知识分子进行有计划、有步骤、有方法的改造教育”。3月21日,政务院回电,同意创建。

于是,在西南局和西南军政委员会的直接领导和大力支持下,以西南局常委兼宣传部长张子意为主任,原中共贵州省委书记邓止戈、原陕南公学教育长黄觉民为副主任的筹备处在重庆化龙桥红岩村立人中学正式成立。筹备处下设教育、行政、组织三个处。同时在西南军政委员会直接领导下,还专门成立招生委员会,分别在红岩村总校、市中区的川东师范和沙磁区的重庆大学设立招生处。至此,西南人民革命大学开始了正式筹建和招生工作。

此后,为了加强对西南革大的领导,西南局决定由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刘伯承担任校长,张子意兼任副校长,邓止戈、郑思群担任教育长,黄觉民担任副教育长。学校师资干部主要来源于第二野战军女子大学,补训2师4、5团,重庆寒假研究会,西南局干部训练班学员(以西南服务团为主体)。

西南革大在重庆设立总校,校部和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分部设在嘉陵江畔以八路军重庆办事处旧址为中心的红岩村至虎头岩一带。其中,第四分部开始设在原新华日报总馆旧址所在的虎头岩,后来迁到南岸小温泉南林学院旧址。

除重庆总校外,西南革大在西南各地设立成都分校(校址成都)、云南分校(校址昆明)、贵州分校(校址贵阳)、川南分校(校址泸州)、川北分校(校址南充)、西康分校(校址雅安),校长分别由李井泉(时任川西区党委第一书记、行政公署主任兼成都市委第一书记)、周保中(时任云南省人民政府副主席)、陈曾固(时任贵州省委副书记、贵州省政府副主席)、刘批云(时任川南区党委宣传部长、川南行政公署副主任)、胡耀邦(时任川北区党委第一书记、川北行政公署主任)、廖志高(时任西康区党委书记、西康省政府主席)兼任。

勤俭办学  艰苦建校

经过一个多月紧张有序的筹备,1950年5月14日下午5点,西南人民革命大学总校成立暨第一期开学典礼在红岩村西南革大总校大操场隆重举行。西南区和重庆市的党政军领导人,机关、部队、教育界、工商界代表人士,以及学校全体干部师生共7000余人参加了典礼。

校长刘伯承向全场人员作了开学第一课:《坚定我们人民大众的立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他明确指出,西南革大的办学宗旨、目标和任务就是“我们打破旧世界的目的,就是要建设一个人民的新世界;我们为要建设西南人民的新世界,就办了西南人民革命大学”,要求学员认真学习毛泽东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与人民群众紧密联系、自我批评的工作作风,强调“只有在学习中、在工作中,时时刻刻地去培养这种优良的作风,才能坚定我们人民大众的立场,全心全意地为人民大众服务”。

西南革大是在财政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筹建起来的,最初办学条件非常艰苦,各种物资严重紧缺。筹备处通过接管、购买、租用、借用和接受捐赠等多種方式,大致解决了学校干部职工、学员的宿舍、教室和活动场所,以及水电设施、办公生活用品等基础设施。尽管如此,全校师生依旧“睡地铺、住草房,脸盆当菜盆;教室不够,只能几千人一起上大课,蓝天、草帽为帐,操场做课堂,学员随身携带小凳,既用来坐着学习,听报告,又用来在地坝上围坐吃饭,或者在膝上垫上硬纸板用来写字”。但他们以苦为乐,以苦为荣,在“大家动手,办好革大”的口号激励下,一往无前。

西南革大总校第一期学员主要来自各机关留用人员、编余人员以及新招失业知识分子,其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80%。1950年3月25日,当《新华日报》以“西南军政委员会决定筹办西南人民革命大学”为题,报道西南人民革命大学筹建并即将招生的消息时,立刻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支持。许多有志于投身新中国建设事业的热血青年从西南各地纷纷涌向重庆,形成了蔚为壮观的求学热潮。最后,经过挑选、体检和审查,第一期实际入学学员共6034人。

入学后,学员们主要学习马列主义基本理论、毛泽东思想及社会发展史。教学中十分注重当时的社会实际,让学员们充分认识到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性质、任务及新中国建设发展的美好前景,从而牢固地树立起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成为建设新西南的优秀人才。全校还开展了一次到革大学习的意义的大讨论。为了让学员认清时局和未来的方向,5月24日,革大教育长郑思群对全校师生作《时局和学习》的演讲。

郑思群明确指出,要认识中国的历史已经进入了一个完全新的时代——人民的时代。中国人民革命的伟大胜利,是中国历史上划时代的大变革:是由于100多年来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对内外统治压迫者的结果,特别是20多年来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主席的正确领导下艰苦奋斗的结果。中国革命胜利,决不是“改朝换代”,而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国民党反动派的灭亡,已是不可避免的。人民民主力量是不可战胜的。谁敢违背人民的意志,作危害人民的勾当,必然灭亡是肯定了的。今天的困难是胜利中的困难,是前进中的困难,一定会被克服。

邓小平、刘伯承、贺龙、张际春等西南地区主要领导人,均在百忙中抽出时间来校授课或作报告。1950年9月,当第一期学员毕业时,邓小平亲临毕业典礼并作题为《到实际工作中去接受考验》的演讲,号召广大学员到实际工作中去接受考验,要从革命的整体利益出发,克服暂时的困难。

除第一期外,从第二期、第三期到第四期,西南革大停止原计划的公开招生,主要训练产业工人和轮训各级机关抽调的在职人员。1950年11月2日,在第二期开学典礼上,邓小平作了《目前的形势和任务》的重要讲话,号召学员们和广大教职工时刻准备斗争,为建设强大的国防和经济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邓小平的讲话,在全校掀起了抗美援朝运动的热潮,职工学员有的自愿申请加入志愿军的行列,有的要求去军事干校学习。大家争相节衣缩食,捐款购买飞机大炮,用实际行动来支援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第二期结束后,西南革大根据邓小平的指示,进行了工作总结、整风、干部鉴定和评选先进模范等工作,进一步提高学校干部职工的文化和理论水平。此后,为适应革命和建设各方面的需要,第三、第四期采取多样化形式办学,培养的对象主要是工厂抽调的产业工人、机关招收的失业失学青年和在职人员。除开展政治教育外,还开设了政治指导员训练班、新闻班、统战班、政治研究班等。

阔步发展  初具雏形

凭借良好的口碑和扎实的工作,西南革大在西南各阶层中产生了良好影响。学员毕业后被分配到各地工作,受到了热烈欢迎。一些偏远地区,甚至出现人民群众夹道欢迎的场面。

1951年4月5日,副校长张子意在庆模大会上充分肯定了西南革大一年来的工作成绩,指出“西南革大是从事政治理论战线上的工作,这就是革大干部的职业,也就是革命的职业,全体同志都要把自己的职业专业化,要作长期打算,埋头苦干,从事革大的建设工作。建设一个新型的人民大学,也就像建设中国人民解放军一样,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游击到正规化的过程。再隔三、五年革大就会成为新型的人民大学”。

一年后,随着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快速发展,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全国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有目地的、有计划的培养建设人才,1952年4月,西南局决定对西南区内的高等学校进行院系调整,西南革大由中短期训练班改为正规的大学模式,停止短期训练班招生,着手筹建西南人民大学。

4月9日,西南局宣传部正式通知西南革大,“为了适应西南建设的需要,西南局决定,拟将西南人民革命大学从现在起即过渡到正规人民大学,并将财政部、贸易部、银行、合作所等所办的四个专门学校,合并为革大四个部,停止短期训练招生。”

4月29日,西南革大根据西南局的决定制定出西南人民大学的学制设置、招生安排等初步方案,明确规定:“本校设立本科与专修科两种学制。本科以两年至四年为一期,培养有系统科学理论的业务干部;专修科以半年至一年为期,培育与提高各科业务水平,以适应目前各种建设的需要。”

5月3日,邓小平审阅并批准了这个方案,西南文教部也制定出院系调整方案。在随后的几个月里,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步兵学校俄文大队、西南贸易专科学校、重庆大学法学院和部分商学院、四川大学政法学院、川东教育学院、重庆财经学院等相继并入西南革大。

10月30日,西南革大经过多次研究讨论,正式撤销了原有的校部和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分部,成立校长办公室、党委办公室,并设四个处,分管教务、政治研究、业务研究和物资保证。下设政治教育系、政法系、财政系、经济计划系、贸易系、工厂管理系、俄文系七个系。另增设了司法干部、工程管理干部训练班和财政专修、会统专修两科。一、二、四处在重庆化龙桥、红岩村原有校址,三处在小龙坎新建的校址,财政专修科在市区解放路。

针对教学需要,西南革大还成立了政治经济学研究室、政法研究室、中国革命史研究室、马列主义基础教研室、经济计划教研室、工厂管理教研室、财政教研室、簿记核算教研室、统计教研室、俄文教研室、政治教育教研室、工程管理教研室、贸易教研室等13个教研室。在教学上采用集体备课、集体教学的方式,来克服教学人员的严重不足。教材内容、教学制度借鉴当时的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的经验和方法。

到1952年底,调整后的西南革大教学人员达到近百人,其中教授21人、副教授10人。各系、科、班的在校学生达到4000多人,基本形成了一个正规大学的雏形。

光辉谢幕  泽润西南

1953年,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培养大批的专业人才以适应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加强西南地区大专院校的任务突显,西南革大改为西南人民大学的方案未被中央政务院批准。

为了加强和发展西南地区的高等教育事业,西南局最终决定分散西南革大,将师资力量分别充实、调配到其他高等院校,由此深刻影响着西南地区大专院校的格局。

早在1951年,为了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的需要,西南局抽调西南革大总校教导处处长张天伟等学校干部老师,筹办西南民族学院。1953年,西南革大西康分校副校长柳云调入西南民族学院任副院长、党委副书记。1952年10月,西南革大总校教育长郑思群、办公室主任宋殿賓等20多位干部老师调入重庆大学工作。郑思群任重庆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宋殿宾任政治辅导处主任、党委副书记。三处处长李哲愚调西南师范学院任副院长。原三部主任陈海晏调任渝州大学副校长。原二部主任侯子美后任贵州财经学院副院长、党委副书记。

1953年,以西南革大各院系的师资力量为基础,相继创办了西南俄文专科学校(四川外国语大学的前身)、西南政法学院(今西南政法大学),部分教育教学资源先后合并到四川财经学院(今西南财经大学)、西南局党校等。

西南革大总校最后并入西南局党校,后又改为中共中央第七中级党校,继而合并到四川省委党校。原革大教育长邓止戈先后任西南局党校、中共中央第七中级党校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四川分院副院长。西南革大附属医院、托儿所也并入西南局党校医院、托儿所。其中,原西南革大附属医院位于红岩村宋子文公馆旧址,初建时仅设门诊室、住院部(分内科病房和外科病房),相应设手术室、供应室、照光室、药房等部门。到1953年西南革大与西南局党校合并,更名为西南局党校医院后,已发展成房屋建筑6000多平方米,占地面积56亩。医院设3个门诊室(歇台子、小龙坎、红岩村),1954年移交重庆市卫生局,更名为重庆市第六人民医院。

西南革大各地分校,也于1952年起先后转为行政干部学校和中共党校。其中,成都分校校长戴伯行调任四川大学副校长、党委书记;川北分校教育长郑方调任泸州化工学院(后合并到成都工学院)院长兼党委书记;川南分校校长刘批云调任云南大学校长。

西南革大虽存续时间不长,但却“在三年对争取、团结、改造、教育知识分子,对培养提高工人积极分子和筹办政法、财经、俄文等院校,均已完成任务,并取得了一定成绩,西南人民革命大学的使命业已圆满地完成了”。1953年9月,西南革大正式宣布结束。

猜你喜欢

西南建设
古城西南两座桥
“潮”就这么说
寒露
质量建设永远在路上
Picturing Minds in Blonde
Country Driving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s: Stereotypes and Diversity
关于在全国城市建设中实行《公共艺术百分比建设》方案的提议
城市雕塑是一项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