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革命人的热血与荣光

2020-08-28艾新全

红岩春秋 2020年2期
关键词:刘伯承西南邓小平

艾新全

“黄河之滨集合着一群中华民族优秀的子孙”,这首铿锵有力的《抗日军政大学校歌》,曾激励多少抗大学员肩负民族的希望,奔向抗日的战场。重庆解放之初,嘉陵江畔、红岩岭上,就聚集着一群来自西南诸省的热血青年,他们为“建设人民的生产的新重庆”“建设人民的新西南”努力学习。那里,就是西南人民革命大学。

西南解放后,干部缺乏是一个大问题。当时,从五湖四海會集到西南的干部不足3万,加上西南服务团1.7万名学生干部,总人数不及5万。面对西南地区23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和7000万人口的规模,繁重的任务与奇缺的干部形成了强烈反差,一时间,出现了区县、厂矿、学校向省市要干部,省市向西南局要干部的现象。1950年初,重庆市委组织部主要负责人向邓小平汇报工作,希望西南局给重庆多派些得力的干部。邓小平说:“我手上的县团干部很少很少,接收有职工上万人的大渡口101钢铁厂,也只派得出一个军代表和一个警卫员。”

针对干部紧缺的状况,中共中央西南局、西南军政委员会果断决策:在重庆兴办西南人民革命大学,培训10万名干部,解决建设西南之需要。学校延续了“团结、紧张、活泼、严肃”的抗大校风,遵循并践行了“实事求是、民主作风、虚心冷静、艰苦朴素”的校训,以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刘伯承兼任校长。西南人民革命大学还在成都、贵阳、昆明、雅安、泸州、南充办了六所分校,均是当地的主要党政领导兼任校长。

西南人民革命大学是在财政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筹建起来的,办学条件非常艰苦,各种物资严重紧缺。学员们“睡地铺、住草房,脸盆当菜盆;蓝天、草帽为帐,操场做课堂,学员随身携带小凳,既用来坐着学习,听报告,又用来在地坝上围坐吃饭,或者在膝上垫上硬纸板用来写字”。但为了追求新中国的美好未来,全校师生以苦为乐,以苦为荣。

西南人民革命大学的学员们主要学习马列主义基本理论、毛泽东思想及社会发展史。教学中十分注重社会实际,让学员们充分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性质、任务及新中国建设发展的美好前景,从而牢固树立起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成为新社会急需的人才。邓小平、刘伯承、贺龙、张际春等西南局和西南军政委员会的主要领导人,均在百忙中抽出时间来校授课或作报告,提高了学员们的政治思想水平,并拓宽眼界、活跃思维、坚定信心。特别是刘伯承作《坚定我们人民大众的立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邓小平作《到实际工作中去接受考验》的演讲,引起了全校师生的共鸣。

西南人民革命大学从1950年3月创办,到1953年9月结束,共办了四期培训班,培养了近10万基层干部。他们响应党的号召,“走向国家需要你的岗位上去”,积极投身于征粮剿匪、减租退押、清匪反霸、土地改革和抗美援朝的斗争中。他们不负青春韶华,用行动诠释了革命人的伟大情怀。

事隔70年,记忆犹新。他们的故事,仍在激励后人,牢记使命,薪火相传。

猜你喜欢

刘伯承西南邓小平
古城西南两座桥
“潮”就这么说
脑壳落了都不怕
Country Driving
脑壳落了都不怕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s: Stereotypes and Diversity
邓小平与中苏论战
红色读物
邓小平“怕”回老家
刘伯承倒穿鞋甩追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