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视阈下的政产学研交流平台构建
——基于“岭南科学论坛·双周创新论坛”的实证研究

2020-08-28聂晨曦

科技创新发展战略研究 2020年2期
关键词:广东政策科技

聂晨曦

(广东省生产力促进中心,广东广州 510070)

0 引言

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入推进广东“1+1+9”部署的创新驱动发展工作,充分激发社会各界人士建言献策的热情,拓宽参与谋划全省科技创新工作的渠道,2019年5月,广东省科学技术厅(以下简称广东省科技厅)与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以下简称广东省科协)联合策划推出“岭南科学论坛·双周创新论坛”(以下简称论坛),围绕创新驱动发展、建设科技强省和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等议题,搭建一个常态化、公众化、网络化的政产学研交流互动平台,追踪科技发展前沿、研讨科技创新政策、推介重大科技创新成果,汇聚各方创新主体智慧,提升科技决策管理水平。

1 研究背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科技创新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为激发全省的创新活力,营造优质的创新环境,广东省委、省政府以及各级政府部门制定出台了许多扶持政策,如创新券、高企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科技成果转化和职务成果权属改革等,这一系列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科技创新,但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一方面是各创新主体抱怨政府缺少政策支持或者帮扶不到位;另一方面是政府已经出台的政策信息不能有效传递到创新主体群体中去,导致本该成为创新推动力的政策并未发挥出应有作用。实践证明,地方政府发挥出预期的作用,进行良好高效的信息沟通,提高信息的对称程度,是政策实施重要的中间一环。因此,必须搭建一个能够促进政府、企业、高校、研究机构、投资机构等多方创新主体信息交流与沟通的平台,加强各方的互动交流。

论坛以共谋创新之道、共商创新之策为宗旨,集聚全省范围内的各类科技创新主体智慧,搭建常态化的政产学研交流互动平台,建立一个多方直接对话的渠道。政产学研等各方创新主体共同讨论广东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和障碍,为省内科技创新政策的制定与落地献计献策。论坛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顺畅政府和各创新主体之间的沟通,形成良好务实的互动沟通机制,打破信息不对称,促进技术、资金、人才、信息等创新要素的流动。

2 文献综述

2.1 关于政企互动的研究综述

目前,国内外关于政府行政公开及区域协同创新的理论研究主要采用数据分析法、全局熵值法[1]、灰色关联投影法等方法模型[2]。美国的彼得斯[3]在其著作《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中就曾提出参与式政府,其基本观点认为,官僚体制内的专家无法获得制定政策所需要的全部信息,甚至得不到正确的信息。王沪宁等[4]在《行政学导论》中也指出,各个环节的事务及发生的情况、出现的问题、经验的总结、意见的反馈等诸多问题都需要通过不同的渠道进行有效地沟通。除了阐述理论研究外,国内外对于政企沟通的形式也作了许多探索,主要包括线上和线下两种模式[5]。其中,线下模式包括建立商会和行业协会、企业调研、座谈会、政策宣讲会、论坛等多种形式。值得一提的是,现在部分高新区还在探索更深入的服务,例如苏州太仓港港口开发区,在主要的大型企业内设立办事点,便于企业进行一系列报批、签证、审批手续,同时进一步加强与企业之间的沟通联系。而线上模式有政企通、政府官网、官博、官方公众号等多种网络沟通平台,充分发挥网络传递信息无空间、时间障碍的优点,在第一时间把政策传递到范围更广的创新主体当中,同时也接收来自各方创新主体的意见和建议。

在政企互动中政府角色研究方面,俞梓楠[6]认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需要政府官员树立正确的政绩观,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积极应对城市间的竞争,构建新型政商关系;吴道祥[7]认为平台是实现政企互动、政企协作、经济业务办理和分析经济运行和跟踪企业服务需求的综合服务载体,政府在互动综合服务平台建设中应该以人为本,充分完善政务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建立业务协同和数据共享机制,破解政企信息不对称难题。

从上述文献可以看出,学者主要针对政企互动关系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提出了较多建设性意见,但较少涉及政产学研平台的搭建与研究。本文以广东搭建的“岭南科学论坛·双周创新论坛”为例,从如何搭建政产学研常态化交流平台,以及平台在运行管理层面的特点、成效、建议等方面探索政产学研交流共建新模式。

2.2 关于科技政策的研究综述

鉴于政府搭建的政产学研常态化交流平台需要承载科技创新政策发布的重要职能,因此笔者对国内外科技政策方面的文献研究也进行了梳理,希望能够为广东政产学研交流平台的构建提供参考范式。

当下,创新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各个国家都在探索有效的科技政策推动创新。美国的科技政策主要包括科技投入、税收豁免和税收优惠、知识产权保护、技术创新和产业化政策等[8]。欧盟目前正在实施的科技研发计划将“负责任创新”纳入政策框架,实现了科技政策由经济驱动向责任架构的转型[9]。日本的工业发展与科技政策中最重要的是对民众的教育和政府的引导与支持,在日本科技战略规划体系中,内阁府综合科技创新会议每5年公布一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的做法值得关注和借鉴,其最新一期《综合战略2017》中提到最为重要的战略目标是实现超级智能社会,并新增“扩大科技创新领域官民共同投资”为重点任务。印度逐渐完善科技创新政策的导向,颁布了一套新的科技创新政策,在促进包容性创新、着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等方面进行完善。我国也出台了一系列关于科技创新方面的法律、法规与政策,其中,《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要求从财税金融政策、产业政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政策和知识产权保护政策4个方面全力推进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并要求到 2020年,我国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要提高到6%左右,研发投入占全国生产总值(GDP)的比重提高到2.5%。2019年,广东出台“科创12条”,并修订了《广东自主创新促进条例》,在全国率先提出一系列具有超前性、突破性政策措施。

在科技政策文本研究方面,张宝建等[10]认为政策是科技创新体系的基础,政策文本是政策的核心构成要素,并通过综合运用多种文本分析技术,研究发现不同内容、性质和效力政策在科技创新发展的各阶段表现出差异性和失配特征,据此凝练出政策演化规律,研究结果能够对科技创新政策体系的理论完善形成有益补充,同时为国家科技创新实践提供现实指导。 沙莎[11]基于博弈论的视角探讨了科技创新与企业发展之间的影响关系,具有现实意义,认为科技创新已成为应对危机支撑经济发展、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同时也为我国企业技术创新提出发展对策。在创新政策研究框架方面,胡雯[12]认为创新过程模型是建立研究框架的首要基础,政策干预理论起点为创新政策实践提供合理化支撑,并在对创新政策研究演进过程中所形成的面向经济增长、基于国家创新系统、应对激进型变革3种框架进行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创新政策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

3 论坛主要做法和成效

论坛以共谋创新之道、共商创新之策为宗旨,集聚广东全省范围内的各类科技创新主体智慧,搭建常态化的政产学研交流互动平台,建立一个多方直接对话的渠道。论坛采用“主题演讲+对话交流”形式,每次活动聚焦一个主题,让科技界、企业界、产业界等各方充分讨论和发声,社会公众广泛参与,创新理念得以充分表达和传播。论坛的举办活跃了广东科技创新氛围,对培育创新文化、建立良好的创新环境起到了积极作用。

论坛自2019年5月启动以来,至2019年12月已举办20期,其中,岭南科学论坛主要由广东省科协主办,共举办10期;双周创新论坛由广东省科技厅主办,共举办10期。论坛邀请到詹启敏、李培根、侯凡凡、孙玉等15位两院院士在内的200多位国内(含港澳)及国外知名专家开展主题演讲和对话交流,吸引了1 700多家企业和6 000多名专业人士和社会公众参加,还采用新媒体进行图文直播,线上参与人数合计突破45万人。

3.1 采用双论坛形式,开启模式创新

岭南科学论坛和双周创新论坛各有侧重、相互补充。岭南科学论坛以广东省科协为主举办单位,重点围绕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战略性、基础性、前瞻性、关键性作用的重大科技课题和广东科技创新强省建设进行选题,旨在为全省科技工作者搭建一个高水平、高规格的学术交流平台,营造浓厚的学术创新氛围,促进广东学术交流繁荣,提升广东科技社团的学术影响力,打造广东科技界有深度的科技言论交流平台。双周创新论坛则以广东省科技厅为主举办单位,重点围绕广东委、省政府的重点任务和重大政策,并结合广东科技创新发展的实际需要,旨在搭建科技管理部门与社会各界沟通的常态化交流平台。

岭南科学论坛在模式创新方面充分发挥汇聚高端人才的优势,加强学术创新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注重聚焦产业发展需求,注重服务企业科技创新。截至2019年12月,岭南科学论坛已分别围绕毫米波太赫兹技术、极限对地探测、益生菌产业发展、视觉健康、机器人、精准医学、绿色建造科技等主题举办10期论坛,其中既有受到广泛关注的热点科学前沿问题,也有广东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较好地契合了论坛设立的初衷。岭南科学论坛基于高端学术论坛的定位,邀请相关领域的院士、知名学者等参与研讨,从创新驱动视角探索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发展路径。

双周创新论坛在模式创新方面充分契合政府、学术界以及社会公众的需求,采用“信息发布+主题演讲+对话交流”形式开展。一是广泛征集、凝炼主题。双周创新论坛每期确定一个主题,主题是否鲜明聚焦将直接影响到活动的质量与效果。主题筛选考虑既要有政策高度,又要有群众热度,经反复筛选与凝练才能确定。截至2019年12月,双周创新论坛已围绕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和职务成果权属改革、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聚焦孵化育成·打造“双创”升级、加快科技金融产业融合、助力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科技成果转化创新发展等主题成功举办10期活动,主题内容契合政策高度和公众关注点,专家学者和社会公众充分开展交流研讨,聚焦了一系列社会关注的科技热点问题。二是定向邀请、深化议题。为了高水平表达议题内容和相互借鉴,每期双周创新论坛都特别邀请广东省内乃至国内知名“大咖”莅临作主题演讲,不断产生思想碰撞。三是互动探讨、深入交流。促进参会各类创新主体相互研讨与交流是双周论坛的重点与亮点,每期对话交流环节均能吸引到会各界人士广泛探讨与交流,观点越辩越明,达到了交流、学习和提高的目标。四是创新应用、广泛参与。双周创新论坛组织过程中积极应用互联网等新技术手段,对主题内容涉及面广的场次采用图文直播方式,让社会公众可以通过线上参与到科技创新工作中来,让创新思想和观点实现更快捷、更广泛地传播。

3.2 主要成效

论坛自举办以来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参与,并取得较好成效。一是有效搭建政产学研交流平台,拓宽多方直接对话渠道,使社会各界代表有渠道能充分发声,政府各相关部门有路径共同参与,各类创新思想得以充分表达,高端人才聚集优势得以充分发挥,从而汇聚社会各方力量谈科技、谋创新。二是促进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推动科技政策体系不断优化。通过举办论坛,可以持续引入广东省内外科技创新与改革的新思想,增加新元素,有效激发科技创新活力,不断完善原有科技政策体系。三是打造科技信息权威发布载体,进一步深化科技政策解读。双周创新论坛已成为广东科技系统的重要宣传渠道和舆论阵地,通过发布科技信息、宣讲最新政策等方式,逐步将双周创新论坛打造成科技信息权威发布的新平台。四是吸引主流媒体广泛参与,大力推动广东科技创新。论坛举办以来,通过《南方日报》《科技日报》、南方网、中国科技网、新华社广东分社、《广州日报》等主流新闻媒体的广泛报道,并采用图文直播等方式,形象、快捷地向全社会传播,对广东营造创新氛围、培育创新文化、加快创新驱动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4 论坛发展存在的问题

作为致力于搭建常态化政产学研交流互动的平台,论坛在其组织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定问题,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论坛的实际效果。

4.1 论坛工作流程不够清晰,组织效率偏低

如前所述,论坛自启动以来至今共举办20期,每一期论坛在主题选择、内容策划、承办单位等方面都各有不同,缺乏前置性的统筹规划,进而导致每期论坛在组织服务工作上存在机动性强、协调性差等弊端。究其原因,一是论坛在主题策划上缺乏顶层设计。现阶段论坛主题大多由主办单位领导、各业务处室来决定,缺乏规范的主题征集流程,导致论坛主题体系性不强,难以形成合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论坛的品牌效应。二是论坛缺乏清晰明确的工作流程。论坛在操作层面上缺乏清晰的工作流程,极易导致分工不清、权责不明的情况出现,进而影响组织效率。三是论坛宣传工作有待加强。目前论坛在宣传方面主要采用传统媒体进行事后新闻报道,新媒体参与较少,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论坛的辐射面和影响力。

4.2 专业人才匮乏,策划组织能力不足

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科技创新和人才发展的重要论述中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人才是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现阶段粤港澳大湾区在科技创新人才的引进和培育方面还存在一些显著问题。粤港澳大湾区内高层次人才数量不足,区内受教育程度为本科及以上的劳动力占全体劳动力的比重仅为17.47%,远低于旧金山湾区(46%)、纽约湾区(42%)和东京湾区(36.7%)[13]。人才作为创新发展的重要动能,在论坛策划、组织及实施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就论坛组织服务的专业人才队伍而言,目前论坛在人力资源方面主要依靠广东全省生产力促进体系从业人员,生产力促进中心主要从事科技服务工作,虽然队伍日益壮大,但在人员专业能力素质方面还有待加强。截至2018年年底,广东生产力促进体系从业人员合计3 437人,比2015年增长了16%。其中,具有中、高级职称的有1 949人,占总人数的56.7%;大专以上学历为3 251人,占总数的94.6%(见表1至表3)。

表1 广东生产力促进机构从业人员年龄分布情况

表2 广东生产力促进机构从业人员职称分布情况

表3 广东生产力促进机构从业人员学历分布情况

虽然广东各级生产力促进机构从业人员队伍不断壮大,人员结构不断优化,但相当一部分人员专业能力不强、知识单一,且缺乏从事管理、技术咨询、金融和企业运作等方面的知识和经验,导致在研究策划论坛主题方面略显乏力。此外,很多服务机构尚未形成人才培养、引进、激励的政策机制和环境,在引入人才、留住高端人才,以及寻求高质量合作资源上存在一定的困难,导致高端适用型人才匮乏,尤其是缺少敢于创新、经过跨领域实务历练的人才。上述人才能力素质方面的短板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论坛策划组织及服务能力,对论坛定位高端、打造知名品牌的战略规划产生一定影响。

4.3 宣传力度不足,未形成品牌效应

如前所述,论坛采用双论坛形式,分别由广东省科协和广东省科技厅牵头主办,截至2019年12月底已合计举办20期。虽然论坛凭借其高质量内容在科技界赢得了良好的口碑,但由于缺乏有影响力的宣传手段和媒介,宣传模式仅局限于传统新闻报道,严重制约了论坛品牌的打造,形成“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尴尬局面。

论坛品牌的建立,其本质是服务品牌的建设。经济全球化、服务市场化以及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应用,在为我国服务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机遇和挑战的同时,也加剧了服务供应商之间的竞争,服务品牌建设成为市场竞争的焦点。品牌建设演化至今,其重点已经由注重外部品牌形象塑造转变为品牌关系建立与价值共创。服务品牌建设过程本质上是一个以共创体验为核心的三角关系建设过程,当服务达到预期效果时,就会鼓励消费者致力于与服务提供商建立长期关系。因此,服务品牌建设的路径设计必须在把握品牌内涵演化、建设重点及其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结合服务品牌建设过程的本质以及强势品牌建设的特点进行[14]。由此可见,论坛在品牌建设方面还需在路径设计上进行系统规划,打造符合自身内涵特点的品牌,同时加强宣传力度,创新宣传模式,形成品牌效应。

5 论坛高质量发展路径建议

5.1 建立并完善论坛工作流程

论坛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重要抓手,针对各类创新主体关注的热点与痛点,广开言路、广纳良策,通过构建活力高效开放的管理机制和政策机制,吸引各类创新主体参与到科技政策制定和科技体制改革中来,搭建政产学研常态化交流平台。做任何事情都有相应的顺序,在企业管理中把其定义为流程。企业的流程管理就是企业将其所有的业务固化成流程,用成型的流程作为工作的标准的一种管理方法。企业通过流程管理来提高企业执行力,提高生产效率。流程管理在现代管理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实施流程再造、流程执行、流程诊断3个步骤来进行,并建立相应的流程管理机构保证流程顺利执行[15]。与企业管理相类似,论坛在内部管理方面也应建立完善的工作流程,固化工作程序,权责明确。建议以年为单位制定年度论坛计划,同时在主题征集、方案制定与审批、组织服务管理、费用预算及开支等方面建立清晰明确的工作流程和标准,明确职责和分工,做好应急预案,使论坛各环节工作形成合力,为每期论坛的顺利举办提供保障。

5.2 加强科技服务专业人才储备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是系统分析国内外总体形势,准确把握改革整体进程,以前瞻意识擘画我国发展总体蓝图而提出的先导战略。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再出发的重要战略举措,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广东提供了重大发展机遇。广东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承担着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历史使命,对于人才,尤其是科技服务人才的培养,是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持久发展的重要源动力。从论坛高质量发展长远视角来看,论坛组织服务团队需要具备区域创新、企业管理、政策研究等能力的复合型专业人才,保证每期论坛输出高质量的科技服务,为论坛品牌打造奠定基础。此外,为保证科技服务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储备,粤港澳大湾区在科技人才引进政策与渠道、协同创新、激励机制及服务保障等方面还需进一步完善,从制度层面保障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发展。

5.3 加大宣传力度,形成品牌效应

一是与主流媒体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提升论坛知名度和影响力。主流媒体因其自身属性,特别强调对中央和地方当前重点工作的宣传效果,这是主流媒体服务于党和政府中心工作的价值体现。论坛与主流媒体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既得益于主流媒体对宣传报道内容的政治把控和格局提升,又有利于提升其在党政机关和社会公众当中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是建立线上常态化交流平台,及时了解社会关注热点。建议与主流媒体合作搭建线上常态化交流平台,每期论坛根据主题设置不同界面,在非论坛举办时间也面向公众开展交流互动,持续了解社会公众关注热点。安排工作人员定期对线上意见建议进行收集整理,及时反馈给相关政府部门;同时定期组织专家学者在线与社会公众开展互动,以问题解决为导向,保持论坛热度和质量,在社会公众之间形成良好的口碑。

三是开拓新媒体宣传渠道,与传统媒体形成联动合力。如前所述,论坛借助主流媒体在线上建立常态化交流平台,动态持续了解社会关注热点,及时回应公众关切问题,就传播渠道而言,网络论坛突破了传统媒介的单向传播,强化了交互主体性传播,实现与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等交叉传播,使得交流成为一个动态系统,一方发出信息,而另一方或多方也同时参与着信息、观念的再创造,于是网络论坛的传播和实际空间的人际传播、群体传播互相融合,使受众反馈对议题的发展产生很大作用;就受众而言,互动性使他们很容易基于相同观点聚集,产生“雪球效应”。传统媒介中的受众,基本上呈现地理上的分散状态,他们之间缺乏交往途径,因此无法聚集到一起;而在网络论坛这个公共空间中,任何人都可以通过反馈信息来交流,这种传播方式不仅使受众与传播者之间存在互动关系,而且受众之间也存在互动关系[16]。论坛可以全面开拓新媒体宣传渠道,在每期论坛进行中同步开展网络直播互动,使线上、线下观点充分交流碰撞,全方位反映公众对论坛主题的认知和意见。

四是开展媒体预热和总结宣传,树立论坛品牌形象。借助主流媒体和新媒体平台,定期开展论坛预热活动,将每期论坛主题、特邀专家、组织机构等信息向公众推送,吸引社会关注和参与,扩大论坛品牌影响力;在每期论坛结束后及时开展总结研究工作,梳理论坛全流程中存在的不足,总结成功经验。同时,定期向广东省委、省政府和社会公众公开论坛数据、主题内容、意见建议等信息,使各方及时了解论坛情况,树立论坛品牌形象。

6 结语

研究可见,论坛对提高广东全省各类创新主体及公众对创新政策、科技进展的知晓度和获得感,对完善广东创新政策体系和创新网络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论坛为广东创新驱动发展营造良好氛围,助力广东科技创新强省建设,为广东省委、省政府科技创新决策作好支撑。本文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对论坛的研究为切入点,系统分析了政产学研常态化交流平台的做法、成效和存在问题,并提出了改进建议,为相关政府机构制定决策提供参考依据。本文由于在科学研究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主观局限,因此在研究结论的客观性和深度上难免存在不足,这也是今后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

猜你喜欢

广东政策科技
政策
政策
不煲“仔”的广东煲仔饭
助企政策
政策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广东舆情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