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性认识“公民同招”,赋能学生未来学习

2020-08-28

教育家 2020年30期
关键词:摇号民办学校公民

今年是义务教育阶段“公民同招”第一年,多地摇号入学“尘埃落定”。在某论坛看到一位妈妈说,因为学习成绩还不错的孩子被摇到了“收底学校”,她哭了一夜……也有家长表示,摇号前后自己长期处于失眠状态。哭是因为孩子摇进了不理想的学校心有不甘,失眠是因为摇号前的担忧和焦虑……在义务教育阶段“公民同招”的大背景下,家长们该如何调整好心态,理性面对摇号结果,为孩子下一阶段的学习赋能?

2020年,各省基础教育系统陆续实施“公民同招”政策,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的同步招生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2019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其中明确提出,“民办义务教育学校招生纳入审批地统一管理,与公办学校同步招生;对报名人数超过招生计划的,实行电脑随机录取。”从国家层面来看,“公民同招”有利于缓解资源分配不均衡,是保障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公正的有效手段。从社会和个人成长层面来看,“公民同招”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过去民办学校提前“掐尖”的现象,保障了公办、民办学校招生生源的均衡性。同时,“公民同招”政策有望扭转部分家长跟风式的揠苗助长行为,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从教育舆情反馈来看,“公民同招”也着实给家长们带来了困惑。在此之前,部分优质民办学校、教育集团校一直以其师资队伍、办学条件、教学模式等因素受到家长们的青睐,为使孩子进入此类学校,家长们往往都因为过度的未雨绸缪而产生焦虑。对于很多家长而言,这种焦虑感在“公民同招”政策实施以后并没有减轻,而是对“摇号”摇出来的不确定性产生了更深的担忧。家长之所以会产生对孩子学业发展的焦虑感,其原因之一,来源于过去基层政府多将“升学率”作为绩效评估的着力点,导致教育功能在选拔和育人之间失去平衡。这种畸形的绩效观也导致家长们不得不唯分数是从,将学习成绩和排名视为孩子改变命运的唯一道路。“公民同招”前优质民办学校的掐尖招生模式、“公民同招”后的随机摇号模式客观上加重了家长的被动程度,导致进一步的焦虑。

“公民同招”之所以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原因在于,家长处于信息不对称的地位,本身对政策认知就不够全面,另外政策变迁、叠加又带来了新的不确定性。这一改革对于不同教育阶段的衔接尤为关键,短期内很多家长将这一时期看作是学生发展的转折点,甚至产生其他非理性的认知、判断都是有可能的。从长远考虑,家长要从政策认知、家庭教育、生涯规划等层面看待孩子成长,系统地厘清政策认知和家庭教育观念,客观看待“公民同招”政策。教育是促进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公平”不同于“平等”或“均等”,尤其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教育肩负着消除社会不平等和不公正,使人人都能获得全面自由发展的重要责任。从学前教育的“普惠”到义务教育的“均衡”,都体现出教育政策对公平的价值追求。“公民同招”政策看似使一些家境相对优越的学生失去了“直接”获得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但实际上是促进了义务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使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都有了一个边界清晰的空间,满足学生就近上学的需求,降低大班额现象的出现,缓解教师和家长的压力,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家长要了解教育政策的初衷,提升家庭教育支持能力,以适合个体的生涯规划来转变“起跑线”观念。优质民办学校之所以能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家长们竞相争夺的对象,与家长们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心理有关。然而,何为“起跑线”?这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对于个体而言,无论是身体还是心智,一生都处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可以说人生处处都是起跑线,若缺乏规划,可能会处处被动。缺乏合理生涯规划能力的家长对子女发展的期望往往是不客观的,甚至是把弥补自身发展的梦想转嫁到子女身上,过高期望势必让教育背负不能承受之重。教育是培养人的重要手段,从宏观定义来看,教育贯穿于人的一生发展,从来不只局限于学校教育。作为儿童生活和成长的主要环境之一,家庭也是人的发展与塑造中的重要一环,但当前的状况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要么严重脱节,要么被动跟随,家长的一些看似“一切为了孩子”的行为多数违背孩子的发展规律,反而是孩子发展道路上的阻碍。

家庭教育须服务孩子健康发展,赋能孩子的持续发展与学习,建议如下——

第一,重视孩子的健康教育。健康是个体进行一切活动的基石,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保障。但从近年来的统计数据不难发现,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近视率、肥胖率一直居高不下,公共卫生常识缺乏、健康管理能力不高,究其原因并不是父母对子女健康关注不够,而是没有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对于部分父母而言,孩子只要无病无灾便是健康,但事实上健康不仅包括身体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和品德发展。因此,家庭教育中对于个体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的重视也很重要,膳食营养、体育锻炼、常见疾病预防以及基础的健康安全知识等都值得孩子进行学习,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为其下一阶段的学业发展赋能。

第二,重视孩子健全人格养成。孩子的成长远不是在哪所学校就读决定的,个人未来的发展也远不会禁锢于学业成绩之中。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肩负着培养孩子独立人格的重大责任,家庭教育不同于学校教育,作为教育者的父母与受教育的子女之间存在亲密的人际关系。家庭作为孩子的“第一课堂”,家庭教育活动发生在日常生活中,往往如春风化雨、细水长流地影响着孩子的成长,是孩子人格养成的基础支撑。家长在关注孩子学业发展的同时,更应该关注他们的个性、兴趣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要与学校教育合作,及时有效关注学生的身体、心理和品格培养等各方面的情况,努力营造“平等、温情、民主、上进”的家庭氛围,让孩子在家庭中能够释放压力,获得幸福感和满足感。

第三,帮助孩子树立客观的目标。家长要与老师一起引导学生发掘自身兴趣、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帮助孩子找准自己的定位,并且尊重孩子的意见,确立平等和正确的儿童观,而不是将自己的理想强加给孩子。一个全面发展的孩子不仅能够掌握良好的认知能力,能够在学科学习、动手操作、信息掌握等方面有良好的表现,同时在认识自我、驾驭自身能力方面也要有一定的把控能力。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心智发育尚未成熟,人生观和价值观都有待完善,家长应与学校合力,帮助学生培养行为管理、自我认同、自我反思、情绪控制等能力,让他们更好地应对学业或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困难。

第四,关注孩子的社会性成长。家庭教育决定了个体社会化的初始方向,家庭是孩子接触社会的直接场所,个体可以在家庭中直接获取关于社会的知识、经验,从社会交往到人情世故,从文化观念到社会风气,孩子都能够在有形和无形中受到家人的影响。不同于学校,家庭中往往带有更多的烟火气息,家庭教育能够帮助孩子更好地实现社会化成长。当前许多家长忽视家庭教育对孩子社会化发展的重要性,过度地将孩子禁锢在学业的“牢笼”之中,这样往往会导致学生的心理弹性差,尤其是在接触社会或是受到一定打击后,很容易产生社会认知失调,甚至心理崩盘。因此,家长应该为孩子提供一定的社交平台,让他们能够更好地发展处理与社会、他人关系的能力,形成处理突发性问题的能力。

猜你喜欢

摇号民办学校公民
209亿!广州第二批集中供地完成,再现摇号地块!
我是小小公民科学家
论公民美育
我是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全国近两成学生在民办学校就读
广西:民办校可由营利性转非营利性
四川成都:民办学校党建工作推进会
公证,能否挽回“摇号”早已破产的公信力?
民办教育促进法修正案获通过
十二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