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管理,如何唤醒学生内动力
——《教育家》杂志线上圆桌论坛实录
2020-08-28
【主持人】
2020年的高考成绩已放榜,这是对学生学业水平的检测,也关乎老百姓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评判。教育教学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工作,加强教育教学管理,才能提升教育教学成效,提高教育质量。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面临的问题很多:教育功利思想严重,重视成绩忽略育人;在教学内容上侧重知识传授,弱化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批判精神等综合素养的培养;教师教育教学方法陈旧、手段滞后……对此,需要校长提升教育教学管理技能,充分发挥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等管理职能,对教育教学过程各要素加以统筹,使之有序运行。增强学校竞争力,需苦练内功,提高教育教学管理的效能,从而唤醒学生内动力。
本期《教育家》杂志线上圆桌论坛,邀请了中小学校长等,共同探讨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如何重建,教育教学过程和教育教学评价怎么管理等问题。
议题一: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
周洪剑:学校声誉的好坏取决于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这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因此,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的首要任务,也是学校教育工作永恒的主题,它关系着学校的生存和发展。目前,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存在以下问题——
教师备课不充分。有些教师备课没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没有备学生、备学情,成绩差的学生可能根本听不懂。备课是教师开展教学的基础,是教学的起点,是教育教学的首要环节。
教师教学方法、教学观念滞后。有些较为年长的教师,教育观念、教学手段陈旧落后,思想认识脱离时代的发展和要求,无法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因此教学的效果不理想。
教师布置作业随意。有的教师布置作业具有一定的随意性,作业内容的挑选和设计粗糙。并且,语数英各学科教师布置作业缺乏沟通,可能导致布置的作业数量过多、内容同质化。
针对以上问题,我的建议如下——
充分发挥集体备课的力量并形成制度。集体备课集思广益、博采众长,能有效弥补教师个人经验和能力的不足。备课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情,特别要兼顾成绩差或一般的学生,这样他们才能听得懂、有兴趣。
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教师素质。教师必须加强理论学习,认真钻研学科教学法、学科教育学,更新教学方法,只有彻底摒弃陈腐僵化的教学思想,从全新的角度来认识、探索教学问题,才能使课堂教学改革具有生命力。
教师布置作业要适度,既能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又不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注重作业内容的层次性,让成绩差的学生“吃得了”,成绩好的学生也“吃得饱”。作业量不在多,质量才是关键。
作为学校管理者,要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就要对学校现状进行科学评估,反思教学管理制度中诸如备、教、辅、批、考、评、奖等各个环节,进一步优化教学管理制度,使教师有章可循,同时也要给予教师人性化关怀。
陈建洪: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各个学校都非常注重教研,定时、定地、定内容和定中心发言人的“四定”集体备课方式成为普遍的形式并取得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内容“泛”。一是教研活动针对性不强。虽然教师教研提取了教学的热点、重点、难点问题进行研讨,但对问题的探究浅尝辄止。二是教研活动主题变换频繁,教师大多凭借自己兴趣爱好定主题,教学中各自为政;学段与学段间,甚至教师与教师间的交流互动不充分,使研讨交流浮于表面。
理论“浅”。一些教师因教学工作任务繁重,对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的学习浅显,不能很好地运用理论知识解决教学中的本质问题,导致教研工作低水平重复开展。
形式“虚”。教研活动过于追求形式化,盲目追逐课堂改革的浪潮,忽略课堂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教研活动看似频繁热闹,但都是泛泛而谈、坐而论道,与教师的真实思考无关,无益于提高教师的常规教学能力。
如何提高教研的质量,增加教研的有效性,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
基于学段特征的适度教研。为了减轻教师工作的负担,提高教研的有效性,可以以学段为单位开展教研活动,从学情出发,以该学段课程标准为准绳,以该学段学科要素为抓手,展开具体适度的主题教研。
基于理论支撑的深度教研。一线教师有很好的课堂实践经验以及丰富的课堂观察,但是理论储备相对薄弱,对问题的思考缺乏深度。为提高教研的质量,可在制定主题的前提下展开专题学习,作相关的理论知识储备。同时,针对本学段特征展开序列的螺旋上升的主题教研,在持续性的深度教研中不断总结、反思、改进。
基于真实问题的精准教研。教师们有时为了教研而教研,没有基于真实性的问题的思考。为此,我校教师教研以年级为单位,先定主题,然后指定一位教师进行课堂展示,在课堂观察的基础上根据生成的问题展开教研,再请另一位教师进行课堂展示,并再次总结。这样的教研基于真实性的问题,更有教师积极参与后的真实思考,还有思考后的实践和升华。
议题二:教育教学过程的管理
王超:校长要增强教学过程管理的有效性,需要在听课、督导、检查三个方面下功夫。
多维听课。听课是强化教学管理的一项有力措施。学校采取多维度听课以准确地把握教学工作的真实情况,为教学管理、科学决策提供可靠的基础信息。
首先,行政干部宏观听课。每个行政干部每周听2~3节课,可直接具体地了解日常教学秩序、教学组织管理、教学环境条件等情况,掌握各年级的教学现状,了解教师实际教学工作状态。每次听课后,行政干部需要与授课教师及时沟通反馈,为建设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完善教学管理、进行教学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此后,学校会推广先进经验,使之变为全体教师的教学财富。
其次,教研组长随机听课。教研组长主要从具体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处理等角度全面地掌握组内教师的教学进度、教学状态和教学业务情况,及时发现并指导教师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各类问题,总结推广好的教学经验。对于教学效果好、特点突出的教师,及时组织教研组成员观摩学习;对教学问题较严重的教师,指导其制定整改措施,并适时听课复查。
再次,教学师傅微观听课。每学期,学校都会安排有经验的老教师去听新上岗的青年教师或教学中存在薄弱环节的教师的课,并在教学细节上给予这些教师以微观指导,在老教师有针对性的帮助和指导下,青年教师业务能力不断提升。
最后,教师之间交流听课。这既是教师互相学习提高的主要方式,也是教学研究的有效手段。每个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都有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通过互相间的交流听课,教师们可互相借鉴先进经验,以弥补自身不足,改进自身教学。
一线督导。学校每学年会联系教学督导进校指导。教学督导对教师教学状态进行巡查,深入课堂听课,定期及时向学校反馈教学情况和改进的意见和建议。同时,教学督导对新任教师、外聘教师、评分低的教师进行多方位的考察,并开展教学指导。完善的教学督导制度,专家进校的定期督导都能对学校的教学和管理工作的实施进行有效地检查、监督和推进。
教学检查。教学管理部每学期都会进行学期初、学期中、学期末三段检查。学期初检查各备课组依据教学大纲编写的学期授课进度计划;学期中依据教学进度,检查教师教学进度实施情况,教师是否按学期教学要求上课,教师作业批改、学生订正情况、期中考试及其分析情况等;学期末主要检查根据学情制定的期末复习的计划、复习资料的编制、期末考试分析情况等。此外,每学期期中和期末,教学管理部会进行一次全面的学生问卷调查,让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态度、业务水平、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效果等进行评价。我校综合利用物联网、互联网、云计算的技术,构建新的教学场景,利用反馈数据作为新的生产要素重构教与学的关系,实现个性化的教育教学。
苗雅梅:教学质量是一所学校的生命,而教学过程管理的优质科学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在学校教学管理过程中,我校有效开展校本研修,以此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优化课程建设,促进全面发展。学校积极创建幸福教育课程体系,在开足开齐国家课程、优化融合地方课程的基础上,创新特色校本课程。
首先,国家课程是最基础、最核心的课程,为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学校制定了《教学管理常规细则》,对备、讲、批、辅、考每个环节都力求达到常规管理精细化。
其次,积极推进课程改革。课程改革带动课堂教学的变革,革新教育理念,让教师体验到改革带来的成功和喜悦。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校长要选择适合本校的改革项目,意志坚定地走好改革之路。
最后,注重校本课程的开发。“阅读遇见最美自己,习惯成就幸福人生”是学校的特色办学目标,“快乐阅读,养成教育”是学校的核心校本课程。学校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保证学生日常课外阅读。
强化师资建设,提高综合素质。教师是学校的第一资源,优秀的教师队伍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保持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首先,加强师德师风培训。让学校文化成为精神引领,将幸福教育理念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领域,使之成为教师共同的目标追求。每学期开学初,进行教师全员培训,通过回顾工作业绩、模范教师典型发言、教研组亮点工作展示等方式,使教师有理想、有目标、有追求。
其次,有效开展研修活动。坚持“培训—实践—竞赛”三位一体研修模式。校本研修、网络教研、课题研究、个人研修有机结合,提升教师专业素质。结合学校实际,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培训方式,扎扎实实进行各项培训。注重校本培训,制定三年培养计划,从最基础的内容开始,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在校本培训中,教师成长迅速。
高峰:传统教学,没把知识与思维连接起来,不能向学生提供合适的、有效的、可供选择的教学工具,不能把学习过程交给学生自主建构。因而,从“教学”转向“学程”,把教师灌输式的教学转化为学生自己和同伴的“学”亦即自我或同伴建构,课堂上的深度学习才会发生,学生的高阶思维才能形成。
“学程”有两个含义:一是指从“课程重构”到“课堂再造”,即围绕国家课程标准和学科素养要求,结合本校学生实际,以单元整体教学为主要内容,重构校本学习资源;二是指聚焦学生学习过程的观察和研究。把校本课程资源通过学生的自我建构或共同建构进行落地,从而促进学生高阶思维发展,进而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由传统教学转变为“学程”有两个关键要素——
研发知识深度等级。对教材中现有的知识进行等级深度研发,改造成动态的、深度的知识,并沿着美国著名课程改革专家马扎诺提出的“认知系统→元认知系统→自我系统”的路径,伴随知识深度等级学习的深入,在“认知过程”维度开展“分析、评价和创造”等更高级的思维活动,从而推动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
为学生研发学习工具。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从未知世界走向经验世界的“渡河”过程,既然“渡河”就需要工具,或“建桥”,或“造船”,或“拉上锁链”等。所以,要基于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差异,研发教学中的“资源包、工具箱和脚手架”,通过学习工具,把学习知识转化为一项探究性的学习任务,通过“独学、对学和群学”等方式,在真实的问题解决中实现自我建构和共同建构,推动深度学习,进而发展和形成高阶思维。
黄谷:当前,有效教学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学改革的核心追求,要实现有效教学,就必须做到教学有效果、有效率。
有效教学的实施受到教师、学生、教学内容、课堂环境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但其中课前准备和教学过程是最重要环节。一是课前重点与难点的把握,如何确定就近发展点以及学生的兴奋点等;二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学内容相关性因素的掌控,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师的主导地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所要完成的教学目标。
教学形式从传统单一线下教学转到线上线下“双线”并行发展,多元化的格局给传统的教育教学带来巨大挑战。基于线上教学机械式地打卡、拍照、提问和监督乏力等现状,如何唤醒学生发展内动力是新时代教育管理者应思考的问题。可从七个方面寻求突围:第一,强化线上互动,利用交互学习平台、软件等,增强教学内容的互动性。第二,线上线下互助式推进,线上授新课,线下答疑解惑,两手抓、两不误。第三,建立学习小组,根据地理位置趋近原则,将学生划分成若干学习小组集中学习、分组指导。第四,提高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不断提升学生的兴奋点。第五,丰富课题的教学资源,倡导学生开放自主学习,实现翻转式课堂。第六,建立单元学习主题,对课堂内容重新建构。第七,把握学科核心素养,推动学习迈向纵深。
总之,我们应该努力构建以生为本、以学定教、以学生发展为目的的教学生态,提升学生发展的内动力。
议题三:教育教学评价的管理
闫顺林: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核心是促进人的发展,无论是管理制度、实践过程,还是评价导向,都要为人的发展服务。当前,学校教育教学管理评价要突破高品质育人的瓶颈,需要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一是突破五育并举“融合”的瓶颈。学校教育教学的内容包括德智体美劳五育,从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上要树立“五育”整体育人观,把握“五育”各方面的基本特征,防止互相割裂,引导干部教师在分科学习中实施各育,在“五育”实践中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以实现学校教育整体育人、育完整人的目的。
二是突破课程教学“思维”的瓶颈。学校课程教学向高品质育人深化,其标志是课程教学应具有思考价值、思维挑战与思想内涵,这需要课程视野以及教与学方式的改革和创新。学校教育教学管理要兼顾学生学业质量与学习品质、思维质量与个体差异、育人质量与个性特长、教学质量与身心健康;同时,注重跨学科与综合学习,培育学生高阶思维,促进学生实践体验,互动交流、内化生成新见解、新意义、新创意、新产品。
三是突破能力建设“研究”的瓶颈。高品质育人关键在干部教师师德水平和专业能力,这离不开教育科研的助力和支撑。通过对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真研究,寻找真问题,聚焦目标采取针对性举措、搜集实证性数据,获得实实在在的研究效果。只有会研究的教师,才能培养有研究意识,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学生,才能更好地把握教育教学规律和教书育人方向,专注自身能力完善和高品质育人。
四是突破整体优化“联通”的瓶颈。高品质育人依赖于教育教学各相关要素的整体优化与互联互通。要建立和完善德育、教学、评价与学生核心素养的内在关联,加强各科教学与实践活动的有机联系,促进线上、线下学习的密切联通、有效联结,实现优势互补、整体优化。
五是突破学校管理“特色”的瓶颈。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既有规范共性特征,又应各具特色,这是学校长期管理实践和育人优势的集合,体现了正确价值追求下的育人本色。要围绕高品质育人挖掘各自文脉渊源和独特历史文化传承,要着力世界眼光培养、中国精神构建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特色,要驰而不息、锲而不舍,立足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突破高品质育人的瓶颈。
申洪英:师德师风决定着一个学校的学风和校风,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人心所向、势在必行。我校以三大制度建设为依托,优化并提升了师德师风建设的长效机制,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学校精神文化,卓有成效地提高了管理效能。
冷制度规范,奠定师德师风的基石。所谓“冷制度”,即:奖优惩劣,弘扬正义。学校以“冷制度”规范为抓手,建立健全管理章程,明确职责要求和奖惩办法,强化“制度面前人人平等”,确保学校各项工作有章可循。师德师风建设不能仅仅依靠教育和学习培训,还需要严格的制度管理约束。“冷制度”为教师的师德师风设置了底线,奠定了基石。例如,我校青年教师比例大,专业技能和爱岗敬业精神提升的需求迫切,否则课堂教学的质量就难以保障。为此,我校从备课、上课、作业、批改、辅导到听评课和集体备课,都有明确严格的制度要求,并有切实可行的评价反馈措施,确保教师的专业技能满足课堂教学的要求,教师的爱岗敬业精神明显提升,师德师风建设效果显著。
热制度引领,提升师德师风的内驱力。所谓“热制度”,即:激励先进,引领发展。“热制度”的运用满足个人实现自身价值的愿望,是促进师德师风提升的内驱力。学校以“热制度”激励暖心为手段,提升教师的素质和业务水平。例如通过愿景引导、班子成员带动、身边的榜样引领、人文关怀、分层评价、制度约束等措施强化师德师风建设,
暖制度凝心,促进师德师风的自主完善。所谓“暖制度”,即:融洽情感,凝心聚力,体现人文关怀的制度。“爱”字当头是“暖制度”的显著标志,“暖制度”就是抓住人性中最软的部分,注重人的内心最渴望得到关注、肯定、欣赏和鼓励的情感需求。用“暖制度”凝心聚力,以达到“春风化雨、育人无声”的功效。学校树立了“师生的事再小也是大事”的理念,关心在细微处,从而唤醒师生内驱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