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早期护理干预在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昏迷患者中的应用

2020-08-28江瑶靳华张广辉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68期
关键词:骨瓣颅脑呼吸机

江瑶,靳华,张广辉

(陆军第七十二集团军医院 神经外科,浙江 湖州)

0 引言

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是一种常见的多发病,其发生率及残死率较高[1]。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是指发生在72小时以内,并且GCS评分6-8分,伤后昏迷在6小时以上或在伤后24小时内意识情况恶化导致再次昏迷6小时以上者,其在临床中多采用急诊外科手术治疗,但因病情较重,术后昏迷时间较长,需长时间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严重影响患者预后[2]。我院采用早期护理干预,发现可显著提高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自2017年01月至2018年6月共122例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持续昏迷患者,术前均经头颅CT检查明确诊断。观察组中男性29例,女性38例,平均(53.82±4.56)岁,其中交通事故36例,高处坠落伤17例,打击伤9例,自行摔伤9例;GCS评分6~8分,平均(7.13±0.77)分。对照组中男性37例,女性31例,平均(52.31±5.50)岁,其中交通事故35例,高处坠落伤19例,打击伤11例,自行摔伤3例;GCS评分6~8分,平均(6.96±0.78)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本研究通过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查,并与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入组标准

(1)颅脑外伤发生在72小时以内,并且GCS评分6-8分,伤后昏迷在6小时以上,或在伤后24小时内意识情况恶化,再次昏迷6小时以上者。(2)入院后急诊行单侧去骨瓣减压术,术后停用镇痛及镇静仍昏迷24小时及以上者;(3)病例资料完整,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者。排除标准:(1)除颅脑损伤外,有其他重大胸腹腔脏器伤;(2)患有严重影响预后的基础疾病;(3)不配合治疗及病历资料不完整者。

1.3 研究方法

常规护理组:实施常规护理,遵医嘱予患者临床用药护理,保持病房安静舒适的环境,密切监测患者各项基础生命体征。昏迷患者以鼻饲及静脉营养为主,清醒后逐渐改为经口进食。

早期护理干预组[3-5]:①气道护理:昏迷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患者,加强气道湿化,脱离呼吸机的患者用一层湿生理盐水纱布盖在气管套管口,提升吸入空气湿度。密切观察患者气道分泌物,做到有痰及时吸,并每小时翻身拍背一次,促进痰液排除。②体位护理:床头抬高约30度以利于脑组织静脉回流,降低颅内压,同时绝对卧床。避免骨窗处受压,保持肢体处于抗痉挛体位及功能位,对患者进行翻身,每小时一次,防止皮肤干燥及褥疮。③早期康复护理:患者术后处于昏迷状态时,以四肢被动活动为主,患者意识清醒后鼓励患者主动训练,动作由简单到复杂,开始以床上四肢主动活动为主,后期通过站立、行走等训练改善肢体功能。④心理护理:患者意识清醒后,医护人员及患者家属等人应加强与患者沟通,积极安慰病人及心理疏导,使患者树立积极心态,消除恐惧心理,配合临床治疗。⑤饮食护理:术后昏迷的患者以鼻饲或静脉营养为主,意识清醒后应以经口进食为主,以清淡及高蛋白等易消化的半流质食物为主。⑥其他方面:持续低流量吸氧,对头部引流液的颜色及形状密切观察,保持引流管通畅,每小时记录一次引流量。锻炼膀胱功能,争取清醒患者能够早日拔除尿管。

1.4 疗效标准

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lasgow Outcome Scale,GOS)评估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其中5分:恢复良好,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4分:轻度残疾,可独立生活,可在保护下进行工作;3分:重度残疾,生活完全不能自理,但神志清醒;2分:植物生存状态;1分:死亡。治疗效果分为良好(GOS评分4~5分),差(GOS2评分~3 分),死亡(GOS评分1分)。

1.5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应用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包括年龄及GCS评分)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包括性别、受伤原因及入院时瞳孔情况)采用χ2检验;以P值<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后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呼吸机使用时间、昏迷时间及气管切开例数均显著少于对照组患者(P<0.05),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见表2。

2.2 两组患者预后情况比较

观察组预后良好患者显著多于对照组,观察组预后差的患者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死亡患者人数无明显差异(P>0.05),具体见表3。

表2 两组患者术后情况

3 讨论

颅脑创伤是神经外科的常见疾病,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去骨瓣减压术后常处于昏迷状态,需长期卧床,自主呼吸未恢复,常需呼吸机辅助呼吸,部分患者需行气管切开术,严重影响患者预后[6]。在临床治疗的基础上,早期加强对患者气道、饮食、心理及康复等方面的护理,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7]。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昏迷时间较长,多数患者需在气管插管下行呼吸机辅助呼吸,常需气管切开,且易并发肺部感染,严重影响患者预后[8]。通过早期加强对重型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后持续昏迷患者呼吸道的护理干预,可明显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本次研究136例重型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后持续昏迷的患者中,观察组患者的呼吸机使用时间及昏迷时间较对照组明显减少,观察组的气管切开率及肺部感染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提示早期呼吸道的护理有利于减少呼吸机的使用时间,降低气管切开率,同时缩短患者昏迷时间及降低肺部感染率,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的恢复。观察组的死亡率(4.41%)较对照组(8.82%)无明显减少,但观察组预后良好患者显著多于对照组,预后较差患者显著少于对照组,说明早期的护理干预并不能有效地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术后的死亡率,但可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明显改善预后。

表3 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例)

总之,给予重型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后患者早期护理干预,能够明显改善预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骨瓣颅脑呼吸机
为什么开颅去骨瓣减压术后不建议做有创颅内压监测
柯惠PB840呼吸机故障分析与维修
PB840呼吸机维修技巧与实例
全生命周期下呼吸机质量控制
优化急诊护理在重症颅脑损伤中的应用
改良外伤大骨瓣手术在重型脑外伤患者治疗中的应用
呼吸机日常养护结合护理干预对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作用
多脑池沟通技术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的进展
浅析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术在颅脑损伤治疗中的临床效果
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