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不同居住模式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2020-08-28谢华夏桂园园张鹏蒋宇张伟新
谢华夏,桂园园,张鹏,蒋宇,张伟新
(齐齐哈尔医学院护理学院,黑龙江 齐齐哈尔)
0 引言
根据有关数据显示,2000年至2018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从1.26亿增加到2.49亿,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从10.2%上升至17.95%,未来一段时间,中国老龄化的趋势不可逆转。而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与每一个公民及其家庭的幸福感息息相关,更与幸福中国的建设紧密相连。众所周知,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在当今人口结构转变和社会转型的背景下,中国城乡老年人居住模式正在改变,同时也对老年人健康状况产生影响。因此,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对贯彻以人为本的重要思想的意义是巨大的。目前,在多元养老模式背景下,国家正加大养老服务的投入力度,积极应对老龄化,事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当代中国的养老事业正面临着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制度框架初步建立的压力,对黑龙江省不同居住模式下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对于了解老年人心理健康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引导他们居有所乐是非常有必要的。本研究对黑龙江省不同居住模式老年人进行调查,知晓当代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以期使我们未来30年养老战略总目标的工作有所侧重,持续增进全体老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取便利抽样的方法,选取黑龙江省不同地级市和地区,包括齐齐哈尔市、哈尔滨市、七台河市、鹤岗市、黑河市、鸡西市、大兴安岭地区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为调查对象。
1.2 研究工具
采用一般情况调查问卷及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Scales,SDS)对调查对象进行调查。SDS由20项目个项目组成,通过询问老人过去一周的心理变化,分级评分。计算总分值,分为4级:无抑郁(标准分<53分)、轻度抑郁(53~62分)、中度抑郁(>62~72分)、重度抑郁(>72分),以SDS标准分≥53分为检出阳性[1]。
1.3 研究方法
调查前统一告知调查人员注意事项,采用现场问卷法,研究对象无独立能力做答时,可在调查员的帮助下完成问卷的填写,问卷当场收回。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57份,回收率78.5%。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老年人一般资料
见表1。
2.2 老年人心理健康的现状调查
被调查者157名,根据SDS评分,老年人的抑郁自评情况如下表2。
表2 下老年人抑郁自评情况
2.3 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因素分析
经独立样本t检验,年龄大于70岁的老年人的抑郁自评得分高于70岁以下的老年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单因素方差分析,自理能力不同及陪同看病人员不同的老年人抑郁自评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1 不同居住模式下老年人一般情况
3 讨论
3.1 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本次研究的157名老年人,根据SDS调查结果显示,无抑郁52名(33.12%),轻度抑郁80名(50.95%),中度抑郁23名(14.64%),重度抑郁2名(1.27%),从此次研究结果看出,黑龙江省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处于抑郁的人数较多,但由于本次研究样本量较小,仅作为参考。
表3 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的单因素分析
随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生活节奏加快,中国家庭结构也在发生转变[2]。四种居住模式,分别是独居,和老伴一起生活,和子女一起生活,老伴子女都在身边。这种居住模式的选择有些是出于老年人自己选择,有些是客观因素导致结果,受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影响,与老年人的年龄、自理能力及其陪同看病人员等因素密切相关[3]。本研究结果显示,不同居住模式下老人抑郁得分无明显差异。
本研究结果显示,老年人心理健康与年龄间有差异,年龄大于70岁的老年人的抑郁自评得分高于70岁以下的老年人,这可能是随着老年人生理年龄的增加,出现自我怀疑,陷入无价值感的漩涡中[4],老年人的健康状况逐渐减弱,年龄对心理健康影响明显。
本研究中,自理能力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可能是生活自理水平越高,老人的躯体健康状况更好。自理水平受到多种因素影响,收入较低的老年人自理能力受损害度较高,收入是物质生活的基础[5],经济水平自然而然成为自理能力的基础,但是我国目前面临经济发展速度与人口老龄化速度不匹配[6],黑龙江省的退休工资偏低,仍有一部分人(47.8%)需要接受他人经济帮助才可以维持生计,使得老人的晚年生活品质降低。
陪同看病人员是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研究证实,心理健康状况较好的老年人主要包括:身体健康的,能经常和子女见面且受到子女关心较多的,经常参加社会以及文化娱乐活动的,遇到负性生活事件能自己调整心情的等等[7]。而有人陪同看病的老人,他们在看病住院、买菜做饭上获得家庭和亲人的帮助,生活质量更高,身体健康维持较好。
3.2 促进不同居住模式在老年人心理健康中发挥积极作用的措施
3.2.1 注重社区关怀
完善社区服务体系,通过设立老年活动中心、老年医疗保健机构、老年婚介所等活动,可以提高老人日常活动趣味性。尤其是老年婚介所在北京上海等其他一线城市非常流行,经历过离婚、丧偶的老人在情感上的需求较大,而死亡与孤独是独居老人不可避免的现实。老伴是儿女代替不了的情感陪伴,希望借助社区关怀,为老人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8-9]。
3.2.2 发挥多媒体手段
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现在老人更愿意两个人单独住,最近几年流行候鸟式生活,东北的一部分老人会在寒冷的季节去往温暖的三亚过冬,开启异地养老,这时候的子女与父母无法见面,疏离感会渐渐增加,经常视频电话、语音通话都可以缓解老人对亲人的思念;同时子女也要多回家看看,不能因为组建家庭就忽视父母的心理健康。
3.2.3 加强健康教育,落实医保政策
虽然与子女同住,可是健康知识的缺乏使得老人对于身体发出的危险信号难以察觉,而且子女工作繁忙,定时带老人体检也难以实现。希望社会大力宣传健康教育,邀请专家定期开展疾病预防讲座,提高百姓的健康意识。使用老年人易于接受的形式来对其进行健康知识宣教,制定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案,教会老年人减压的方法,提高其自身的健康素养[10],认真贯彻落实城乡居民医保整合政策,报销就高不就低、用药就宽不就窄、定点医院就多不就少,这样一来减少老年人的看病负担,缓解心理压力,减少因经济苦难而拖延至重病的情况。
3.2.4 鼓励家庭支持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承受着身心两个方面的压力,一方面身体机能降低,另一方面由于家庭和社会功能的退化,因此家庭方面不但要给予老年人生活生的照料还要给予精神上的沟通和交流[11]。家庭关系的融洽,心情的舒畅,生活态度的积极,精神和物质都得到满足,因此有对未来生活的希望,而不会觉得生命无意义。我们要大力倡导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做到赡养老人,关爱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