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活化教学,引领数学课堂走向高效

2020-08-28江苏省南通市郭里园新村小学校

数学大世界 2020年21期
关键词:常识数学知识生活化

江苏省南通市郭里园新村小学校 卢 鑫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教师要在课堂中引入生活化教学,让数学回归生活,让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亲切感,从而对数学产生兴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效率。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心理学研究证明:“学生的学习内容和生活越接近,学生接受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设计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鼓励学生探究新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找到将知识应用于生活的途径。

上述案例,教师通过在课堂设置生活情境,将抽象化的概念具体化,通过教师的层层提问和动手操作,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能够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认识到了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挖掘生活资源,巩固应用知识

教育现代化对数学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即生活化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千方百计地挖掘生活资源,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数学,让学生自觉地把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更好地巩固数学知识,教师应将“挖掘”和“应用”始终贯穿于教学过程中,在应用的过程中巩固数学知识,让数学课堂更加高效。

上述案例,教师通过在课堂中挖掘生活资源,让学生将抽象化的数学概念具体化,不仅理解了抽象的数学知识,还将这一知识和生活常识相联系,既巩固了知识,又让学生认识到了数学知识和生活的密切关系。

三、结合生活常识,探究数学知识

教师应当结合生活常识,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找到学生感兴趣的知识点,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在课堂中引入生活常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例如,在教学《百分数的认识》时,教师让学生列举生活中常见的百分数:“蛋糕中蛋白质含量为15%,碳水化合物含量为15%;可乐中碳水化合物含量为4%,钠含量为1%;白酒的酒精含量为38%……”这时一个学生提出问题:“老师,百分比表示的是什么?”“怎么计算百分数呢?”老师给学生举了一个例子:全班50 名学生,男生28 名,女生22 名,男生占比例是多少?学生立刻给出答案:用男生人数除以全班人数为56%。学生又提出:“老师,男生比女生多百分之几怎么计算呢?”老师肯定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学生通过运用生活常识,掌握了百分数的知识。

上述案例,教师通过在课堂中运用生活常识,不仅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深入理解并掌握数学中的重点和难点知识,让数学课堂更加高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挖掘生活资源,学习将数理知识巧妙融于生活实际,让孩子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进步,让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有机结合。

总之,通过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引入生活化教学,将数学和生活相结合,二者相互作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探究意识,提高课堂效率。

猜你喜欢

常识数学知识生活化
中班幼儿生活化美术活动的实践探索
靠不住的常识
初中物理教学生活化的实践探究
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
健康常识我知道
常识:哪杯更冰凉
数学知识在于应用
从生活中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
超越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