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舒曼艺术歌曲《往昔痛苦的旧调》钢琴声部的艺术特征

2020-08-28

北方音乐 2020年13期
关键词:舒曼谱例声部

纪 青

(浙江音乐学院,浙江 杭州 310000)

罗伯特·舒曼(Robert Schumann,1810-1856年)是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时期德国伟大的作曲家、音乐评论家。他一生创作了多种音乐体裁,包括协奏曲、钢琴曲、交响曲以及近三百首艺术歌曲,作为“歌曲之王”,他最广为流传的声乐套曲是《诗人之恋》(Op.48)。

1835年,舒曼与教授约翰·弗里德里希·维克(Johann Friedrich Wieck,1785-1873年)的女儿克拉拉相爱,并迅速坠入爱河,但他们的爱情遭到了教授的强烈反对,因此这段感情曾让两人一度陷入低谷,直到1840年9月他们才终于收获了爱情步入了婚姻殿堂。《诗人之恋》创作于1840年5月,由此得知,舒曼正是在对爱情的憧憬与煎熬的等待中完成了这部被称为他与克拉拉“爱情日记”的作品。

海因里希·海涅(Heinrich Heine,1797-1856年)是德国十九世纪浪漫主义诗人,他的深沉、忧郁气质和他的诗词一样使舒曼获得共鸣。1820-1823年,海涅创作了诗集《抒情的间奏》,其中的内容正是海涅自己与其堂妹爱情生活的写照,海涅把在这段感情中遭受的痛苦和打击融进了他的诗歌。舒曼对这部作品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这与舒曼的情感生活也如此相似,使他想到和克拉拉坎坷的爱情经历。于是,舒曼挑选了诗集中最具代表性的16首抒情诗歌组成了声乐套曲《诗人之恋》。

《往昔痛苦的旧调》是该套曲的最后一首,描绘了一位青年男子经历了爱情的甜蜜和痛苦的失恋后,对爱情的顿悟以及决定从悲痛中解脱出来的决心。歌词中“Ich senkt’auch meine Liebe Und meinen Schmerz hinein!(我把所有的爱情与痛苦一起盛入!)”,体现了诗人最后因为失恋所达到的极度悲伤状态,甚至近乎疯狂。因此,整个声乐套曲中,这首歌曲是有结尾式的艺术歌曲,具有其自身的特殊含义。本文将从钢琴声部的旋律特点、力度变化、节奏律动、和声色彩几个方面来分析这首歌曲的艺术特征。

艺术歌曲的创作和钢琴伴奏密不可分,在舒曼的创作中,钢琴声部不是仅仅作为歌曲的伴奏,而是和演唱者的歌声相互交织、相互补充,甚至在有些作品中钢琴部分独自作为尾奏继续表达音乐情绪,拓宽了钢琴作为伴奏的表现,使其更加广阔和具有深度。钢琴声部的艺术性在这首作品中如下:

一、旋律特点

《往昔痛苦的旧调》的整体旋律特点十分悲痛且深沉,歌曲一开始的三个小节引子由钢琴演奏进入,旋律带有复附点节奏音型,开门见山地暗示了主人公即将把爱情埋藏的痛心与坚定,也显现出了歌曲整体的旋律动机。歌曲整个前半部分4-32小节的钢琴伴奏声部旋律,均采用连音与断奏相结合的方式。在33-52小节出现了带有柱式和弦的旋律音型,后又转变为连续的切分音型。从53小节开始是钢琴独奏部分的分解和弦音型。

舒曼在这首歌曲中,对于钢琴声部旋律创作最大的魅力在于,在结束部加入了一个较长的钢琴尾奏。在全曲共67个小节当中,最后15个小节的尾奏又好似钢琴的发展乐段,体现出一种新的乐思。舒曼运用了行板的速度及抒情的曲调,最大限度地突出了钢琴音域和音色,以钢琴独奏的形式来延伸歌唱者所未表达完的意境,对诗歌的内涵加以渲染和补充,情感抒发甚至较歌唱者更浓郁。有相似旋律和篇幅的还有《诗人之恋》的第十二首《一个明朗的夏天早晨》的钢琴尾奏部分。《往昔痛苦的旧调》的整个尾奏部分像是在表现诗人心中爱情的死亡过程,极具深意,缓慢而沉静的旋律线条与套曲的第一首《灿烂的五月鲜花》有着首尾呼应的效果,仿佛是对整首套曲讲述的故事做了一个富有浪漫主义幻想式的总结。

在53-58小节中(谱例1),尾奏部分的旋律由模进的手法展开,延伸而下的分解和弦弥漫在整个旋律当中,表达了主人公忧郁的情绪以及爱情终将消散的现实。开始的右手旋律由弱拍进入,以带延留音的高声部汇制了一条连绵不断向上蔓延的主旋律,具有隐形的推动力,流露出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回忆与向往,表现出一种若隐若现的意境。再者,左、右手三个声部相互交织、相互交融,形成了一种复调性旋律织体,右手高声部旋律又与左手低声部旋律的第一拍和第四拍上的旋律形成了一种交错形式,表达了诗人恍惚、孤独的感受。

谱例1

二、力度变化

力度是表现音乐情绪的重要因素,可以表达歌曲的愤怒、喜悦、激动等情感变化,也能表达主人公平静、忧伤、爱慕的内心活动。舒曼在这首作品中通过力度变化塑造了深刻的音乐形象以及诗人细腻的心理变化。

在《往昔痛苦的旧调》中,钢琴伴奏在力度上共出现了1个强后突弱(fp)、2个突强(sf/sfz)、2个很强(ff)、4个弱(p)、4个强(f)以及出现了19个重音记号(>)。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诗人语气的坚定以及内心复杂的变化过程,并通过比喻式的歌词来突出了棺材之大,可以看出诗人借物来抒发他对这段爱情的投入之深。

全曲伴奏声部的力度从第1小节就出现了一个突强(sf)和很强(ff),第2-5小节还出现了多个重音(>),并结合连奏与断奏音型,与左手第一拍和第三拍上的重音强力度相结合,体现出诗人内心高涨的情绪和沉痛的心情。

从19小节-35小节,出现了连续4小节一句的弱(p)与强(f)力度交替变化(谱例2),这一对比生动地描绘出十二个巨人搬运厚重的棺材时气喘吁吁、走走停停的形象,也表现出主人公内心的挣扎与矛盾。当进入强(f)力度时,转而以一种直线向上且伴随逆行的音型直至旋律高点,形象地刻画出又长又重的大棺材,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埋葬爱的决心。

谱例2

三、节奏律动

全曲钢琴声部运用了多种节奏型,包括复附点节奏型、连续的八分音符节奏型与切分节奏型等。

第1-3小节的复附点节奏型,以钢琴独奏很强(ff)的力度闯入,并结合长拍时值上的重音记号,强调了主人公对爱情带来伤痛之后的顿悟和内心的绝望,奠定了整首歌曲悲痛的基调(谱例3)。

第4-32小节是连续的八分音符节奏型,以钢琴连断奏结合的演奏方式,呈现出一种平稳而有力的顿挫节奏,连音与跳动的音符犹如火焰般在燃烧,配合左手四分音符时值如同钟声般神圣,表现了一种庄重的气氛。

谱例3

第43-47小节的切分节奏型,打破了此前规整的4/4拍重音规律,使原本平稳的节奏产生了摇摆的感觉,描绘出莱茵河起伏的波影。第43小节,伴随在渐弱的力度之下,歌曲的情绪才开始真正缓和下来,仿佛诗人陷入了一种无尽的悲伤。在第44-47小节,结合弱(p)的力度表达出在平静的气氛下诗人充满忧伤且沉痛的内心(谱例4)。

谱例4

四、和声色彩

舒曼在创作中大胆突破传统和声的运用,在全曲钢琴声部大量运用减七和弦、增和弦、半音化和声等不协和和声构建了和声结构的复杂化,加强了和声色彩的多样性,通过这些不协和和声语言深化了诗词对情感的表现,描绘出歌曲中失恋后的诗人对爱情的绝望和悲痛。

减七和弦(包括在主调、离调中)用于全曲的7个小节中。在整首歌曲的前部分仅在第11的小节最后一拍和第12小节的第一拍上出现,配合歌词“Hinein leg(盛进)”,通过不协和和声表达出诗人的极度不舍,把主人公内心对恋人这份深沉的爱放入棺材的时候的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在39-40小节(谱例5)以延长音和强有力的重音标记出现,伴随着歌词唱出的“denn solchem großen Sarge(对如此巨大的棺材来说)”,一方面刻画出棺材之大,另一方面也表现出主人公眼看装满所有甜蜜爱情的棺材已经被深深沉入莱茵河下的痛心。最后,减七和弦在钢琴尾奏部分的第55小节和60小节当中也有出现。

谱例5

此外,乐曲在53-58小节出现了大量半音化和声的运用。此处半音化和声的进行增强了歌曲的抒情性,在音响上使听众感受到柔和与平滑,也更细腻地抒发了诗人对埋葬爱情后的游离不定以及悲伤、忧郁的情绪。

五、结语

《诗人之恋》堪称是舒曼艺术歌曲中的一部扛鼎佳作,他与海涅一样都借助诗歌来表现了自己内心的忧伤,歌词结局虽然是悲剧的,但舒曼最终是幸福的,因此他借由悲剧来突出自身经历的爱情来之不易。同时,舒曼还将自己与克拉拉在爱情生活中的情感体验细致入微地渗透进音乐创作中,完美地展现出音乐与诗歌的相互碰撞。

《往昔痛苦的旧调》在套曲《诗人之恋》中具有重要地位,在创作上也有其独特的风格。作为套曲的最后一首,表达了一定的结局式特点,不仅有钢琴声部本身的风格所在,更体现了伴奏与人声声部之间的密切联系,体现出艺术歌曲的创作与诗词相结合的魅力。

本人对该曲的旋律特点、力度变化、节奏律动、和声色彩等进行分析,以期演奏者能充分发挥钢琴声部的艺术魅力,在对作品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更好地使钢琴伴奏者与歌唱者共同抒发诗歌的内涵与情感,从而达到更完美的演绎效果。

猜你喜欢

舒曼谱例声部
陶维龙教授课堂实录
音乐与爱情——舒曼与克拉拉的爱情马拉松
梅花
——为混声四声部合唱而作
业余合唱团的分声部训练
姚锦新与《花鼓及其他中国歌曲》
多声部视唱训练
二声部合唱教学之初探
读范乃信《曲式精要》所感
舒曼奢华系列AL1新品推介
试析不协和音程的实际作品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