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新工科”背景的工程实践教育体系与实践平台构建研究

2020-08-28姜立婷

大连大学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工科新工科工程

姜立婷

(大连大学 建筑工程学院,辽宁 大连 116622)

0 引言

2017年2月,教育部发布了《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鼓励高校积极开展“新工科”的研究实践活动,深化工程教育改革。“新工科”概念的提出,是推动现有工科专业改革创新的契机[1]。虽然其目前还没有一个精确的定义,但内涵是以培养未来多元化、创新型、复合型卓越工程人才为目标。与传统的工科相比较,更加重视与行业的紧密对接,强调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协同育人模式[2],具有战略型、创新性、系统化、开放式的特征[3]。

“新工科”虽然首先对应的是新兴产业,但也包括传统工科专业的升级改造。建筑专业作为传统工科专业,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产业输送大批专业技术人才。在当今“新工科”背景下,应积极应对新经济、新形势,主动寻求改革与创新,重新梳理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研究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合理匹配问题,提前做好人才储备工作,促进地方高校对区域经济链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发挥重要支撑作用。

本文通过对省内高校建筑学专业广泛调研并对数据进行分析,提出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以大连大学建筑学专业为例,从“新工科”内涵入手,探讨工程实践教育体系的构建思路和具体做法。

1 建筑类专业人才培养现状梳理

通过实地调研、线上线下问卷调查、毕业生反馈、与企业主管部门交流等形式,认为省内高校建筑类专业的学生整体素质较高,接受能力强。在四到五年的本科学习中,能积极主动参加各项工程实践活动,有热情,工程实践能力能得到较大提升,对社会的适应能力较强。

主要存在问题是部分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更多的是局限于校内学习,学生走向社会、走向企业的机会与参与度仍然不足,工程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训练项目不足,导致实践能力形成受到阻碍。

二是理论与实践课程之间整体联系不密切,中间有脱节现象,教学模式灵活性不足、缺乏特色;实践教学内容无法代表本专业前沿水平,有明显滞后性,尤其是与传统工业相关的专业领域中,实践教学水平落后于学生、企业的需求等共性问题[4]。

三是高层次的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仍然缺乏,现有的实践教育基地利用率不高。实践教育基地兼职教师的聘任没有形成一贯制度,数量也显不足。

2 工程实践教育体系与实践平台构建对策

2.1 指导思想

“新工科”的内涵就是准确把握未来行业需求趋势,正视传统工科教育在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方面存在的缺陷,积极主动转型,满足工科的新要求。在这个背景下的工程实践教育体系,应该对接社会、对接未来,以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版”为抓手,树立与之匹配的人才培养目标。掌握工程实践教育体系特点,始终把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作为工作的重心,将“以学生为中心、供给侧与需求侧无缝对接、持续改进”的思想贯穿整个教育过程。

2.2 有效途径

工程实践教育平台的构建,应该从高校自身办学条件出发,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在建设过程中,努力挖掘自身优势,做到各具特色、百花齐放。实践教育平台应该从课上课下两方面着手,相互渗透,互相促进,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工程素养,提升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搭建多种形式的校内外实践平台,树立“以学生为本”“个性化教育”目标,逐步形成包括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实习实践、技能大赛、创新创业、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等共存的实践教学体系,最大程度激发学生学习潜能和创造性。高等教育管理者、广大教师应该实时关注国家发展需求,在产学融合、校企合作方面下大力气,真正让学生走出去,尽早接触实践、感受社会,扩大学生参与工程实践的机会和比例;鼓励在相近区域内共建人才孵化基地,多校共享、共建,互利互惠,加大校际间、校企间的合作,弱化校外教师、企业导师和校内教师的区分度,建设“兼专共存”的教师队伍,形成多样化教学机制;根据实践课程内容、目标管理要求采取不同的考核工作方法,按照项目牵动实践、“做”“学”活动相结合、单一能力与创新能力相结合的方式,全面评价实践教学质量。

3 案例分析

大连大学建工学院建筑学专业自从2007年以来,通过持续的教学改革项目,确立了清晰稳定的人才培养目标,从课堂教学到实践教学,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做事,不断尝试向更高层次迈进,形成“实施工程教育,突出工程训练,建设双师型队伍,培养应用型卓越人才”的本科办学特色。

在“新工科”转型实践中,深化落实新工科理念,在课程设置和优化方面,提出以解决四个“度”为目标,即定位需求的响应度,供给侧与需求侧的匹配度,目标效果的达成度,师资与教资的保障度,构建做、学、研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全面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3.1 解决的教学问题

3.1.1 定位需求的响应度

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是否相适合,是教育教学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我校建筑学专业在近20年的发展中,存在办学特色不明显,成效不突出的问题。在新形势下地方本科专业如何形成办学特色,明确工程实践教育体系建设内涵,结合自身办学条件,确定与自身转型发展相匹配的人才培养目标,寻找突破口,通过改革实践教学体系,打造“做、学、研”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走地方大学特色化发展道路,从而解决专业定位的响应度问题。

3.1.2 供给侧与需求侧的匹配度

高等教育就是解决培养人才的问题,社会对人才需求是多方位、复合性的。学生的能力水平是否得到用人方的认可,是衡量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从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出发,以行业对人才需求态势为杠杆,通过建立多模式、多层次、多主体的“做、学、研”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完成对学生的“个性化”培养,以项目带动学生自主研修能力,突出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训练,保障学生“出口”顺畅,在“以学生为本”思路下缩小供给侧与需求侧之间存在的差异,突出供给侧的特色化,解决供给侧与需求侧匹配度问题。

3.1.3 目标效果的达成度

教学质量的好坏是靠健全、科学的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指标体系来衡量的,是考核教学目标完成度的重要保障措施。通过建立质量监控机制,制定个性化培养阶段目标,强调“目标效果的达成度”,以定量与定性结合、定量为主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实践环节实行全过程管理,运用合理的监控措施保障实践教学环节有序实施,解决教学目标的达成度问题。

3.1.4 师资与教资的保障度

建设高阶性的实践教学平台和师资队伍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基础。通过校内-校际-校企联合共建高阶性、共享型、开放式实践教学平台,打造区域人才孵化基地,为学生参与做、学、研活动提供机遇与条件;组建“校企联合” 的指导教师团队,实行双导师制[3],建设稳定的“专兼结合”高水平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形成跨校、企业教学团队,实现软硬件条件提升,整体提升区域教师教学与科研水平,解决教资与师资的保障度问题。

3.2 实施过程

3.2.1 以做促学

将实践内容任务化,以项目形式融入知识点的学习,项目选题要切合时代热点、关注社会需求及学科前沿,并以目标完成度进行跟踪考核。在实施过程中,采取分层次任务化,即低年级重点启发创新兴趣,根据学生意愿进入教师工作室,完成课下实践任务,参加以技能训练为主的建造项目,激发创新意识。高年级重点训练创新实践思维,三、四年级学生在理论教学中融入实践环节,如学科竞赛项目、大创项目、教师科研项目等,实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双轨齐进的方式;学生根据个人能力和兴趣点选择参加的题目,实现学生全覆盖。推行“4+1”学程,五年级学生在建筑设计单位实习一年,以真实工程项目贯穿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全程,促进对理论的全面理解与提升,完成学校与社会的对接。以做促学,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改变知识的单向传播,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强调个性化。

3.2.2 以学促研

学生在完成多样化项目中,运用理论课和实践中学习到的知识,解决实践问题,形成初步研究成果,从而完成理论总结、撰写研究论文,促进实践应用能力提升;将项目持续化、深入化、系列化执行下去,会促使学生随之发现新问题,再解决,再发现,形成良性循环。这种不断解决理论学习与实践认知距离的过程,有效促使和引导学生自觉拓展知识面,将理论知识延伸至实践应用,对教学起到良好的补充作用。这个过程使学生更好地获得分析与解决、自主研究、时间规划、建筑观养成等多维度能力。

3.2.3 响应“四个度”

在实践教学中,做、学、研三位一体,互为因果、互为促进,全面响应四个度,解决了关键性问题。成果全面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提升教学质量,促进专业建设向特色化发展,取得可视性成果。

实施过程如下图1:

图1 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实施示意图

4 结语

以“新工科”为指引,始终围绕解决四个度问题,打造“做”“学”“研”一体化实践平台,促进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学问的热情显著提高,在教学实践中表现出很强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积极踊跃参加创新实践项目、工作室项目、教师科研项目、学科竞赛等,覆盖率达到在校生的72%,大三、大四学生参加率达到100%。近四年共完成创新创业项目25项,完成项目总数占比学院五个专业立项总数的36%,以学生为第一作者发表研究性论文16篇,考取985学校研究生比例占考研数的62.5%。在近年建筑设计行业下滑、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学生最终就业率都达到100%。

建设一批高水平实践教学基地,其中大连风云工坊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每年平均接待区域大学师生参观、实习、互联网教学、学术讲座500余人次,辐射面广,利用率高,学术活动层次高。聘请高级建筑师作为校外兼职教师,形成固定的、高水平“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参与组建了“辽宁省高校建筑学联盟”,涵盖我省11所高校的建筑学专业,影响范围广。2019年参加首届“辽宁省高校九校联合毕业设计”,学生取得优异成绩,这也是我校首个参加校际联合毕业设计的专业,师生收获颇丰,促进教学相长。

猜你喜欢

工科新工科工程
《计算机辅助工程》征稿启事
“新工科”和OBE模式下的车辆工程实践课改革
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探究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高速透平真空泵工程应用
天津大学:成立全球首个新工科教育中心
面向新工科的Python程序设计交叉融合案例教学
新工科形势下高校二级学院毕业设计管理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索
子午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