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医探讨排卵期异常及其临床指导意义
2020-08-27姚梦茜许倩文席虎黄毓达
姚梦茜 许倩文 席虎 黄毓达
摘要:中医在预防和治疗经间期出血中发挥着独特的优势,经间期出血作为发生在育龄期妇女的常见的疾病,了解其发生的病因病机以及分型证治,这对其正确指导临床运用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经间期出血;病因病机;分型及证治
经间期出血即指在月经周期规律的情况下,发生在氤氲之时,两次月经之间的子宫有规律的少量出血,妇科较常见。中医古籍中并无“经间期出血”一名,经间期出血的概念是夏桂成教授结合现代医学理论、妇女生理特点,在中医理论的基础上于1982年创造性的提出。经间期出血一般发生在两次月经之间,2~3天便可自止,轻时可表现为白带中夹血丝,稍重时也可少量出血,血色呈现鲜红或咖啡色,当出血量大应及时就医以免危及生命。在临床上我们可以看出,西医对本病远期疗效并不突出,中医从疾病的根本入手,从整体的观念出发,治疗中突出“调”的重要性,疗效显著。
1 病因病机
根据现代医学研究,间期出血的发生多是因为女性在经间期雌激素水平下降过多或者绝对不足,导致内膜萎缩脱落突破性出血。之后随着进入黄体期,体内孕激素和雌激素水平逐渐上升,在几日后可自愈。中医认为:经血在肾之气的作用下有规律地排出以后,子宫气血空虚,冲任衰少,此后经气逐渐积累,逐渐充盈。至两次月经期间,阴精已充实,阳气渐长,此为阴转阳的重要生理过程,在这个时期陰精逐渐充盛,子宫气血逐渐盈旺,若体内阴血充足,则由阴转阳顺利,阳气活动活跃,气血运行调和,自可适应各种变化。一旦阴精不足,由阴转阳不顺利或此间夹有湿邪瘀血等,致使阳气内动,阴血外泄,从而导致子宫出血。
2 分型证治
2.1 肾阴亏虚证
此型为临床最常见的经间期出血证型,主要病机为因先天肾阴不足,或后天肾虚失养,房事不节,产乳较多,损耗阴血,阴血不足,阴虚内热,热伏冲任,迫血妄行,致使子宫出血。临床表现为经间期出血,色鲜红,量或多或少,质稍稠,头晕目眩,耳鸣,五心烦热,腰膝酸软,小便黄,尿艰,舌质红脉细数。治疗以滋肾养阴、清热止血,方选两地汤合二至丸加减。药物组成为生地、地骨皮、麦冬、玄参、女贞子、白芍、阿胶、旱莲草等。
2.2 湿热内阻证
此型多因平素情志抑郁,情志所伤,肝郁乘脾,水湿而生,郁久化热,或经行产后外感湿热,湿热内伏,阻于胞络,迫血妄行而发为经间期出血。临床表现为经间期出血,或多或少,色深红质稠,多见赤白带下,平时白带较多或带下色黄有臭气,易出现两侧下腹疼痛,神疲乏力,口苦胸满,不思饮食,小便短赤,舌质为红,苔黄腻,脉细弦或滑数。治法清利湿热,固冲止血。方多选用出自《傅青主女科》的清肝止淋汤加减,药物组成为当归、白芍、黑豆、生地黄、丹皮、黄柏、制香附、牛膝、阿胶、红枣。
2.3 气滞血瘀证
经期产后,余血未尽,瘀阻胞络,或体质素弱感受外邪并与血结,或情志所伤,气滞少腹冲任,久留成瘀,正值氤氲之时,阳气活动活跃,血瘀与之相搏,瘀伤血络,血不循经,以致出血。临床表现为经间期出血,出血量多少不一,血色紫暗或有血块,少腹两侧胀痛或刺痛,疼痛拒按,伴见全身胸满烦躁,舌有紫点,脉细弦。治疗方法以化瘀止血为主,选用方剂为逐瘀止血汤加减,方中药物组成为生地黄、大黄、丹皮、赤芍、桃仁、归尾、枳壳、龟甲等。
2.4 气虚失摄证
此型多因素体脾虚,饮食不洁或劳倦过度,损伤脾胃,脾气亏虚失其统摄血液之功,发为此病。临床表现为经间期出血,经色淡红,质清稀,面色少华,神疲,四肢乏力,气短懒言,不思饮食,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治疗以益气健脾以固冲摄血,方选归脾汤,药物组成为白术、当归、白茯苓、酸枣仁、黄耆、龙眼肉、远志、木香、甘草(炙)、人参等。
另外经间期出血的预防也十分重要,“治未病”理论与中医体质学说的建立为经间期出血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可以通过调节患者体质从而预防因体质的偏盛而致疾病的发生与发展。朱玲玲等人把经间期出血病人体质类型归纳为阴虚质、湿热质、瘀血质和气虚质,对于阴虚体质者,平时可用桑葚、枸杞等泡茶,滋补肾阴,在生活饮食上忌食辛辣、温燥伤阴之品,避免房劳过度。对于气虚体质者,可运用党参、黄芪、白术等补脾益气之品,并避免过度的劳累,避免饮食不节,忧思过度,以耗伤脾气。对于湿热体质者,常常建议患者多食红豆、芡实等祛湿之品,嘱其忌食湿热之品,避免不洁的性生活。对于血瘀体质者,临证用药时多加枳壳、桃仁、赤芍、丹皮等药以活血祛瘀之品,平时患者应保持愉快的心情,使气机顺畅,多锻炼身体,促进血液循环,以达到经血流畅。
3 结语
经间期出血多由于素体肾阴不足,房劳伤肾,而致阴虚内热,迫血妄行;饮食劳逸失度,脾气亏虚,脾不统血;情志抑郁,气机不畅以及经行产后而致淤血内阻,血不归经;七情所伤,肝郁乘脾,湿热而生或外感湿热或,湿热内伏,迫血妄行等等致使子宫阴血流出,临床把其证型分为肾阴亏虚证、湿热内阻证、气滞血瘀证、气虚失摄证,分别对应相应的治法及方药。临床医生也应重视其预防。中医在经间期出血的治疗中发挥着其独特的优势,应给予重视。
参考文献:
[1]蒋真真,王忠山.中医辨治经间期出血[J].河南中医,2015,35(02):378379.
[2]夏桂成.论经间排卵期的生理、病理及治疗特点(一)——总论[J].江苏中医药,2009,41(01):57.
[3]姚美燕.中医药治疗经间期出血临床研究[J].吉林中医药,2012,32(4):357.
[4]张子言.试论经间期出血[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5,17(1):68.
[5]刘秀.经间期出血研究进展[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5,27(08):11941197.
[6]王业龙.浅议经间期出血的中医治疗[N].中国中医药报,20180209(005).
[7]朱玲玲,张翼宙.基于“治未病”思想从中医体质论经间期出血防治[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41(12):959960+964.
作者简介:姚梦茜(1998—),女,汉族,安徽亳州人,本科,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