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考结束了,但关于人生的重要思考才刚刚开始

2020-08-27郑人远洛浦

现代家长 2020年8期
关键词:学妹幸福感大学

郑人远 洛浦

7月高三学子们结束了高考,9月大学新生入学,一段崭新的生活将在他们面前徐徐展开。如何过好这几个月,在人生的关键节点上不行差踏错,听听过来人郑人远怎么说。

郑人远曾是湖北省高考第一名,同时被美国九所大学录取,后到美国华盛顿大学留学。

报专业时,要先问问自己,最想学什么?因为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人生的走向

一个学妹查到高考成绩后,问我报什么志愿好。我问她:你的意见是?她说,她没意见,而她爸爸的意见是让她学金融,这样以后可以去银行,单位体面,收入稳定。我很无语。

中国学生上大学前忙着背书,大多不知道大学的各专业意味着以后怎样的工作状态,也不知道自己擅长什么、对什么感兴趣、想追求什么。高考分數出来后,和家长合计合计,想当然地报个专业,然后稀里糊涂地去上大学。这样的话,日后后悔是大概率的事。

报专业非常重要,因为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生的走向,一定要认真对待,并尽量做出对个人最好的选择。

我问学妹:你想做成功的人吗?她说,想。我说,所有成功的人,无一例外,都在做他们感兴趣的事。如果你不喜欢金融,只是觉得单位体面、收入稳定,就报金融,那大学四年你会非常难过。即便以后真去银行上班了,你也会觉得压力特别大,生活质量也不会高。但如果你热爱画画,不知疲倦地研究地图或者一说到美食就眉飞色舞,那你就应该去学美术、地理或者烹饪,很可能取得成就。

父母建议走的路,通常是他们认为最稳妥的路。但人生很长,先做你最热爱的事情吧,不要一开始就选择稳妥。

多打工,多旅游,多接触人,早点弄清自己擅长什么,喜欢什么,然后花时间培养这方面的素养

一个银行的人力资源部经理面试了很多大学毕业生后,感慨地说:父母是公务员的,孩子一般会拉关系,做事爱耍小聪明;父母是生意人的,孩子自信且做事认真;父母是知识分子的,孩子傲气,不合群;父母是农民的,孩子不爱说话,且情商不高,但做事勤快。实习期过后,最受银行欢迎的是商人子弟,机关子弟有关系也能留下,而父母是知识分子和农民的,则很难留下。

原来,每个人的父母都在不知不觉中,把他们的是非观和为人处世方法教给了孩子——孩子几乎完全复制了父母的思维方式。

中国孩子多在父母的规划下长大。上什么小学、中学、大学,选什么专业,大学毕业后读研还是考公务员,甚至跟哪个人谈恋爱,都由父母决定……结果导致孩子长大后仍不能独立思考,在处理事务上沿袭父母的思维习惯,视野相对狭窄,即便身处草原,也不知驰骋;给他天空,也难以翱翔。他们就算拿到高学位,找到好工作,依然活得很迷茫。

和国内孩子相比,国外孩子更加自立。他们中的很多人会在读了一两年本科后就中断学业,尝试各种工作,寻找自己真正感兴趣的职业,然后带着工作中的实战经验去考研,把时间和金钱都花在刀刃上。

他们做事务实有效,我建议学弟学妹们向他们学习,多接触人,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打工、旅游,早点弄清楚自己擅长什么、喜欢什么。总之,要走出校园,早点找到兴趣点,然后花时间培养这方面的素养。

父母的出发点当然是好的,但他们很难知道对你而言什么是最好的。毕竟,人生是你的,你最好还是自己手握方向盘。

大学四年,除学好专业外,要多关心时事、多认识世界——有容乃大,包容会让你成为更出色的领导者

在美国,大学生一般要修满定量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艺术课程才能毕业。这三个领域构成了人类的知识系统基本分类,如果没有在这些领域受过良好教育,则很难成为成功的领导者。所以,不管你学的专业是什么,都要关心政治、历史、经济、法律、哲学、地理、天文、生物、数学、美术、音乐等。视野决定高度,你永远不知道哪些知识会在哪天派上用场。乔布斯就是从他学习的大学书法课中,获得了苹果独创字体灵感的。

在大学,除学习专业知识外,还有很多事情可以做。自然科学、社会科学、领导能力(包括演讲能力、写作能力和沟通能力)、批判性思考能力、社会责任意识……这些都很重要,所以好好利用大学的四年时间吧:走出校园,了解社会;积极参加社团或组建社团;旁听你感兴趣的课程,扩大知识面;跳出舒适圈,勇敢应对挑战……

留学四年,我尽量避免和中国学生扎堆儿,而是花很多时间和国际学生交朋友。我利用交流访问、采访、旅行的机会,去了20多个国家,感受当地的生活……经历得多了,眼界开阔了,你就会发现,人与人原来如此不同。你了解了这种不同,才会有包容之心,进而提升对世界的认识。

我曾在东京实习,当时面试我的总裁年轻时在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学。他面试实习生,不喜欢看简历,而喜欢问对方是哪里人,父母做什么,童年时做过什么有意思的事,他试图从文化和价值观的角度理解对方。这就是我建议大学生多接触人、多关心时事、多认识世界的原因——有容乃大,包容会让你成为更出色的领导者。

不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多参与公益活动,多帮助他人,因给予而带来的幸福感,非别墅、豪车可比

据说,如今大学生毕业时流行说“感谢室友四年的不杀之恩”,其原因是很多学生一直处在狭隘且没有意义的攀比中,有的甚至心理出现了严重的扭曲。

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说:我们的大学正在培养一大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确实如此。国内有些学生,为保研、留学、拿奖学金,花样百出,甚至有人不择手段。反观国外的学生,他们为无家可归者筹集善款,为非洲难民解决用水问题……这种国际主义精神让人感动。

做公益的人,真的傻吗?我不这么认为。人的任何举动归根结底,都是为了让自己快乐:要么直接取悦自己,比如吃吃喝喝;要么间接取悦自己,比如助人为乐……而人生的终极幸福感,来自于被爱和感觉自己很重要。如果不参与公益,不帮助他人,那么因给予而带来的幸福感,你就无从体会。而这种巨大的幸福感不是别墅、豪车可比的。

人在年轻时,不要只盘算自己的得失,要关心更大的事,让自己承担更大的责任。只有这样,你才能得到更多的锻炼,成就更大的事业。

【编辑:杨子】

猜你喜欢

学妹幸福感大学
过度保护会剥夺幸福感
画与话
至善
挣多少钱,才可以买到快乐
你们这样搓狗,狗不要面子吗!放着我来!
只属于我
只属于我
只属于我
尴尬
中国最美的十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