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常与变:地方院校教学改革需要处理好的基本关系

2020-08-27郭景华

文学教育 2020年7期
关键词:文艺学汉语言设置

内容摘要:在地方高校专业和学科教学与改革中,必须处理好“常”与“变”的辩证关系。文章以怀化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和文艺学学科改革为例,具体阐述了地方高校专业和学科建设,必须适应地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需要,围绕地方性、高水平、应用型等特点,加大对学生知识能力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地方高校 汉语言文学 文艺学 常与变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是依照质量互变规律发展变化的:当某一事物处在量变过程中,表现为相对的常态;而就事物发展变化的宏观而言,常态恒在,变态无穷。事物只有守常,才能保持住自身的本性和特色;事物恒变,也才能不断地适应环境和形势的需要,获得生存和发展的生机与活力。因此,常和变是相互对立而又统一的,不知常也就谈不上变。除此以外,辩证法还告诉我们,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既有古今相因,又有彼此相类。因此,事物的发展离不开对前代继承和同代的借鉴。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在教学当中,必须正确处理好常与变的基本关系,即既要在教学中遵循本专业、本学科的教学要求,又要不断适应社会和形势发展的需要,在循规中不断突破常规,在保持住学科特色的同时又要增强学科自身的发展活力。而认识到这一点,对于我们这类升格不久,专业基础还不是很雄厚,学科建设还不很是规范的本科院校,其重要意义显而易见。那么,在地方性本科院校的传统专业和学科建设当中,如何认识与理解常与变的关系?由于各专业、各学科的生成和演变自有其内在轨迹,常与变关系的处理也各自有别。为了使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具有针对性和更富建设性,这里仅就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建设和文艺学学科的教学,提出一些思考性的意见,以就此请教各位方家。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全国高校普遍设置的一门传统专业,就全国一些重点高校来看,由于该专业历史悠久,名师辈出,因此这些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应该说是已经非常成熟,专业下面的学科设置也比较完整、规范。因此,就这些重点院校来说,汉语言文学专业如何应对当前社会时代的需求,在专业建设和学科设置上更符合人才培养深层次目标,这是需要“变”的地方,换言之,从深厚的专业和较为规范的学科传统中求得突破,是重点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研教改的思路。而从常与变的关系处理来看,重在变。变才有发展生机,才有发展活力。

作为一所远离文化中心,专业设置和学科建设历史积淀还不是很雄厚的地方性院校,我们的专业、学科的教研教改的方向和路径如何?这不仅直接关系到各专业、学科的兴衰存亡,更直接影响到地方高校能否科学地持续性发展。就汉语言文学专业来说,自学校升本以来,就自觉顺应学校发展和建设的需要,一直在不断地进行着专业、学科的调整和建设,在新的专业设置、师资队伍的建设、学科规范的管理方面,也取得了一些令人振奮的成绩。但需要继续改进的地方仍然很多。如今,学校领导审时度势,要求在融“知识、能力、素质”的“三位一体”育人办学思路下,要求各系部掀起新的一轮专业、学科建设高潮。顺应这股东风,我二级学院组织各教研室,召开了多次教研会,对本院的专业和学科建设,也搜集了许多宝贵意见。这些意见基本形成一种共识:像我们这类学校的专业、学科的建设,必须要以市场为导向,要加强学生的素质能力培养。不过,我认为,在此专业、学科建设的总体思路下,在突出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中“变”的因素思考的同时,还需要从学科本身的学术积淀着眼,突出“常”的特色,即针对我们本身专业基础还不是很雄厚的实际,保持住专业自身特色,在学科设置上力求规范;通过打造精品课程,推出一批名师,不断积淀专业自身的底蕴。汉语言文学专业,不仅仅是汉语言文字的学习、运用,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薪火相传,守护民族文化之根,离不开汉语言文学自身的学术积累和熏陶。因此,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常规建设上,除了加强以前语言、文学各门学科的建设和教学,还应该围绕传统文化传承方面,设置一些相应的选修课程,如中国古典哲学、中国古典美学等;另外还要大力促进文艺学学科的教研教改,在师资配备和课程设置上,追求更为合理布局。

从目前的学科分类来看,文艺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下面的二级学科,一般而言,它的学科性质和任务被规定为“担负着传授文学理论知识,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文学观念,训练学生理论思辨能力和评论写作能力等任务”。但在目前,许多高校的文艺学教师却面临着这样的一个尴尬处境:一方面,从教师自身的理论素养培养来看,教师需要学习和掌握古今中外文、史、哲、艺方面的相关知识,但显然,在短时期内要消化、理解这些知识还存在相当困难;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的当下,学生又普遍地对理论知识缺乏兴趣。因此,在具体的理论教学中,教师教得辛苦,学生也学得吃力。在一些重点高校,文艺学研究生招生甚至还遭遇寒流。

而从我院文艺学学科的现状来看,情况更为不容乐观。如果说我们的语言学、文学课程的师资和课程建设跟同类院校比较还能相互颉颃、一比高下的话,那么我们的文艺学学科的基础就相当薄弱了,突出表现为专业教师配备不整齐,课程设置不科学、不合理。当然,这是地方性院校转型不可避免的问题。不过,在当前提出深化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改革的今天,如果对文艺学学科还不能准确定位,这对于这门学科的课程设置走向规范,对汉语言文学专业走向成熟,却是不可能的。

那么,在像我们这类地方性院校的文艺学教学,教学改革的思路应该是如何的呢?我认为,首先要对文艺学这门学科的性质和任务进行定位。这种定位应根据两个原则:一是保持住文艺学学科自身的学科规范;二是结合院系实际,增强学科的实践品格。相应两个原则,对于文艺学的教改,一是参照其他文艺学建设比较规范的高校教学经验,对目前我系的文艺学学科从师资到课程设置,进行重新认识和规划;二是结合校系实际,不断加强文艺学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这是一个长远的目标。

其次,在现有的师资基础上,对文艺学学科的课程设置进行逐步调整。我系目前从事文艺学教学的专业教师只有3名,分别承担了文学概论、中国文学批评史、美学、文艺心理学、西方文论等课程的教学任务。从文艺学学科的建设规范来看,文艺学学科在课程设置上存在一些问题,譬如,由于长期对文艺学学科性质认识的模糊,一般把它作为对文学课程学习入门基础和论文写作这样非常工具化的理解,所以文学理论课程在一年二期便开设了,殊不知此时的学生本身就没有什么文学感性认识基础,加之长期的中学“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要理解以古今中外大量的文学实践为基础创立起来的文学理论,毕竟有相当困难,何况文学理论也不仅仅是文学创作谈,它涉及的是整个人类人文学科诸如哲学、美学、历史学、伦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储备。此外,就目前文艺学所开的课程,总体上出现两个突出问题:一是没有体现出各课程在内容的紧密衔接;二是围绕主干课程,选修课程没有体现出层次性。因此,要想使我们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高水平,上档次,结合当前文艺学教学的实际,我这里也就文艺学学科的课程设置提一些设想。

文艺学教学内容的设置可以考虑三个方面的结合:普及性与提高性结合;趣味性和理论性结合;知识性与研究性结合。从基于培养学生素质能力入手,课程设置可以作如下设想:

第一、从培养学生文本感悟能力出发,开设文学文本导读课程。该课程可以选取古今中外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文学作品,引导学生阅读、欣赏。该课程旨在训练、培养学生的文学感悟能力,借以消除学生长期以来在中学语文应试教育下的审美迟钝和麻木。该课程可以考虑在新生入学的一年一期开设,为下一轮文学概论的讲授打基础。

第二、从培养学生的文学基本理论修养出发,开设文学概论课程。该课程以文学基本范畴、理论为重点,简明系统地讲授文学的特征、功能、创作、传播、接受和发展规律等。该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比较全面的文艺理论基础知识,训练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此课程的设置可以放在二年级下期和三年级上期。因为,这门课程要以大量的文学感性知识作为基础。

第三、从培养学生分析、评价具体的文学现象能力出发,开设文学批评课程。该课程旨在讲授文学批评的性质、方法、文学评论的写作等。通过对当代具体文学作品、文学现象的批评,让学生增强理论的现实感。

第四、从整合学生人文学科知识出发,开设中国哲学、西方哲学讲座,让学生对人类的经典知识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增强其对以后学习的方向感和动力。

第五、围绕文艺学主干课程(文学概论),适当开设一些拓展学生学术兴趣的课程。譬如马列文论、中国古代文论、西方文论、美学、文艺心理学这些课程的开设,对于增强文艺学学科知识的系统性来说,是不可缺少的。不过,这類课程的设置,在具体内容的讲授上,要注意不要对主干课程内容造成重复讲授,而是对主干课程的进一步系统化和深化。

概而言之,由于我们的基础还很薄弱,这注定我们文艺学教学改革是一个渐进的长期过程,当前当务之急就是要认清文艺学学科在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文艺学在汉语言文学专业当中,是一门旨在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素养的理论学科,它应该是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其他学科知识的一种整合,不仅仅是语言掌握,也不仅仅是文学鉴赏,更重要的还有文化理解和传承。

总之,就我们地方性院校来说,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建设,既要适应新形势、新环境的变化,又要保持住自己的专业特色。从“常”的角度而言,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系统地学习我们本民族语言,了解和掌握本民族语言自身的演进内容和特色,体会本民族语言经典文本的优美,增强自己运用本民族语言写作的能力,更为重要的是,从学习、掌握本民族语言出发,了解和理解自己民族语言所体现出来的民族文化大义、内在的核心价值理念,并自觉地在当代弘扬自己民族文化。如果说若干年以后的中国人还能保持住自己的民族文化特色的话,汉语言文学文化层面的教育在当下是必不可少的,也恰好在这一点上,汉语言文学专业大有所为。另外,从“变”的角度而言,以市场为导向,建立合理的学生就业评估体系,这是地方性院校专业、学科设置的一个重要参照。不过,作为地方性本科院校的专业,要扩大自己的办学影响,还需要服务地方。就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建设来说,就不仅仅停留在向重点院校的专业、学科建设经验的借鉴上,不能仅仅靠学术科研提升自己的影响力;最为重要的是,我们的专业建设,学科设置、科研方向,还需要参与到地方文化建设中去,一方面,要对所在地方的乡邦故土文献进行收集、整理、研究,另一方面,还要以自己的教学科研成果,积极促进地方中小学语文教育的教学和改革。这些都是需要“变”的地方。

参考文献

1.《文学理论》编写组:《文学理论》(马工程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2.怀化学院教务处:《怀化学院人才培养方案》(2017年版)。

本文为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大语文视域中的文艺学与中学语文对接研究”(课题批准号:XJK014AGD013)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介绍:郭景华,文学博士,怀化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文艺学的教学和研究)

猜你喜欢

文艺学汉语言设置
初探汉语言文学中语言的应用与意境
文学学:一门研究话语艺术的学问
变电站五防系统临时接地桩的设置
ControlUWP 让Windows 10的设置更方便
现代汉语言变化与社会生活关系
浮窗手势让手机操控更轻松
美丽的碎片
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
汉语言文学学习策略浅谈
试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必要性及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