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二语习得中的“柏拉图问题”和“奥威尔问题”

2020-08-27丁维鑫

文学教育 2020年7期
关键词:二语习得

丁维鑫

内容摘要:本文聚焦于二语习得中的“柏拉图问题”和“奥威尔问题”。前者关注语言习得中儿童以少量的语言输入和信息刺激就能获得完备的母语知识系统的问题,后者关注二语习得中二语习得者在有充足的认知能力,完备的母语知识系统和足够的语言输入的前提下,却又为何难以获得与母语相当的二语水平的问题。本文以对立统一的角度对二語习得中“柏拉图问题”和“奥威尔问题”进行分析,指出这两者为二语习得研究的正反两面,建议二语习得研究在关注“柏拉图问题”的同时,也应该对“奥威尔问题”表现出足够的重视。

关键词:二语习得 柏拉图问题 奥威尔问题

语言习得包括母语习得和外语习得。语言学家发现,儿童在母语习得方面有着令人难以置信的天赋,即在外界贫乏的语言输入和信息刺激下,儿童以发展不成熟的智力水平和不完善的认知能力就能快速习得完备的母语知识系统。这种巨大的差异引发了语言学家的思考,即为何在如此少量的语言信息输入前提下,儿童还能习得如此海量的母语知识?而这也就是著名的“柏拉图问题”。这一现象对于经验主义的拥护者来说,是毫无逻辑的,甚至反逻辑的,因此该问题又被称为语言学中的“逻辑问题”。

语言学家发现,二语学习者在学习二语时,已经具备了成熟的认知的能力,发育良好的智力系统和一个完备的语言知识体系,在二语学习中也进行了大量的二语信息输入,但是事实表明,大部分的二语学习者的二语水平很难达到母语水平。由此另一个问题又凸现了出来,即为何二语学习者在有大量的语言信息输入前提下,却只能习得如此少量的二语知识?这个问题也就变成了迁移到语言学界中的“奥威尔问题”。

可以看出,“柏拉图问题”和“奥威尔问题”是关于语言学习的一对对立统一的悖论。前者探求为何能以少量输入成功习得“无限”的知识,后者关注为何多量的输入却只能习得“有限”的知识。

一.二语习得中的“柏拉图问题”

那么二语习得中是否存在类似于母语习得的逻辑问题?由上文我们可以看出,乔姆斯基提出并尝试解决语言习得中的“逻辑问题”的前提是儿童能在出生后几年内快速地和完备地掌握母语。但这一现象是否与二语习得中的情况一样呢?如果能,那么“普遍语法”的理论运用到二语习得中自然是合理之举;但如若不同,那么将“普遍语法”这一理论运用到二语习得中就是生搬硬套的错误之举。

因此我们需要先将母语习得和二语习得进行比较,以确认二语习得中是否也存在“逻辑问题”。

在母语习得的初始阶段,儿童年龄小,心智不成熟,认知能力低下,智力发展不完善;而大部分二语学习者在开始学习二语时,已经有一套完备的母语语言知识系统,认知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提升,智力系统发展也更加完善。其次,我们来比较两者学习的过程。在母语习得中,儿童所接受到的外部语言刺激较少,输入的信息也较少,而且本身也对外部信息不敏感,只是在被动接受;在大部分二语学习者学习二语的过程中,因远离所学二语为母语的地区,所以这些二语学习者所接受到的二语的语言信息刺激也少,而因其二语水平不高,因此对外部的二语信息也不甚敏感。最后,我们来比较两者学习的结果。在母语习得中,儿童学习效果极佳,以少量的语言输入和信息刺激就行成了完备的母语语言系统并能够进行完美地运用,所犯的错误非常少;在二语习得中,二语学习者的学习效果普遍不佳,无法像儿童习得母语那样,快速习得二语,而且学习后也难以进行熟练的运用,即便运用,也会犯大量的错误,可以说与母语习得的效果是天壤之别。

我们从初始阶段,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对母语习得和二语习得进行了对比。从这三个角度来看,我们发现二语习得和母语习得之间可谓是迥然不同,似乎对母语习得的逻辑问题中无法迁移到“二语习得”领域中来的。

但我们仔细思考,发现忽略了两个事实。

第一个事实就是,并非所有二语习得者皆是从青年时代开始学习二语。在当今中国,有许多儿童从小就开始学习二语(多为英语),他们学习的速度和效果远超过成人,与他们学习母语时的情况虽不尽相同,但极其相似。第二个事实就是,仍然有从青年时代开始学习二语的人,他们的英语水平并不低于母语者,甚至还高于母语者。

从这两个事实来看,二语习得中仍然存在“逻辑问题”。甚至在某种意义上来讲,二语习得中的“逻辑问题”更为凸显。因为在二语习得中,二语学习者所受到的比母语习得时儿童所受的刺激更少,更贫乏,他们所接受的语言知识和其所拥有的语言能力不成比例,然而在这种环境下,仍然有大量成功的二语习得者。更值得注意的是,White(1985)曾举过的那个例子:

(1)a. The car which i advertised in the paper is expensive.

b.Is the car which is advertised in the paper—expensive?

c.*Is the car which—advertized in the paper is expensive?

她观察到,尽管二语学习者还没有学习到1c中的语法规则,他们依旧根据语言直觉而判断出1c是错误的。由此判断出二语学习者大脑中存在这样一种知识,这种知识我们既不能从学生所得到的语言输入中来解释,学习者也无法在语言环境中通过自身的认知努力就可以学会,那么我们只能假设这种知识是先天即存在于人脑中的。

所以我们可以看出,尽管二语习得和母语习得有很大的差异,但是存在于母语习得中的“逻辑问题”依旧存在于二语习得中。

在此基础上,第二个问题接踵而至,那就是用于解释母语习得的“普遍语法”是否也能解释二语习得呢?

关于这一点,语言学届一直争论不休,也产生了很多不同的理论假设。但总结起来主要有三种:第一种就是普遍语法可及论,第二种是普遍语法部分可及论,第三种是普遍语法不可及论。

普遍语法可及论认为在二语习得中,二语学习者仍旧可以直接利用普遍语法,如若习得目标语与母语参数一直,那么即可将其迁移至二语习得中。如若不一致,那么仍可继续激活在母语中不起尚未激活的普遍语法,并进行重新赋值。Flynn(1996)持有该观点。在此基础上,普遍语法部分可及论和不可及论也就易于理解了。部分可及论,又可称之为间接可及说(戴曼纯,1998),即二语习得者是以母语参数值为桥梁,间接对二语参数进行设置。而普遍语法不可及论则认为普遍语法无法决定二语习得。

二.二语习得中的“奥威尔问题”

正如前文所说,二语习得研究中的“普遍语法”旨在解释为什么二语习得者为何可以习得二语。王文斌(2001)和武和平(2004)都指出二语习得是成功的。在这里,笔者想要着重指出的是,大部分二语习得者所习得的二语并非是完全的二语,并非达到了和二语本族母语者一样的水平。二语习得中非常成功的优秀者毕竟是少数,而大多数二语习得者的二语习得是普遍失败的(Bley-roman,1989:41-68),而Selinker(1972)也指出二语习得者中只有5%能达到二语的本族母语者水平,其余95%只能算是部分习得了二语。由此可见,二语习得中不仅存在“逻辑问题”,还存在着“奥威尔问题”。

那么“奥威尔问题”出现的原因又是什么?

目前语言学界关于该问题研究不多,主要是有张晓鹏(2007)。他认为主要有两点原因导致该问题出现。第一点是母语的影响。大多外语学习者已经是成人,他们对世界的认识基于自己的母语。当代认知心理学用“闯入错误”(Intrusion errors)对长时记忆研究的结果表明,长时间记忆里的知识是以语义来表征的。二语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汇自觉或不自觉地借助母语知识体系对所学得的外语知识进行同化,而至于母语在外语学习中如何作用,也是二语习得研究的一个焦点问题。第二点就是二语习得的过程中,只是学得了二语的形式,对其意义表征并无深刻的认识。正如索绪尔所指出的,语言的形式和意义就像硬币的正反面不可分割。而二语习得者关于二语的意义却是建立在母语的语言系统之上的。因此只能学得形式,而不懂其义,更遑论实际应用。

三.结语

沿承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奥威尔问题”与“柏拉图问题”是一对对立统一的问题,具有鲜明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柏拉图问题”着眼于我们在少量的知识输入情况下却能获大量知识的问题;“奥威尔问题”着眼于我们在拥有大量的知识储备的前提下却只能获得少量知识的问题。在二语习得中,前者聚焦我们为何能学会部分二语内容的问题,后者聚焦于我们为何无法全部习得二语的问题。这两个问题犹如二语习得的鸟之双翼,缺一不可。目前有大量的关于“柏拉图问题”的研究成果,但关于“奥威尔问题”的研究却几乎没有,还不能不说是令人遗憾的事情。因此笔者认为,在往后的研究中,不能只关注能习得部分二语的成功的原因,也要关注为什么普遍二语习得者无法习得全部二语的失败原因。

参考文献

1.Bley-Vroman,R.W.1989. What is the logical problem of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A] S.Gass & J.Schachter, Linguistic Perspectives o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C].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

2.Flynn,S.1996.A Parameter–Setting Approach to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 San Diego:0 Academic Press.

3.Schachter,J.1988.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Universal Grammar[J]. Applied Linguistics.

4.White, L. 1985. The acquisition of parameterized grammar: subjacency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J]. Second Language Research.

5.戴曼純.1998.普遍语法三假说[J].外语教学与研究(1):36-41

6.王文斌.2001.普遍语法与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研究-原则、参数、实验和方法[J].外国语(3):23-30.

7.武和平.2004.二语习得中“逻辑问题”的逻辑与普遍语法可及性假说[J] . 外语学刊,(3):96-101.

8.张晓鹏.2007.柏拉图问题(PlatoProblem)还是奥威尔问题(OrwellProblem)——对第二语言习得的重新审视[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7):134-135.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

猜你喜欢

二语习得
年龄与二语习得
可理解输入与输出对英语课堂的作用
浅析情感因素对二语习得的影响及启示
大学英语句法教学中的中介语石化现象与对策
浅析中国学生习得英语存现句常见的问题及原因
高职院校英语视听说教学改革探究
独立学院英语专业低年级学生英语写作母语迁移影响实证研究
基于输入、输出假说的中职英语听说教学探究
高中生二语(L2)习得的性别个体差异
低年级小学英语中的语言偏误与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