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例谈语文新课导入的失当与得当

2020-08-27欧运波

文学教育 2020年7期
关键词:孔乙己环节案例

内容摘要:语文新课导入的失当之处,主要表现在主题先行式、喧宾夺主式、生拉硬扯式三个方面。语文新课导入的得当之法应该是:贴近课文,服务课文;贴近生活,借题发挥;贴近目标,引领学习。

关键词:语文新课导入 教学设计 失当 得当

语文新课导入是语文新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新课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得当的新课导入能快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并使学生对即将学习的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为新课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失当的新课导入既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能激发和保持学习的动力,甚至可能会干扰新课的学习。笔者在大量课堂观察的基础上,发现相当一部分新课导入存在失当之处,这既不利于学生对新课的深度学习,也不利于提高新课教学的效率,因此,梳理语文新课导入的失当之处,提出新课导入的得当执法,这对语文新课新课教学至关重要。

一.语文新课导出的失当之处

语文新课导入的失当之处,主要表现在主题先行式、喧宾夺主式、生拉硬扯式三个方面。

1.主题先行式

主题先行这个词语是文学理论的专有名词,主题先行指的是根据需要先确定主题,然后再根据主题的需要安排人物和情节使主题得以表现的一种文学创作的手法。这种创作从根本上违背的文学源于生活的规律,使作品套路化、模式化、干瘪化。在语文新课教学中,主题先行的导入模式指的是在课堂导入环节就把文章的主旨、中心和情感告诉学生的一种导入方法。

案例1:《金色花》的导入

母爱是最圣洁、最崇高、最无私的爱,母爱是一种无私的力量,它像春天的甘霖洒落在我们的心中,虽然它悄无声息,却滋润着一棵棵生命的幼苗成长;他像灿烂的阳光,炽热而光明,虽然它无色无味,却温暖了我们幼小的心灵。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体现母爱的诗歌金色花。

以上案例均犯了“主题先行”的毛病。在导入环节,就将文章的主旨提前告诉了学生,这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具体说来,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限制了的学生的思维。教师在导入环节就告诉学生文章的主旨,先入为主,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也不利于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建构属于自己的独特的答案。二是“主题先行”式的导入会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懈怠感,特别是在体验情感和探究主旨阶段,学生的学习懈怠感尤其明显。教师在导入阶段就把文章的主旨、情感等内容告知的学生,学生早已知晓,在这一阶段自然就没有学习的动力。三是不利于轉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特别是不利于探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探究性学习的第一步应该是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因此,在导入环节就应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产生探索动机,为探究性学习打下基础。如果教师采用 “主题先行”的导入,则不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精神。

2.生拉硬扯式

“生拉硬扯式”指的是课堂导入和文章之间没有内在的联系而产生的一种生硬的牵强的导入形式。具体表现在导入和文章之间不能自然流畅的过渡,顺理成章的衔接和恰如其分的连接。

案例2:《七颗钻石》的导入

今天老师先讲一个故事,一个感人的故事,一个女孩为救丹顶鹤走入芦苇坡,滑入沼泽地,献出了宝贵生命。(讲完故事后播放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同学们,听完这个催人泪下的故事后,你有什么什么样的感受呢?你要学习主人公的什么品质呢?(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我们要学习他的环保意识和爱护动物的意识,今天我们来学习七颗钻石。

在这个案例中,这位教师使用的故事、视频、音乐以及最后得出的结论跟《七颗钻石》这篇课文没有内在的联系,教师也没有运用由此及彼的思维方式进行归纳。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们对新事物的接受要么通过由此及彼的比较,要么通过举一反三的联系,要么经过水到渠成的归纳,而这个案例均没有运用以上三种思维方式。可以说,这是一种牵强附会、生拉硬扯的导入,这种导入方法不但没有激发学生学习新课文的兴趣,而且还会干扰学生对新课文的学习。因此,新课导入环节的设置,导入内容的选择,导入方法的运用都应该与课文有内在的联系。

3.喧宾夺主式

“喧宾夺主式”是指的是导入环节占用了课堂教学的相当一部分时间而导致了其他主要的教学环节没有办法顺利开展的一种导入方式。导入环节主要起一个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作用,其目标是阅读课文,导入只是一个途径。如果把途径当作目标,那么导入环节就是一个本末倒置、喧宾夺主的环节。

案例3:《夏》的导入

第一步:带领学生回顾学过的有关四季的古诗词(7分钟);第二步:学生发表对夏天的感受(7分钟);第三步:教师总结(5分钟)

以上两个案例均存在喧宾夺主的问题。案例3用时19分钟。一节课40分钟,倒入差不多就用了一半的时间。学生基本上没有时间研读文本,更不要说教学目标的达成及教学重难点突破。语文课的本质是学生和语文进行亲密的接触,语文是由一篇篇课文构成的,对于阅读教学而言,就是要让学生和课文亲密的接触。导入只是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引子,研读课文才是根本,因此在导入环节不能花费过多的时间。从整堂语文课而言,要正确处理好导入和整堂课的关系,不能让倒入淹没整堂课的教学。因此在教学时间的分配上,导入环节的用时应该适度,不可喧宾夺主。

二.语文新课导入的得当之法

语文新课导入的得当之法应该是:贴近课文,服务课文;贴近生活,借题发挥;贴近目标,引领学习。

1.贴近课文,服务课文

导入是新课学习的第一环节,其主要目标是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调动学生研读课文的欲望,为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服务。因此在设计新课导入的时候不可漫无边际,应贴近课文,把导入的内容和形式与所学的课文紧密的结合起来。

案例4:于漪老师设计的《孔乙己》导入

凡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孔乙己》的。凡读过《孔乙己》的人,无不在心中留下孔乙己这个遭到社会凉薄的苦人儿的形象。鲁迅先生自己也说过,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中,最喜欢《孔乙己》。他为什么最喜欢《孔乙己》呢?孔乙己究竟是一个怎样的艺术形象?鲁迅先生怎样运用鬼斧神工之笔来精心塑造这个形象的?学习本文之后就可得到明确的回答。

于漪老师设计的《孔乙己》一课的导入堪称经典之作。首先导入贴近课文,其内容紧紧扣着《孔乙己》一文的人物形象、小说的主题及艺术手法进行设計,体现了小说的文体特点和文本价值。其次,该导入采用了悬念法作为导入的主要形式,创设问题情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学生深入地研读课文、理解理解做了很好的铺垫。

2.贴近生活,借题发挥

作为语文教学有机组成部分的导入环节也应贴近生活。从现实生活特别是学生熟识的生活中精选话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巧妙的借助话题把学生吸引到将要学习的新课文上。

案例5:钱梦龙老师设计的《食物从哪里来》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早餐我吃了一个烧饼两根油条,喝了一杯白开水,后来又吃了一个苹果,一个鸡蛋,谁能告诉我,我吃的哪些是食物,哪些不是食物?并要把你判断的依据说出来。

两个学生回答,但都说不清依据。

师:这两位同学的回答都是凭感觉回答,没有说清楚判断的依据,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判断的依据?

学生:想。

老师:答案就在课文里,同学们仔细阅读完课文就知道答案,下面给大家5分钟的时间阅读文本,时间一到,我就要提问。

在这个案例中,钱老师首先根据课文内容和生活实际精选了“早餐食物”作为话题。该话题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一开始就牢牢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了很好的教学氛围。其次,钱老师在话题讨论的基础上,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并巧妙地把学生的探究兴趣引导到新课文的阅读上来。钱老师明确告诉学生答案就在课文中,学生为了找到答案,一定会认真阅读课文。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就说明导入环节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3.贴近目标,引领学习

语文教师在设计新课导入的时候还可根据教学目标来设计新课导入。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导入有两种方式。一是直接呈现教学目标,学生在目标的指引下学习。二是把目标转换成问题问学生,创设问题情境以制造悬念来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好奇心。根据教学目标来设计导入能充分发挥目标的定向作用,明确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使新课的学习更有指向性和针对性。既有助于教师的教,也有助于学生的学,进而提高新课教学的效率。魏书生老师的六步教学法中的第一步就是“定向”,具体说来就是在导入环节“设疑定标”,把教学目标转化成问题,创设探究的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案例6:特级教师王朝林老师设计的《故都的秋》的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郁达夫先生《故都的秋》一文,本课的学习任务是:1.掌握八个字的读音和用法;2.体悟作者的思想感情;3.理解本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手法,进而理解散文“形”和“神”相辅相成的关系;4.研究作者简洁清丽的语言特点。任务很重,同学们能完成吗?

在这个案例中,王老师在导入环节开门见山、干脆利落呈现教学目标(教学任务)。让师生在目标的引领下教学新课,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有很强的指向性和针对性,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和教学效率的提高。因此课堂导入应贴近目标,让学生在学习的起始阶段就明确学习的方向,在目标的指引下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进入到学习情境中进行深度学习。这就为新课的成功学习及教学效率的提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总之,语文新课导入要贴近教材、贴近目标、贴近生活,要追求实(实效)、活(灵活)、精(精要)的辩证统一。同时,还要顾及到新课的文体特点及学生的思维及学习心理,这样才能设计出既有时效性又有审美性的语文新课导入。

参考文献

[1]朱绍禹.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社,2015.

[2]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本文系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滇东北地区中学整本书阅读的现状及实践路径研究”(课题编号:2019J0619)、曲靖师范学院校级课题“曲靖市农村中学文言文教学现状的实证研究”(课题编号:2017QN007)阶段性成果。

(作者介绍:欧运波,曲靖师范学院人文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中学语文教学研究)

猜你喜欢

孔乙己环节案例
《孔乙己》“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样板案例
NSE 9A-Module 4-Unit 2案例设计
依托过渡环节 构建游戏化微课程——解决幼儿园过渡环节“消极等待”的策略
孔乙己(下)
孔乙己
谚语趣画
五环节助学教学设计案例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稿卷
多环节可变主体行为监管的行为观测力度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