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写作教学探析

2020-08-27王艳玲

文学教育 2020年7期
关键词:写作教学初中语文策略

王艳玲

内容摘要:写作是学生运用书面语言表情达意的重要方式,由于人文性教育的缺失,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写作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为促进初中语文写作教学,本研究基于对初中语文写作教学分析的基础上,创造性提出呼唤写作主体的回归;培养学生写作兴趣与创新意识;植根于生活的土壤三点建设意见。

关键词:初中语文 写作教学 策略

写作就是写文章,是运用书面语言表达思想感情的活动,在语文教学中就是学生作文。[1]写作教学是一个多方面的训练,包括写作知识的掌握、写作素材的积累等。教师教学生写作文、写随笔等这一教学活动一直伴随着学生离开校园,但是初中是学生掌握写作知识等的关键阶段。虽然在现在的初中语文课堂上开设了不少的作文课和阅读课,但仍有初中生不会写作文、不想写作文,正可谓是投入与收获不成正比。

一.初中语文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

倡导新课程改革理念以来,初中语文写作教学改革在新课改背景的影响下也在不断的进行探索、改革,经过多年的努力和付出其成效却收获甚微。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写作主体的丢失

刚步入初中的学生,写作文、写日记本是他们表达自己内心想法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教师了解学生真实思想的一个方式。但在实际的写作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程度上把自己的观念强加在学生身上,这样长此以往,初中语文写作教学逐渐演变成教师想法学生写的局面,而作为教学对象的初中生他们的写作只想呈现教师或他人的观点、意见,或者说他们的写作中已经分不清哪些是自己的哪些是别人的见解了。基于此,学生的想法和教师的想法杂糅在一起,这就造成了学生写作主体的丢失,写作动机日益弱化,写作所需的创造性被淹灭,初中生萌发的对写作的热情和兴趣也逐渐消失,也就出现了我们今天写作课堂上抱怨的学生不愿意写作文的局面,他们一度认为所有的写作活动都是极其痛苦的,甚至有些学生一听到教师布置写作任务就心烦。

(二)写作教学的模式化

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现在的初中课堂写作教学存在着急于求成,为拿高分而避重就轻的观念倾向。为了应试一次次的语文考试、为了决定命运的中考,师生开始注重素材的套用,开始关注每一次的分数,至于写作所需的语文基础知识、语文素材的积累等被这种急功近利的写作观念所忽略。为了作文的迅速提分,师生开始寻找写作的捷径和小窍门,如在开头使用大量优美的排比句,中间提出论点然后罗列几个素材往论点上套用,最后以大道理回归主题结尾。这种模式的写作不再是发表个人独特见解的方式,而只是一种提高分数的手段。至于课标中要求的初中写作教学目标提出的写作要感情真挚,[2]更是被抛之脑后。初中生写作文变成只注重对开头和结尾的语言构思以及中间内容的编排,变成了写作素材的套用。因此本该充满生机、活力与个性,感情真挚的作文也变成了好句好段的拼章接凑。所以对教师和学生来说要解决写作教学的模式化问题。

(三)脱离生活实践

在写作教学中要想让学生有话可说,就应该加强初中生对生活的认真观察与感受。每次的写作话题应该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而不是“徒手摘星辰”。但在现在的初中写作课堂上普遍存在的现象是,教师为了学生在考试中能够提高作文分数而讲作文,学生为了完成试卷或者教师平时布置的写作作业而被迫“写作文”。甚至为了博得改卷人的认可,他们的写作与实际生活开始出现断层,为作文主题捏造大量的素材。在一次次的作文写作中,我们可以发现有不少的学生沦为了“孤儿”,几乎每一位教师都会“带病上课、改作业”,每一位同学都曾因“扶老奶奶过马路而迟到”。这些脱离他们日常生活实践的素材和虚假的情感越发普遍的存在于作文中,真实的情感和生活也离他们越来越遥远,这种脱离生活实践的写作导致初中学生的作文出现“套、假、同”的弊病。

二.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的对策

(一)呼唤写作主体的回归

在写作教学中,教师是写作教学的指导者,写作教学的对象是每一位学生,所以师生应该认清楚学生在写作教学中所处的位置。

首先语文教师应该给学生留充足的空间进行写作。语文教师在进行写作教学的过程中不应该对学生的想法进行过多的干涉,尤其是在观点和情感表达上,学生更不应该为了分数而盲目迎合教师的喜好,一度盲目把教师当成自己写作的对象。语文教师在写作课上可以先给学生示范如何出作文题,待学生掌握后让学生自愿出题目和要求,学生根据要求主动观察身边的事物并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对于学生的观察和见解不应该用对与错评价,而是要肯定他们的可借鉴之处。在初中最常见的写日记的方式可以成为学生记录自己生活的手段,因为自己的生活只有自己知道,感受只有自己清楚。如此就把写作的空间以及思考的权力交给了学生,这时学生敢于以我手写我心,也就有利于学生写作主体的回归。

其次,写作必须是学生对此话题进行真情的抒发。写作是学生对某个话题或者材料在进行提取和加工的过程中加入个人的真实情感,而不是虚假的套用和改编。真正能打动人心,引发共鸣的作文不是感人肺腑的素材的拼凑,而是那些来源于写作主体的真实生活的文字和情感。真情实感的写作就要求写作的主体也就是初中生应该在审清题目的基础上与自己的真实生活相联系,所写之事应是自己所见、所知的,所抒之情是自己的切身感受。学生在做到心里怎么想就怎么写的同时,也达到了写作主体的回归,因为这些见闻、感受皆是主体自身的。

(二)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与创新意识

义务教育语文课标关于写作教学提倡“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力求有创意的表达”。[3]这就表明写作需要创新意识和兴趣。

首先要培养学生对于写作的兴趣。兴趣是初中生想要进行写作活动的原动力。初中学生有青春、有活力、有性格,有自己的想法,他们对自己不感兴趣的事物会有厌烦感,相反那些能够引起他们兴趣的事物会让他们有较强的好奇心。所以兴趣的培养对于改善初中写作教学必不可少。兴趣的培养和激发要求教师要转变以往的禁锢式的写作教学模式,改变写作是快速提分的观念,教师可通过适当替换的方式如通过写随笔或写日记、周记等来解决学生不愿写作文的问题。一旦学生对写作有了兴趣,他们的好奇心会驱使自己對于写作想要一探究竟,有助于改变学生认为写作是一项枯燥无味的活动的错误认识。当学生的写作兴趣被某一次写作经历激发出来时,当他们的某一次写作得到老师的表扬,受到学生的夸奖时,他们感受到了写作的成就感时,他们就能认识到自己之前对待写作的错误态度,初中生也会由以前的教师要求的必须写转变为“我要写”。

其次要培养学生对于写作的创新意识。创新是写作必不可少的元素,有创新意识的学生才能写出新颖、高质量的文章,才能改变自己写作中出现的内容空洞、套用素材的现状。这要求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想象思维能力的培养,给学生充分的创作空间,减少自己对学生的制约,在写作批改和评价时要肯定学生的创新之处。例如教师可以以“春天”、“生活”等其它题目让学生先写一篇关于“春天”的议论文,然后再写一篇以“春天”为题的记叙文,最后写一篇以“春天”为题的说明文,这样在同一个“春天”话题的写作训练中,一篇篇相同话题但不同出发点的写作能引发学生的思考并且不会限制学生的思维。当然学生也要善于观察,勇于发表独特见解。

(三)植根于生活的土壤

陶行知主张教育不能离开社会生活。其实写作教学亦是如此,它也离不开学生的日常生活,因为学生写作文需要从个人的生活实践中获取写作“原料”,同时通过写作来发表自己对社会生活、人生、事物等的态度和见解。所以初中生想要写出好作文,想要在写作方面提高分数,就需要联系生活实践,只有将写作教学融入到学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他们才能写出好文章。

作为教师要积极主动的组织一系列与初中生的生活有关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回到生活中去,帮助他们搭建写作与生活的桥梁,教师要带领学生“走出去”,指导他们如何提取社会生活中的素材。如教师在布置完以“足迹”为题的写作要求后,学生先思考自己关于“足迹”的写作思路,想好后走出教室,先去观察然后回来写作,待写作完成后教师指导学生再次走进生活进行观察感受,这次回来后需要学生对自己第一次写的作文进行修改,教师对学生的写作进行这样的练习,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可写、可用素材,这时作为写作素材“搬运工”的学生也就能学会对生活中发现的素材加以运用了,所以,学生要学会把日常生活与教师布置的写作话题相联系。当学生能将写作要求、写作思维融入自己日常生活的土壤时,他们也就摆脱了“孤儿”的身份。

三.结语

从整体看,写作是真情的流露,不是虛情的强加;写作是观点的呈现,不是素材的搬运;写作是价值观的传达,不是想法的粘贴复制。写作教学作为一个综合训练活动有助于提高初中生的语文思维、语言技巧与写作能力。希望通过对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的分析能对摆正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的位置、改变写作教学的现状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曹明海,李洪先.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2][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写作教学初中语文策略
基于“教、学、评”一致的初中语文作业一体化实践模式
初中语文片段写作的实践路径
群文阅读与单元教学比较谈——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例
浅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
民族预科生写作教学的对策探究
积累,为学生写作增光添彩
架设作文桥梁,探寻写作源泉
浅论高中语文写作中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