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文化视角下中职语文核心素养培育策略

2020-08-27陈钰文吴和清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0年7期
关键词:论语传统文化

陈钰文 吴和清

内容摘要:中职语文核心素养由语言理解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发现与鉴赏和文化传承与参与等四个维度构成,本文以《论语》作为切入点,探索传统文化视角下中职语文核心素养培育的策略。

关键词:传统文化 中职语文核心素养 《论语》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版)》明确了以语言理解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发现与鉴赏和文化传承与参与为中职语文核心素养。我认为,用传统文化视角进行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是有价值的探索,而选用浓缩了汉语精华和蕴藉了传统文化密码的经典读物作为依托,是有效的路径,本文则以《论语》为例子,谈谈我们的尝试。

一.在修辞运用中培育“语言理解与运用”的素养

学习语文意在准确理解他人和表达自己,但在“准确”之上,我们还期盼生动、丰富和优美,这就需要运用表达技巧。众多文学作品都努力运用各种写作技巧使自己的表达更为准确,《论语》重说理,而多用修辞手法,使说理生动形象和深刻。

1.比喻修辞。比喻能用于说理,但若要使比喻说理通俗易懂、形象生动,需用身边事物作为喻体,《论语》中的说理便是如此。例如说明时间流逝之不息,孔子用流水做比喻:“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后来以水喻时间,皆出于此。例如德政的重要,孔子用天上星辰比喻:“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再如人的过错与改过,同样用星象加以说明:“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又如君子之志,取譬于自然:“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2.反复修辞。反复能起到加强语气、突出情感的作用。《论语》中的孔子,常爱用反复来表情达意。如赞美管仲的仁德,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可见仁的重要。对于那些懒动脑筋的人,孔子反复哀叹:“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至于對自己观察人的能力,孔子也用反复来表示肯定:“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这里既是反复又是反问,肯定语气非常强烈。

3.对比修辞。《论语》运用了大量对比修辞来说理,使得好坏、善恶、美丑等对立面更加鲜明,给人深刻印象和丰富启示。对比不但是一种修辞,也是一种思维方法,我们将在下文说明。

修辞的学习,一石二鸟,既能解锁《论语》的语义理解,也能提升语言运用能力,是“语言理解与运用”素养培育的一个重要方法。

二.在交流辩论中培育“思维发展与提升”的素养

中职学生的思辨能力较弱,需要培养他们思考能力。孔子作为老师,经常教导或者启发学生,有时甚至和学生辩论,很多时候他都在“说服”学生,而《论语》所展示的孔子的思维能力,使得他的“说服”十分有力。

1.对比思维。对比不但是一种修辞,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它强调通过对两种相近或相反事物进行分析比较,发现他们的异同,加深对双方或者某一方的认识。《论语》中最突出的是关于君子和小人的对比:“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如果只一味说君子怎样,或者只说小人如何,恐怕只能得一个模糊的印象,但当两者对比分析,两者形象突出,优劣易辨。学习对比说理方式,不但要使学生明辨君子、小人的区别,更应引导学生在日常中运用对比思维,提升他们观察和判断的思维质量。

2.逆向思维。逆向思维实际是反常识、反惯性,例如鼓励学习,我们总是强调学习的好处,但孔子不这样,他反过来说不学习的坏处。“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孔子知道,坏的结果更能引起重视,所以他把不学习的严重后果梳理一遍,让人心惊胆战。又例如鼓励学礼守礼,我们都会强调学礼守礼能带给你什么好处,但孔子强调“无礼”的恶果:“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如这种思维训练能让学生多动脑筋,多角度思考问题。

3.矛盾对立统一转化思维。凡事皆有对立面,对立两面统一于事物内部但能互相转化,并促进事物发展。所以孔子说“朋友数,斯远矣。”言下之意,劝说朋友是可以的,但要注意次数和频率,一旦多了,亲密便转化为疏远。如艺术,孔子认为,艺术是表达快乐与哀愁的,但如果不节制,两者也会转化为对立面——放荡和悲伤。所以他赞美《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这种思维提醒我们,既然事物矛盾双方可以转化,那么就有必要避免让事物走向坏的一面,如何避免?孔子认为的是凡事必有节制,对于学生来说,可以借此劝喻他们不要沉迷某一类事物,引导他们向正能量转化。

三.在语言形象中培育“审美发现与鉴赏”的素养

语文学习首先要培育学生对语言美的感受力,其次是挖掘文字背后的形象美和思想情感美,学习《论语》可以引导学生品味不同层次的语言美。

《论语》中最鲜活的人物,就是孔子。《论语》表现孔子多用语言描写,而孔子的语言展示了他的思想情感,而他的思想情感,正是他最美的地方。所以《论语》中,语言、形象、思想情感三者完美统一,呈现了一个有趣、好学、有思想的孔子。孔子美在人道精神:“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简单一句“伤人乎”,道出了孔子的着急和担心,人比马重要。孔子美在平等精神:“有教无类”。这个“类”是关于人的出身、阶级、社会地位、财富等,在等级分明且不可逾越的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能提出“有教无类”,极有胆识。非博爱、意志坚定之人,无法在那个时代和世俗观念对抗。孔子美在他有凡人的脾气:遇到棘手的学生,他也会丧失信心,直呼“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足见其爱生之切。孔子美在他的自知力:“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又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孔子虽然不认为自己愚笨,但孔子知道自己的成功乃来自学习。这种自知让人动容。

所以,《论语》的美,在于语言的准确和丰富,也在于孔子的人格魅力和思想高度。在引导学生感悟和体验这些美的同时,应该注意引导学生学会判断和评价美:你可以不认同孔子的思想,不认可这种美,但我们更希望你能归纳和提出自己的美的范畴。唯有这样,学生对美的理解才不会止于一时一文,才能落实“审美发现与鉴赏”素养的培育和延续。

四.在社会实践中践行“文化传承与参与”的素养

传统文化之所以和我们疏离,很大程度是我们未将经典的魅力唤醒。对学生而言,学无以致用,便不想学了。借着“文化传承与参与”素养的提出,我们重新审视传统文化,尝试接通传统文化、当代精神和时代青年这三者的神经枢纽,让传统文化内化为学生的日常行为,使学生在社会交往和实践中体会到自己的言行蕴藉着传统的美德。《论语》里各种思想,今天看来仍值得学习和践行。

1.好学乐学,学以致用。孔子一生好学,他对学习的内容、方法、目标、作用和乐趣等方面,都有自己的心得体会。学习态度,他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方法,他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内容,他主张“文,行,忠,信”。至于学习作用,主张学以致用,他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言下之意,读书要多,更要会运用。

2.择善友同行,见不贤则改。青少年喜欢结交朋友,在朋友里找到自身定位和志趣,但青少年择友却因三观不稳定而多有偏差。对于择友,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至今掷地有声。子夏说:“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这是提醒我们,如要获得朋友的尊敬,先要修身养性。孔子还对朋友做了区分:“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如此准确和全面的归纳,能给学生带来思考。

3.正确对待错误,学会自省。孔子重视自省,但也原谅过错。在他看来“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所以,过错是遮不住的,但改过就能受人敬重,真正的过错是“过而不改”。而自省是改错和修身的前提,孔子提倡“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孔子还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可见孔子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与人交往也重在自我反思。

4.培养职业道德。孔子关于职业道德的看法,局限在为官从政方面,但他的各类建议,今天仍不失意义,尤其对于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生来说,学习《论语》就是培养职业道德。例如,孔子反对言过其行:“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反对多管闲事:“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他强调德位相配,重视岗位能力,“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也强调职业操守:“居之无倦,行之以忠。”更强调做事要稳妥有效:“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五.结语

传统文化视角下探索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面临两个问题:传统文化如何甄选?传统文化和语文核心素养培育如何搭桥?这既考验教师的眼光和格局,又考验教师的文学功底和教学能力。

在《论语》的教学中,我们做了以下努力:一.翻阅和对比大量书籍,找到合理而又易于中职学生理解的解释;二.始终坚持从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去挖掘其内涵;三.掌握中职生学习心理,让《论语》熨帖他们的心灵需求,唤回经典的青春气息;四.把握时代脉搏,重新梳理《论语》和时代,尤其是和时代青年之间的关系,让《论语》焕发时代精神。我们相信,找到传统文化和语文核心素养之间的密切联系,将为中职语文教学带来新的方向和气象。

参考文献

[1]杨逢彬著.论语新注新译[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

[2]唐翼明著.论语诠释[M].作家出版社,2018

[3]李零著.去圣乃得真孔子:论语纵横读[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2008

[4]杨逢彬著.论语应该这样读[M].中华书局出版社,2019

项目: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教学工作委员会2019—2020年度职业教育教學改革课题研究“中职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探索与实践”(编号:1900248)。

(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工商职业技术学校)

猜你喜欢

论语传统文化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如何读懂《论语》?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半部《论语》治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