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婴宁》为例谈《聊斋志异》的艺术特色

2020-08-27肖博瑶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0年7期
关键词:婴宁艺术特色蒲松龄

内容摘要:作为寄寓蒲松龄“孤愤”之意的“才子之书”,《聊斋志异》呈现出异于同时代其他小说的鲜明的艺术特色。收录于《聊斋志异》卷二的《婴宁》篇,是蒲松龄描写女性的典范之作,为“他者”的小说人物皆含有作者“本我”的精神气质,也是一篇表达作者隐喻、精微之意的小說。笔者将以《婴宁》为例,从艺术手法、叙事话语方面,看蒲松龄如何描绘人物、组织情节、抒发本我“孤愤”之情,以此来分析《聊斋志异》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聊斋志异》 《婴宁》 蒲松龄 艺术特色

在《中国小说史略》中,鲁迅先生指出:“《聊斋志异》虽亦如当时同类之书,不外记神仙狐鬼精魅故事,然描写委曲,叙次井然,用传奇法,而以志怪,变幻之状,如在目前……”,意在说明《聊斋志异》以“传奇”为叙述方法,“志怪”为小说性质。

《婴宁》以象征、以小见大等艺术手法将妇女自由的新观念和新思想、社会批判思想寄予在小说故事之中,蒲松龄以婴宁为自己理想化的人格,将个人情感注入婴宁身上,发婴宁被封建社会所同化的愤懑之声,从婴宁中可以看出他的影子,《婴宁》整个故事也是蒲松龄所在时代的缩影。

一.通过语言、行动塑造人物

《婴宁》中通过语言刻画人物,主要以婴宁和鬼母体现得最为明显。蒲松龄着力刻画一个貌美爱花又纯真得近乎痴憨的婴宁,婴宁一登场,他就以十分传神的笔法,勾勒出她不同凡俗的形象:她“容华绝代”,手拈梅花,姗姗行走在上元节的郊野。当她发现王子服死死盯住自己的目光后,“顾婢曰:‘个儿郎目灼灼似贼!遗花地上,笑语自去。”开篇起势,蒲松龄就以简洁的笔触,将婴宁爱花、爱笑、貌美和纯真的特点鸟瞰式勾画地写出。

后文中,蒲松龄对婴宁爱笑的性格,作了淋漓尽致的描写:婴宁人未到而笑声先闻,在相见过程中,她时而“嗤嗤笑不已”,时而“笑不可遏”,受到母亲斥责后“忍笑而立”,但转瞬“复笑不可仰视”。这一系列关于笑的描写,声态并作,简洁又鲜明的刻画出了婴宁爱笑的性格特征。

蒲松龄将婴宁娇憨近痴的天真,也通过她的语言表现的生动自然。当王子服拿出上元节婴宁遗落的梅花示以相爱之意时,婴宁说:“待郎行时,园中花,当唤老奴来,折一巨捆负送之”。当王生告诉她:“非爱花,爱拈花之人耳”,婴宁依然全然不解其中的缱绻之情,说:“葭莩之情,爱何待言”。当她得知王子服所说的是“夜共枕席”的夫妻之爱时,俯思良久仍然了无所悟,说:‘我不惯与生人睡。”甚至还告诉母亲“大哥欲我共寝”。几句对话,就将婴宁如痴似憨、天真烂漫的性格特点表现得栩栩如生。

鬼母的精明和智慧也体现在语言和行动中,甚至很多时候体现在她的耳聋和不言中。在王生初见鬼母时,“媪聋聩不闻”就写了鬼母时而耳聋,为后面鬼母再次耳聋作了铺垫。后来鬼母久等婴宁与王生吃饭不至,追问他们在院子里谈什么耽误这么久,婴宁说:“‘大哥欲我共寝。言未已,生大窘,急目瞪之,女微笑而止。幸媪不闻,犹絮絮究诘。生急以他词掩之,因小语责女”。这里鬼母的耳聋明显是故作未闻,以此避免了王生的尴尬。鬼母的聪慧则在她的闻与未闻、说与不说之间了。

蒲松龄把鬼母作为母亲的善良、无私,对婴宁的宠爱,通过鬼母的几句简短话语体现出来。如王生来到婴宁家里时,鬼母介绍婴宁说“颇亦不钝,但少教训,嬉不知愁”、“我言少教诲,此可见矣。年已十六,呆痴如婴儿”。看起来是贬婴宁,实际上,这句话体现了鬼母把婴宁当做自己的女儿一样,如千千万万个母亲,对婴宁既有着管束,在外人面前又忍不住引荐和谦逊的嗔怪。之后,婴宁和王生见面,大笑不止,鬼母“媪瞶目曰:‘有客在,咤咤叱叱,是何景象?”语言中有对婴宁的溺爱和对婴宁人前失礼的嗔怪。并且,作为母亲,鬼母至始至终都没有向婴宁提出过要求。即使死后和婴宁见面,也再三叮嘱婴宁“勿惊郎君耳”,言语之间可见鬼母的无私以及其对婴宁深沉的母爱。

二.《婴宁》的叙事话语艺术

1.语言“诗化”的特征

《婴宁》呈现出明显的蒲松龄个人视角,在客观叙事过程中渗透进作者的主观感怀。蒲松龄长于借前人诗歌意象充当小说引子或“造端”生事,创造出悲欢离合的叙事意趣。如《婴宁》中所写婴宁居住的南山风光以及她若不经意的笑,其意趣脱化自苏轼的词《蝶恋花》:“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将前人诗意转换为小说叙事意趣,或借前人诗意生发妙趣横生的故事,使《婴宁》叙事写人余韵缭绕,饱含诗情画意。

《婴宁》故事还在蒲松龄的诗中出现类似的意境,蒲松龄在其诗《赠妓》中写道“为寻芳迹到蓬莱,怪道佳人锦作胎。柳线丛中闻笑语,杏花深处见门开。”“寻芳”“佳人”“笑语”“杏花”等文辞闪烁其间,这与《婴宁》所叙王子服独访婴宁、门外听笑声那段文字非常逼近。除《婴宁》之外,蒲松龄面对某个阶段的某种人生感受,经常会分一题两做,别将其写成诗词与小说,至于孰先孰后,有时就难于辨识。蒲松龄喜于一题多做,小说叙事内容上多有与诗歌意象、词句、思想互渗的情况,所以这使《婴宁》以及《聊斋志异》,语言上有着挥之不去的诗韵。

在《婴宁》中,多用借景抒情、移情于景的手法,从而创造出诗画一体的优美意境:蒲松龄多次描写婴宁家中的环境,将想要表现的婴宁、鬼母的性格特点寓在环境描写中,用环境来展现人物的性格。如婴宁和鬼母的家“北向一家,门前皆丝柳,墙内桃杏尤繁,间以修竹,野鸟格磔其中”;院内“门内白石砌路,夹道红花,片片堕阶上;曲折而西,又启一关,豆棚花架满庭中。肃客入舍,粉壁光明如镜;窗外海棠枝朵,探入室中。”鬼母能于“空翠爽肌”的“乱山合沓”之中,营造一个恬静、优美、充满诗意的居所,充分说明了鬼母勤劳能干、聪慧大气的人物性格;而婴宁自小生活在意境修雅、诗情画意的环境中,又有鬼母的宠溺和教育,如何不具有天真善良、率性朴质的性格呢?

2.叙事中抒发“孤愤”之情

《婴宁》一文中,可以看见作者的主观倾向和主观理想,蒲松龄的自我抒情常常化身为小说中的婴宁或附体到婴宁身上,完成了小说中由作者抒情到叙事的转换——将“抒我情”翻转为“叙他事”。婴宁的憨态可掬,象征着蒲松龄本人企慕自由的心境与性情,是小说文本外部的作者与文本内在人物在精神上的融合。与《婴宁》类似,《聊斋志异》中蒲松龄通过多篇塑造美好狐魅形象的狐妖小说,来展示他的美好愿望和理想,以此对当时的黑暗社会做出批判。

蒲松龄在《婴宁》中塑造了两个世界,通过两个世界的对比,道出蒲松龄的人生幻灭之感。一个事是“莒之罗店”的现实世界“此界”,一个是“乱山合沓,空翠爽肌,寂无人行,止有鸟道。遥望谷底,丛花乱树中,隐隐有小里落。下山入村,见舍宇无多,皆茅屋,而意甚修雅。北向一家,门前皆绿柳,墙内桃杏尤繁,间以修竹,野鸟格磔其中”的幻境“他界”,“他界”是具有乌托邦性质的诗意世界,结纳了自然的光亮、男女的柔情、人际往来的温馨,洋溢着浓厚的乐园气,蒲松龄凸显婴宁生活世界和王生生活世界的反差,反映了现实世界的世俗。到后来王生“寻至村所,庐舍全无,山花零落而已”,通过消解“他界”,反衬此生易逝的哀感,也揭示出现实的“此界”一如“他界”,终乃“幻梦之空花耳”,为文本结尾处的感喟与婴宁性格转变作铺垫。

众所周知,《聊斋志异》是一部“孤愤之书”,蒲松龄在书中主要借人物以寄寓“孤愤”之情,《婴宁》中婴宁被寄予了蒲松龄饱经世事挫磨而谨慎处世和超然于世俗的态度。婴宁由一个混沌未开、率性憨态的少女,被封建社会同化为态度庄肃、无笑无戚的少妇,从爱笑转变为不笑,嫁人前后两个时期的婴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蒲松龄刻意制造婴宁性格的反差,将婴宁融入了现实世界“正常”妇女的形象中,仿佛是终于回归正常的喜剧,但显然她没有真的正常,婴宁最终是被世俗社会吞噬了童真的笑容,其实是更高层次的悲剧。这个悲剧不单属于婴宁,还属于封建社会中广大受压迫的妇女,由此《婴宁》一篇中可以看出蒲松龄对封建礼教窒息女子天性的愤懑之情,看出蒲松龄向往超然于世俗的理想。

狐妖是蒲松龄笔下最常出现的主要形象之一,她们被蒲松龄赋予了人的思想感情和音容笑貌,具有超凡的美貌、善良而纯情的品质,象征着作者理想化了的人格和良知。蒲松龄与他小说文本人物不断交融化合,他笔下的狐妖们,很多都是他精神或本体的象征。蒲松龄在狐妖的悲剧里,抒发着自己的“孤愤”之情,与前代文人“将身世之感,打并入艳情”创作同理。

三.总结

《婴宁》一篇可以看作《聊斋志异》狐妖篇中的代表性作品,其中寄托了蒲松龄美好的愿望和理想,同时也抒发了他的遗憾和愤慨。除表达的“本我”思想之外,《婴宁》还成功的塑造出了性格特点鲜明的人物:通过语言、行动、环境的描写塑造出婴宁憨直天真的个性;通过其他的辅助人物来侧面烘托出婴宁的独特;通过转换型的情节突出婴宁嫁人前后的性格变化,增强婴宁被封建社会所同化的悲剧感和无奈感。可以看出蒲松龄运用象征、对比、烘托等多种艺术手法,将人物塑造得丰满生动,将故事叙述得有情感有节制,多处悬念推动情节发展、伏筆为结局作铺垫,足以见蒲松龄的写作技巧高超和其超越时代性的创新。

蒲松龄爱写狐妖,狐妖在《聊斋志异》中约占六分之一的篇幅,他多通过与婴灵类似的狐妖,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蒲松龄借用传奇的叙述特长,他笔下的狐妖,不强调其“灵异性”,而是着重赋予她们人性化的特点,其品性往往髙于常人,使小说内容精彩充实,情节离奇而生动,展现出极其迷幻曲折的色彩,借此来寄托蒲作者的“本我”之情。从《婴宁》中可以看出,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多通过写狐妖来反映社会现实,给予了狐妖深层次的社会现实意义,通过狐妖的经历和悲剧,来抒发自身的“孤愤”情感。

参考文献

1.李桂奎.诗稗互渗与《聊斋志异》意趣创造[J].文学评论,2019.3

2.熊江梅.《聊斋志异》的诗性叙事[J].中国文学研究,2019.2

3.兰蓓蓓.《婴宁》人物性格分析[J].蒲松龄研究,2017.4

4.李晖.《聊斋志异》中的“人鬼恋”研究[D].西北大学,2016

(作者介绍:肖博瑶,湖北大学中文国家基地班本科生)

猜你喜欢

婴宁艺术特色蒲松龄
蒲松龄:努力换来逆袭
假天真抑或真性情——婴宁形象之我见
成长的宿命
——对《婴宁》的另一种解读
婴宁之美
《琅琊榜》浅评
蒲松龄
浅析婴宁形象的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