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腰椎前路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老年L5-S1峡部裂伴腰椎滑脱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

2020-08-27杨武

颈腰痛杂志 2020年4期
关键词:峡部融合术椎间

杨武

(四川省巴中骨科医院,四川巴中 636000)

峡部裂性腰椎滑脱是临床常见的腰椎滑脱类型,对于保守治疗3~6个月无效、影响正常活动和生活的患者,应积极手术治疗[1]。本研究对43例老年L5-S1峡部裂性腰椎滑脱患者行前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an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ALIF)治疗,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现回顾性分析上述患者资料,旨在探讨ALIF在L5-S1峡部裂性腰椎滑脱中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2015年12月在本院就诊的43例老年L5-S1峡部裂性腰椎滑脱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影像学检查证实为L5-S1峡部裂性腰椎滑脱,Meyerding分度Ⅰ、Ⅱ度,以腰腿痛为主诉症状,伴或不伴下肢神经功能障碍,经保守治疗3个月症状无缓解或有加重;②年龄≥60岁,既往无腰椎外伤史、腰椎手术史;③病历资料、影像学资料完整可供分析。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节段腰椎管狭窄或椎间盘突出者;②合并腰椎结核、腰椎肿瘤、椎体感染、强者性脊柱炎、脊柱侧弯等腰椎疾病者;③合并下肢疾病,术前需要工具辅助行走者;④精神疾病、认知功能障碍者。43例中,男28例,女15例;年龄61~74岁,平均(67.32±4.16)岁;术前经影像学证实,均为L5-S1峡部裂性滑脱;Meyerding滑脱分度:Ⅰ度滑脱27例,Ⅱ度16例。

1.2 研究方法

患者由同一组医师完成手术,术前完善影像学检查,对患者行血管造影,确定主动脉分叉位置和前入路的可行性,患者取仰卧位,左腹部倒“八”字切口,稍向右侧倾斜,以左侧第12肋端下方为起点,耻骨结节为止点,作自外上到内下的切口,切开皮肤、皮下及腹前外侧壁肌肉,辨认髂血管分叉,显露并牵开输尿管髂动静脉以避免过度牵拉,术中C型臂X线机定位L5-S1椎体,分离并切除L5-S1椎间盘,撑开椎间隙,选择合适的腰椎前路融合器,置入充满松质骨的Cage,选择合适的腰骶椎前路钢板内固定,C型臂透视复位满意后,放置负压引流,逐层缝合切口。患者术后常规预防感染,对症治疗,术后24h内根据引流量酌情拔除引流管,术后第2天开始锻炼下肢肌肉推力高、等长收缩等,术后3d佩戴腰围在离床助行器辅助下活动,所有患者均佩戴腰围3个月,3个月内避免从事重体力活动,患者出院前复查X线片。

1.3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的手术时间、失血量、术中术后并发症;术前、术后、末次随访时采用VAS评分、下腰痛JOA评分、ODI指数进行疗效评估,观察患者术前、术后滑脱度。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43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93.74±25.83)min,术中出血量平均(292.14±54.69)mL。1例术中出现左髂总静脉轻微外侧损伤,血管吻合后继续手术,未出现进一步并发症;6例出现后关节面疼痛,接受L4-5和L5-S1水平的局部皮质类固醇治疗后缓解;7例出现骶髂关节疼痛,经理疗和局部消炎浸润治疗后,症状改善。

所有患者随访14~63个月,平均(26.38±8.29)个月,其疗效指标见表1:与术前相比,所有患者术后JOA评分、ODI指数和腰痛、腿痛VAS评分均显著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上述指标较术后获得进一步改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43例患者术前滑脱度为(19.2±7.3)%,术后6周降至(5.1±3.4)%,末次随访为(5.9±3.2)%;末次随访未发现椎间融合器下沉或移动;所有患者术后1年时随访显示植骨融合率100%。

表1 43例老年L5-S1峡部裂性腰椎滑脱患者的疗效指标

3 讨论

峡部裂性腰椎滑脱患者的L5背内侧皮质菲薄,峡部多为新月形柱,伴明显外展,患者或存在隐性峡部裂,应力增加的情况下,腰椎峡部容易断裂[2]。针对病因和合并症选择适合的手术方式是L5-S1峡部裂性腰椎滑脱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3]。ALIF于1983年由O’Brien等完整报道,与后路经椎体间融合术或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相比,其优势在于[4-6]:①在两个移位椎体间直接嵌插融合,可最大限地保留椎间隙高度,避免椎间隙塌陷导致椎间盘组织对神经根的压迫;②术中以软组织暴露为主,几乎无骨性破坏,在前方直视下进行手术复位,复位成功率高;③根据三柱理论,前柱和中柱承受80%的脊柱负荷,ALIF采用椎间融合装置重新分配脊柱的负重,优化矢状面平衡,脊柱负荷达到或接近原始比例,融合器接触面较大,压力状态下也增加了植骨融合的成功率和融合后植间稳定性;④ALIF不牵涉到椎管内,对神经无干扰,极少损伤脊髓神经根,避免了神经粘连和硬膜手术瘢痕压迫;⑤术中保留了双侧关节突完整性,扭转稳定性优于后路经椎体间融合术或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⑥术后未破坏背部肌肉神经,避免了术后肌肉和神经并发症。

但ALIF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术中通过椎间撑开产生对滑脱的复位效果、前方钉板系统固定不如后方椎弓根螺钉稳定、存在终板沉降等问题,不适于Ⅱ度以上滑脱、存在明显骨性椎管狭窄等患者。此外,ALIF术式易损伤腹部血管结构,术中血管受到牵拉、椎间盘切除及移植物放置等,均是导致静脉损伤的常见原因,髂腰静脉变异和多种存在形式也是静脉损伤的常见原因。本研究中,1例患者发生髂总静脉损伤,发生率为7.70%。笔者的经验是,术中对髂血管尤其是静脉小心钝性推移以暴露椎间隙,进入试模或Cage时应注意髂血管的显露和保护,术中操作应加强血管安全防护,有助于减少血管损伤。有文献报道显示,动脉损伤较少见,多发生于2个或2个以上节段手术时,本研究未见动脉损伤。ALIF术中为暴露椎间盘,易损伤腰交感神经链,可能导致术后交感神经紊乱,本研究未发生术后交感神经紊乱,考虑可能与本研究均为熟练医师,操作过程中避免损伤交感神经链有关。逆行性射精多见于ALIF术中腹腔镜使用后,本研究采用腹膜后入路,减少了骶前神经损伤的发生率,未见逆行性射精。

本研究43例患者术后ODI均显著改善,植骨融合率为100%,与Glassman和Rao等[7]研究一致,结果提示,ALIF具有坚实的融合效果,术后症状明显改善,并在随访期获得良好维持。有学者认为,椎间融合术不必附加内固定也可提供腰椎的承重能力,并可取得较高的椎间骨性融合率[8];但多数学者认为,从生物力学角度出发,术后附加内固定系统可增加腰椎初始稳定性[9-10]。前路钢板固定可获得脊柱的即刻稳定,恢复正常生理前凸,缩短融合时间,本研究43例患者均采用前路钢板内固定,获得了满意的融合效果。

猜你喜欢

峡部融合术椎间
经斜侧方入路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应用
脊柱椎间孔镜治疗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价值
单根双根管牙根管峡部形态特点及发生的显微解剖研究
峡部植骨修复运动节段固定治疗青少年腰椎峡部裂研究
椎弓根钉钩对青少年腰椎峡部裂的功能影响
SPECT/CT融合显像对腰椎峡部裂的诊断增益价值
椎管减压并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疗效分析
经皮对侧椎间孔入路全脊柱内镜椎间盘切除治疗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和关节融合术治疗Lisfranc损伤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单侧和双侧内固定联合髓核摘除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