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时代地方文献资源建设工作探析
2020-08-27张军
张 军
(长沙市图书馆 长沙 410005)
1 引言
全媒体是近年来颇受我国关注的高频词汇,虽然目前暂无权威定义,但认可度较高的观点认为,全媒体通过提供多种方式和多种层次的传播形态来满足受众的细分需求,使得受众可以获得更及时、更多角度、更多听觉和视觉满足的媒体体验[1]。全媒体对图书馆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信息资源多样化、信息服务立体化、用户个性化、传播空间泛在化等[2]。全媒体体现的是全方位融合,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乃至通讯的全面互动、网络媒体之间的全面互补、网络媒体自身的全面互融,总之全媒体的覆盖面最全、技术手段最全、媒介载体最全、受众传播面最全。
图书馆作为文献信息的存储中心和文化传播机构,自然与信息的载体、表现形式、传播方式密不可分,因此图书馆界一直关注着多种媒介并存的社会和技术发展动态,探讨如何在全媒体形势下适应新需求[3]。我国图书馆界从2010年开始研究和探索全媒体环境下图书馆的发展,主要集中在融合服务、知识服务等服务模式方面,而对于图书馆资源建设方面的研究较少,对于记载着城市发展脉络的地方文献资源建设的研究更是寥寥无几。地方文献是一个地方历史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在推动文化创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加强地方文献资源建设意义重大[4]176。笔者通过调研发现,首都图书馆依托“北京记忆”资源网站对馆藏地方文献进行开发建设的模式与全媒体的传播特点非常契合,是值得参考与借鉴的样本模式。因此,文章以对全国31家省级公共图书馆的调研结果和对“北京记忆”资源网站的观察分析为基础,探讨了“北京记忆”对于全媒体时代地方文献资源建设的借鉴意义,提出地方文献资源的建设模式,以期为各地公共图书馆提供参考,进一步发挥地方文献资源在推动地方文化事业发展中的作用。
2 全媒体时代的地方文献工作对传统地方文献工作的传承和发展
2.1 我国地方文献资源建设现状
笔者通过对全国(不包括港澳台地区)31家省级公共图书馆的调查发现,各馆负责地方文献资源建设工作的部门划分情况不一,但大致可归为以下几种:
由独立部门负责。这类图书馆设立了专门独立的地方文献中心或地方文献部,并由该机构负责地方文献资源的建设、管理、服务和研究工作,甚至承担文献阅览、参考咨询等工作,如首都图书馆的北京地方文献中心、青海省图书馆的地方文献中心、浙江图书馆等的地方文献部。
由多个部门协作负责。调研中的这类图书馆数量较少,主要是将地方文献资源建设工作细分,由不同部门分工协作完成。如海南省图书馆,其采编部负责征集正式出版的地方文献,而地方文献与古籍部则负责其他地方文献的征集、捐赠登记、整理、典藏和阅览等工作;云南省图书馆的采编部负责地方文献的呈缴、征集、购买等工作,地方文献部协助采编部加强和完善地方文献的藏书建设,承担地方文献资源的宣传推荐和读者服务等工作。
由综合部门负责。主要是指将地方文献资源与古籍、特藏文献等工作分配到一个综合部门(如历史文献部)统一负责。如天津图书馆的历史文献部负责历史文献、新版古籍和地方文献的保管、搜集、整理等工作;福建省图书馆的特色文献服务中心负责本馆古籍文献和福建省地方文献、缩微制品、参考咨询等方面的工作;江西省图书馆的特藏部负责收藏古籍、民国文献、地方文献和缩微文献。
由采编部门负责。这类图书馆将地方文献的相关工作(尤其是资源建设)交由采编部门统一负责。如安徽省图书馆的采编部就负责地方文献的征集、编目和加工等工作,而湖南图书馆虽然设立了地方文献部来负责地方文献、湖南人物资料的采选、分编工作,但该部门同时也负责湖南省图书馆文献采编中心的工作等。
2.2 传统地方文献资源建设途径
地方文献是记录有某一地域知识的一切载体,具有鲜明的地方性、较强的历史资料性、文献载体的广泛性和内容的时代性等特点[5]。多渠道征集地方文献资源是目前各图书馆进行地方文献资源建设工作的一致态度,笔者通过对31家省级公共图书馆官方网站、计划报告、工作总结和相关研究成果等进行调研,发现目前各馆的地方文献实体资源建设途径有以下几种:
购买。与普通文献资源的购买不同,地方文献资源的购买更多的是通过旧书市场和网络途径,这也是由地方文献资源的稀缺性或不公开性等特殊属性所决定的。调查显示,所有图书馆都设立了专项经费用于地方文献资源的购买工作。
征集。主要包括民间征集、单位征集、协作征集和项目征集,前两者是指图书馆征集人员主动走访民间个人和机关单位,获取地方文献资源;协作征集主要是建立省、市、县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征集网络,开展各馆间地方文献协作采集工作;而项目征集主要指借助与地方文献相关的各类开发项目而开展的专题采集。另外,湖南图书馆还有针对网络上丰富的地方文献资源,以下载整理方式来进行的网络信息征集[4]177。
捐赠。各图书馆均欢迎各单位及个人主动向图书馆捐赠有价值的地方文献,并向捐赠者颁发捐赠收藏证书,以表谢意和鼓励。
呈缴。湖南图书馆将呈缴作为主要和较为稳定的征集渠道,因为湖南省政府、省新闻出版局高度重视地方文献的征集工作,先后五次发文规定了呈缴本制度,为湖南图书馆的地方文献资源建设工作提供了保障[6]。但其他许多图书馆并没有这样的“优待政策”可依赖,以至于甘肃省图书馆针对此现象提出了要争取呈缴制度法制化的建议[7]。
复制。对于一些特殊的非常规地方文献资源,在难以直接收集原本的情况下,图书馆也会采用复制的方式来获取其中信息,以补充本馆的地方文献馆藏。
交换。指用本馆其他文史资料复本等同其他图书馆或单位、个人交换本馆所需的地方文献资源。
当然,以上所列举的资源建设途径并非同时存在于所有图书馆中,限于人力、经费等因素,一些图书馆仅通过部分途径进行地方文献资源建设,如云南省图书馆当前的建设途径主要是呈缴、捐赠、复制和交换[8]。
2.3 全媒体时代对地方文献资源建设的传承和发展
地方文献是一个地区历史的真实记录,它是整个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数字环境及全媒体时代下,地方文献资源在数量上的大幅增长,载体形式也呈现多样化的趋势,人们获取文献信息的途径日益多元化,因此,各图书馆纷纷加大力度建设地方文献的数字资源项目。笔者对各家图书馆的数字资源站点进行逐一访问,将全媒体时代地方文献数字资源的建设途径分为以下几类:①馆藏实体资源数字化。不少图书馆以本馆馆藏资源为依托,对其进行数字化处理,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馆藏地方文献目录数据库、专题库等。如上海图书馆将经过数字化扫描后的馆藏家谱资源展示在网上,支持公众进行家谱的全文浏览和检索,截至2018年2月,上海图书馆在线家谱总数已经超过了8 000种[9]。②各类数字资源整合开发。以吉林省图书馆为例,当前其自建数据库栏目有16个,包括“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吉林省地方特色资源视频库”“吉林省编年纪事”等,这些数据库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相关信息按照一定的专题进行归类和整合,为用户提供可直接访问获取的本地多元资料。③面向公众的网络征集。如首都图书馆提供了资料上传平台,公众可自愿上传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产生的有北京地域特色、有保存价值的个人或家庭档案资料,而首都图书馆将为公众长期免费保存有价值的信息,之后公众可使用会员系统随时登录查询,同时,图书馆也将选取其中成系列的数据加以展示,将这些信息共享传播。其中,前两类是目前大多数图书馆进行地方文献数字资源建设的主要途径。
全媒体时代,社会大众获取信息的途径日趋多样化,受众的信息需求发生了显著变化。媒体融合也改变了信息的传播模式,同时也影响着人们对信息资源的获取和利用方式。在全媒体时代,社会大众可以通过智能手持设备获取信息,并且信息不再以文字为主体,而是呈现多样传播形态,它能够为社会大众提供更加丰富的视听享受。在这一背景下就要求挖掘开发传统的纸质资源之外的地方文献资源,将数字化多媒体资源充分融入其中,扩充资源形式,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多媒介信息资源建设要依靠多媒体强化宣传推广,从而吸引更多的受众群体,形成地方文献资源建设、开发、利用的良性循环,以便更好地促进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10]。
3 全媒体时代地方文献资源建设的路径与模式
3.1 首都图书馆“北京记忆”资源网站的建设状况分析
“北京记忆”是以首都图书馆近百年馆藏为依托的北京历史文化资源性网站,经过几年的建设,已完成包括经典文献、老照片、金石拓片、历史地图、报刊资料、网络咨询等为主的数字化资源,容量多达6T,成为我国颇具代表性的规模宏大、全面汇集地区地方文献的数字资源建设项目。笔者从网站内容、组织形式、功能设置三个方面对“北京记忆”的建设情况进行了评价分析,并总结了地方文献资源的建设特点。
3.2 “北京记忆”网站资源建设内容分析
“北京记忆”网站的资源非常丰富,且极具北京地域特色,笔者将其网站上所展示的内容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馆藏资源全文数字化成果。主要集中在“北京文献”这一栏目中,其子栏目包括“北京文汇”“燕京金石”“京城舆图”“昨日报章”“旧京图典”。以“北京文汇”为例,该栏目主要是北京地区经典文献的数字化成品,下分方志、人文地理、文学艺术等12个主题,主题分类十分明确;用户只要点击相关文献链接,便可直接在线浏览该文献全文;文献封面为扫描图片,保持了原书色彩风貌,而内文则是精心处理后的数字化成品,文字清晰,字号大小适宜,页面清爽,底色与网页整体页面同色,阅读体验非常好;每一页内文文字不可复制,底部有首都图书馆印记,版权保护意识非常强。
笔者根据网站上显示的数据,对各子栏目的资源数量进行了粗略统计(统计时间截至2019年7月7日),形成结果如表1,“北京记忆”资源之丰富,可见一斑。
表1 “北京记忆·北京文献”栏目资源数量统计表
报刊资料、论文索引目录。主要是“索引资源”栏目,该栏目下分报刊资料索引和论文索引,用户可浏览索引目录逐一翻看相关信息,也可以直接输入关键词进行搜索;报刊资料索引有4 848个资源,收录有报刊资料的题名、卷期号、责任者、出处、出版日期相关信息,部分题名下还可在线查看全文;论文索引有15 776个资源,收录有题名、作者、刊名、卷·期和年/期信息,不提供全文阅读服务。
在线展览。主要是“特色专题”栏目,该栏目主要是将首都图书馆在馆内举行过的展览以网上在线展览的形式再次进行展出,或将首都图书馆的照片资料进行整理,制作成在线展览,供广大读者朋友观摩;其下有“古都文化”在线展览4个,“胡同文化”在线展览1个,“戏剧文化”在线展览1个和“民俗文化”在线展览3个,主要载体是图片和文字。
征集整合的数字资源。主要是“口述历史”和“非遗传承”两个栏目。其中,“口述历史”栏目又分“口述文献”“采访资源”“北京旧事”三个子栏目:“口述文献”收录了首都图书馆与北京口述历史相关的5种馆藏纸质文献的题名、责任者、内容简介以及馆藏信息;“采访资源”收录了26种音频资源的题名、简介和口述人信息,均可直接点击播放,用户也可以根据提名、口述人信息或逐字稿关键词对所收录资源信息进行检索;“北京旧事”收录了6个系列纪录片的视频资源,用户可直接点击进行观看。
“非遗传承”是首都图书馆为扩大宣传北京市现存独具特色的“非遗”项目,而与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合作开发的栏目,旨在为广大爱好者和研究者提供一个全面了解北京“非遗”项目传承的窗口。笔者经调查统计,该栏目共收录19项民间文学、12项传统音乐、28项传统舞蹈、10项传统戏剧、13项传统曲艺、29项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36项传统美术、80项传统技艺、19项传统医药和27项民俗的文字和图片资源,并提供在线浏览,用户还可输入关键词检索相关资源。另外,该栏目还收录有北京电台《非遗时光》的54个节目的音频资源,该节目是对北京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传承人的专访,内容涉及传承、历史、艺术、人生、故事等,首都图书馆还提供了在线收听服务,帮助公众了解传统技艺流程、仪式规程等信息,进一步传播了非遗知识。
交互信息。除上述资源内容外,“北京记忆”还向公众推送一些资讯,如北京地方文献中心咨询成果一览、“首图北京记忆”微信公众号推送的微信文章、首都图书馆举办的相关讲座预告等,使公众能了解到相关最新动态,并能积极参与响应。另外,首都图书馆还开发了两个互动小游戏设置于网站末尾,分别是“行走四九城”和“走进法源寺”,在娱乐休闲的小游戏中以知识问答的方式帮助公众加深对北京文化的理解和认识。而除了向公众提供信息外,首都图书馆还面向公众征集市民档案资料,用以补充馆藏资源建设,然而遗憾的是,截至2019年7月7日,根据笔者的访问调查,该市民档案还只提出了征集和管理办法,暂未开通档案上传服务。
3.3 “北京记忆”资源网站的建设特点与模式分析
“北京记忆”作为一个庞大的多媒体资源数据库,已然成为首都图书馆的地方文献数字化建设工作新的增长点[11],其主要有以下特点:
定位清晰。首都图书馆对“北京记忆”的介绍是“以首图近百年馆藏为依托的北京历史文化资源性网站”,由此可知,它不是传统的整合城市记忆资源的网站,而是基于首都图书馆馆藏的资源数字化成果展示库,网站定位非常清晰,网站特色也非常鲜明。
内容丰富。首都图书馆的馆藏地方文献本身就数量庞大,这无疑是“北京记忆”的一个先天优势,使得该资源网站以载体多元、内容丰富多样的形式呈现,从以经典文献为主的“北京文汇”、以老照片为主的“旧京图典”、以金石拓片为主的“燕都金石”的数字化馆藏资源,到与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合作开发的“非遗传承”,“北京记忆”向公众提供了囊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乃至游戏的多种媒体资源,为全媒体时代的地方文献资源建设工作开创了先河。
开放性强。“北京记忆”中的所有资源都可直接在线浏览,用户无需注册登录,也无需使用首都图书馆的局域网,就可直接获取相关信息,信息获取的门槛较低,是对“开放获取”的重要践行,以上方式也更有利于促进信息交流,推动社会进步。
使用感好。首都图书馆在进行“北京记忆”网站建设时,不仅注重整合资源,丰富网站内容,还对网站的页面设计和内容呈现的视觉效果反复检验,网站访问流畅,界面清爽,资源内容(尤其是经典文献)的视觉呈现非常符合网页阅读的习惯,因此整体给用户的使用体验感较好。
3.4 地方文献资源建设路径探析
地方文献作为地区建设发展的重要物质载体,加强地方文献资源建设,一方面要深度挖掘地方文献资源内容,充分发挥其社会文化价值;另一方面还要加强地方文献资源的研究开发和开放共享。开展多元化、学科化、知识化的信息服务,从实体知识服务走向全媒体知识服务。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文献信息的内容和形式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全媒体形式的文献信息丰富了图书馆馆藏,要充分借助互联网媒体的传播优势,注重文献数据价值开发和利用,实现文献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利用和开放服务,建设专业化的工作队伍,最大程度提高文献信息资源的利用率。同时在建设过程中,还要因地制宜,紧扣地方文化特色和优势项目,实现地方文献资源的科学发展。
4 全媒体时代地方文献资源建设的启示
全媒体时代为地方文献资源建设提供了新机遇,对于图书馆而言,要积极拓宽地方文献资源收集渠道,加强地方文献数字化建设,形成行业统一规范是较为实际的建设路径。
4.1 拓宽资源建设途径
调研发现,大部分图书馆主要通过购买、征集和捐赠的途径获得地方文献实体资源,而像“北京记忆”这样面向公众征集市民档案、并由公众通过网络自主上传数字化文件的方式来进行资源补充建设的较少。因此,各图书馆可以根据实现情况(或积极创造条件)拓宽资源建设途径,实施实体资源征集办法的同时,也要开通数字资源的征集通道;另外图书馆的地方文献资源建设途径不应只是被动式地“收集”资源,更应主动地“创造”资源,如开展口述历史项目等;此外,还要逐步延展地方文献资源建设的宽度和深度,进一步完善地方文献的征集和整理工作,例如广州图书馆通过开展地方文献征集工作,将除了本土文献资料还有国内外关于广州地方的史料和珍稀地方文献归入馆藏,逐步形成地方历史文献的基础馆藏,在此基础上对历史文献进行编撰出版,充分挖掘其历史价值[12]。
4.2 加大资源整合力度
如前所述,“北京记忆”网站中所呈现的资源类型丰富、载体多元,但还需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类,为此,首都图书馆分别以实体资源载体形式和资源内容类型对这些资源进行整合,形成分类清晰,主题性强的资源集合,方便用户查看。首都图书馆与其他机构合作共建资源的方式也值得其他各馆学习借鉴。另外,图书馆可以放眼网络资源,以科学合理的方式对散布在网络中并与地方相关的信息资源进行整合,使地方文献的资源建设工作不再受限于传统载体范围内,可将全部媒体形式的资源进行保存、整理、开发和利用。
4.3 加强资源开放
在对31家省级公共图书馆的调研过程中,笔者发现,像“北京记忆”这样对公众完全开放的在线资源库较少,更多的是需要用户先进行注册登录,而后才能访问相关数据,有些图书馆的在线资源库甚至仅对本馆读者开放,或仅允许在局域网内进行访问,这限制了资源的广泛传播,造成资源利用率低,资源的价值得不到充分体现。开放获取地方文献数字化资源,有利于公共系统全面了解图书馆的地方文献,资源开放共享还可以发挥地方文献的最大利用价值,甚至可以基于地方特色打造阅读空间,进而提升人文服务氛围,为公众提供所需的互动交流平台。
4.4 形成行业统一规范
当前,各图书馆在进行资源建设时仍是各行其是。以实体资源数字化建设来说,目前,业内对于数字化成品的标准没有统一规范,大多数图书馆以扫描或拍照的形式对文献内容进行数字化处理,但对于处理得到的图片大小、清晰度等都没有统一标准,会出现有些数字化成品的阅读体验非常好,而另一些则可能模糊不清,或文字页面不规整,用户无法进行有效或高效阅读。因此,笔者认为加快形成行业统一规范标准尤为重要,有了统一规范,实体资源的数字化建设才有质量保证,进而才能优化用户的体验感。
5 结语
信息技术为地方文献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有效的组织方式和运行平台,全媒体时代的传播特点则对图书馆建立地方文献数据库和相关网站,实现对数字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与共享的过程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利用新技术满足新要求,并结合时代要求进行改革和创新,需要图书馆界从实践中不断进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