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海水鱼类养殖产业现状与未来绿色高质量发展思考(上)
2020-08-27关长涛徐永江
关长涛 王 琳 徐永江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山东 青岛 266071)
海水鱼类养殖是我国水产养殖业的重要产业之一,养殖区域遍布我国沿海各省市,目前已开发的养殖种类达近100种,年养殖产量超过140万吨。海水鱼类养殖产业的快速发展在保障水产品有效供给、改善国民膳食结构、提供沿海渔民就业机会和繁荣“三农”经济等方面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但在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不同程度存在养殖布局和产业结构不合理、近海内湾水域网箱密集等问题。2019年1月,农业农村部等10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若干意见》,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指导我国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因此,对标《意见》提出的总体目标和重点任务,针对制约我国海水鱼养殖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突出问题,研发新设施、新技术和新模式,统筹主要养殖品种与养殖模式的产业布局,优化和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加速转型升级,这对于促进我国海水鱼类养殖产业的系统化、规范化可持续发展将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一、我国海水鱼类养殖产业现状
1.发展历程与产量变动
我国的海水鱼类繁育与养殖技术研究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而规模化养殖则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1984年,我国的海水鱼类养殖产量仅为0.94万吨,相比于海洋藻类、虾类、贝类养殖产业,海水鱼类养殖发展相对滞后。但此后,在渔业“以养为主”方针的正确指导及相关政策的支持下,我国海水鱼类苗种人工繁育技术不断取得突破,设施养殖技术与模式不断创新,推动了我国的海水鱼类养殖产业的快速发展。尤其自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南方海水网箱和北方工厂化养殖的兴起,海水鱼类养殖产业发展迅速,并在2002年和2012年先后突破50万吨和100万吨养殖产量大关(图1),为此,海水鱼类养殖也被誉为我国海水养殖的第四次产业化浪潮。到2018年,全国海水鱼类养殖年产量已达149.51万吨。
图1 我国海水鱼类养殖产量变化情况
2.养殖种类发展情况
据有关资料,世界海水鱼类约有13000种,我国有1694种。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已开发养殖的海水鱼类有近100种,共计涉及33科99种。在《中国渔业统计年鉴》中,列在前10位的种类有:大黄鱼、鲈鱼、石斑鱼、鲆鱼、鲷鱼、美国红鱼、军曹鱼、河鲀、鲽鱼、鲽鱼等,各养殖种类2018年产量如表1所示。上述10个主要养殖种类2018年的总产量为89.03万吨,约占全年海水鱼类养殖总产量的59.55%。此外,南方重要养殖品种卵形鲳鲹(俗称金鲳,约10万吨)、北方重要品种许氏平鲉(俗称黑鲪或黑头,约2万吨)等尚未列入《中国渔业统计年鉴》,但已具有一定的养殖规模。分析我国海水鱼类主要养殖种类近年来的产量变化(图2)可以看出,大黄鱼、石斑鱼、海鲈的产量增长较快;鲆鱼(主要是大菱鲆、牙鲆)2015年之前增长较快,受网络谣言等负面新闻影响,2016-2017年产量有所下降,在产学研各界共同保障和提升鲆鲽鱼质量安全水平的努力下,消费市场恢复对鲆鲽类的认可,2018年产量略有回升;其他品种呈稳中有升的发展态势。
表1 2018年我国主要海水鱼类养殖产量 吨
图2 我国主要海水鱼品种产量变化情况
3.主要养殖模式
目前,我国的海水鱼类主要有陆基工厂化、海上网箱和岸带池塘三大养殖模式(图3)。工厂化养殖又分为流水养殖与循环水养殖,依据国家海水鱼产业技术体系各示范县统计数据,2018年工厂化养殖面积744万米2,其中循环水养殖面积29.76万米2,占工厂化养殖面积的4%;网箱养殖包括普通网箱和深水网箱两种方式,2018年普通网箱养殖面积3082万米2、深水网箱730万米3。可以看出,目前我国海水鱼类养殖主要依赖陆基和近浅海养殖。近年来,在国家拓展深远海养殖相关政策支持下,国内先后研发了大型围栏(围网)、养殖工船、大型钢结构网箱、深海渔场等养殖设施(图4),推动中国海上设施养殖技术不断进步。
4.养殖产区分布
目前,我国的海水鱼类养殖区域已遍布沿海10个省市。表2列出了2018年我国各省市海水鱼养殖产量,其中广东省产量最高,为59.48万吨,福建省次之,产量为39.10万吨,海南省海水鱼养殖产业发展迅猛,由2017年的第4位跃居为第3位,产量为12.46万吨,山东省居第4位,产量为11.15万吨。依据各地区自然条件不同,形成了环渤海和黄海北部沿岸的鲆鲽类养殖,福建和浙江的大黄鱼养殖,广东的海鲈养殖以及海南的卵形鲳鲹、石斑鱼养殖等一批具有区域性优势的养殖产业带和产业群。
表2 2018年我国沿海各省市海水鱼类养殖产量 吨
图3 我国海水鱼养殖主要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