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制造业发展促进中国国家竞争力提升
——基于波特钻石模型的分析
2020-08-27石宇飞
石宇飞
(吉林大学 东北亚研究院,吉林 长春 130012)
一、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及其实质
(一)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政治经济格局发生了诸多变化。新兴发展中国家逐渐登上世界舞台,在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全球化这一趋势将全世界的个体、市场和分工紧密结合在一起。与此同时,人们的生活在数字革命的浪潮下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1.当前世界经济格局的主要基本动态。一是总体呈稳定增长态势。20世纪末至今,科学技术进步日新月异,对人类的经济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编纂的《人类发展报告》研究表明,在全球范围内,人类活动的政治经济发展趋势在稳步增长的背景之下,尽管发展存在有显著的地区差异,但自21世纪初以来,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水平已开始呈现较快的增长模式,与发达国家地区的水平差异正在逐步减小。由于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对全球经济格局所做出的贡献,全球相对不平等程度正在逐步降低,相对基尼系数已从1975年的0.74下降到2010年的0.63。二是全球化与多极化并行。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发展,多极化趋势不仅没有被削弱,反而得到了增强。全球化增强了大国利益倾向,为多极化注入了新的动因。在当前的环境下,国与国之间的实力变化受到了全球化的显著推动。自1973年世界经济危机以来,世界经济格局在显著变化之下始终向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尤其是在进入21世纪之后,中国、其他亚洲国家和一些新兴经济体都在不断崛起。
在崛起的新兴经济体中,金砖国家无疑为经济力量中心。金砖合作机制始于2006年。2009年,中国的经济总量超过了此前“美欧日”三极中的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3年,中国贸易总量超过了美国,跃居世界第一贸易大国。2017年在厦门召开的金砖国家领导人峰会则开启了金砖合作机制的新十年。金砖国家的经济体量虽与传统的经济强国有着不小的差距,但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统计,目前金砖国家的GDP综合已达到G7的48%。中国是金砖国家中经济实力最强的一员。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17年4月的数据,中国的GDP为11.2万亿美元,在金砖国家的GDP总量之中占了三分之二。随着人民币在2016年被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正式认定为国际储备货币,中国的经济地位有望在接下来的十年内得到进一步提升,在世界经济格局中占据更加重要的一席之地。
图1 金砖国家经济增长与世界经济增长的比照
2.当前世界经济格局的亮点。一是发达国家GDP增速回涨。从国别的角度,2017年日本和加拿大的经济增幅均超过1%,美国和德国的经济增长势头均表现向好。尤其是美国,其经济复苏的态势较为明显,世界银行和IMF均上调了美国的经济增长预期。二是据IMF估算,自2008年起,世界经济增长中过三成的贡献均来自于中国,近年来,中国经济的稳步发展对于全球范围内经济恢复和发展起到了强有力的稳定作用。
3.当前世界经济格局的新动向。近年来,逆全球化浪潮兴起。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以及英国脱欧这两个重要政治事件对于逆全球化潮流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逆全球化的出现,一方面是由于2008年经济危机以来,各国经济困顿,贸易保护主义再次抬头;另一方面是由当前不同经济体之间发展的不平衡所致。而逆全球化这一趋势必然会对全球经济复苏产生障碍。事实上,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重新认知到制造业崛起对一国竞争力的提升起到的重要作用和现实意义,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战略足以说明制造业回归的全球大趋势。
(二)世界经济格局变化的实质
所谓“世界经济格局”,实际上就是世界各国或国家集团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世界经济内在结构的外在表现,其核心内容是大国或国家集团的经济力量之间的对比关系和影响别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的力量配置情况。纵观世界经济格局的发展变化,不难发现,所谓“格局”的变化不过是全球各国“分配权力”的过程,其实质是国家竞争力的变化和较量。当前,各国在争夺“权力”与“话语权”的背后,依托的基础实际上都是各国的竞争实力。
1.国家竞争力及其内涵。国外对国家竞争力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而国内则始于20世纪90年代。对于国家竞争力的实质和内涵,各方的认知方向与维度均各不相同。竞争战略之父迈克尔·波特曾经指出:“国家竞争力的盛衰是个热门话题,但各家的说法之间却经常相互矛盾,更缺少放诸四海而皆准的理论。”[1]
国家竞争力的理论基础之一为国际贸易理论。早期学界认为国家竞争力是由资源禀赋优势、相对竞争优势等构成。国家竞争力的另一理论基础则为迈克尔·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波特主要从生产要素、市场需求、相关产业、企业战略与结构、政府政策、机会等六个方面来解释国家竞争的优势。在时代发展变化的背景下,国家竞争力的内涵与表现形式也在不断发展变化。例如在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前后,国家竞争力多表现为军事实力。而随着全球化的出现与发展,国与国之间的资源要素差异、科技文化实力的差异以及劳动生产力之间的差异也日益明显,各国均通过其自身的技术实力、经济实力以及创新实力进行着相互的竞争。[2]国家竞争力并不能完全等同于一国的综合国力,但综合国力的确是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基础。从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教育等多维度综合考量的综合国力的提升,对于国家竞争力的提升具有较大的推动作用。以经济学者的视角来看,国家竞争力体现为一国通过发展经济从而实现社会繁荣的能力。
2.国家竞争力的影响因素。自20世纪70年代起,世界上诸多研究者就致力于研究普遍适用的国家竞争力评价体系。目前对于国家竞争力的评判主要有两大较为权威的机构,分别是世界经济论坛(WEF)和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自2015年起,WEF就使用其发布的分属于十二个大类的114个指标对各国的国家竞争力进行评判。十二大类包括:制度、基础设施、宏观经济环境、健康以及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培训、商品市场效率、劳动力市场效率、金融市场发展、技术准备水平、市场规模、商业成熟度以及创新能力。IMD的评估体系与WEF的不同,主要基于经济学理论,应用统计指标和问卷调查的结果来多方面综合性地对世界上的主要经济体进行评估。目前IMD的评价体系由经济表现、政府效率、企业效率和基础设施四大要素组成。体系中包含了国际贸易、体制结构、管理实践、教育等许多方面的指标。[2]
哈佛大学的迈克尔·波特教授基于竞争优势(Competitive Advantage)理论和经济学理论提出了钻石模型,它包括四种本国的决定因素和两种外部力量。波特由国家竞争力的来源这个话题出发,分析了美国、日本、德国等十个国家上百种产业的历史后,提出一国或地区的竞争环境对一个产业的成功有着重大的影响之观点。波特认为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产业与支持性产业以及企业战略、结构和同业竞争四类因素是影响一国产业成功的关键因素,而政府和机会则在促进产业发展中起着辅助的作用。[1]64-`115
虽然上述评价理论及体系中没有统一的标准与体系,但仍可从中看出,各评价标准多与各国的经济水平、经济环境以及经济增长实力等要素相关。这表明,经济因素对于国家竞争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以钻石理论视角审视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
(一)经典理论和特色政策
1.钻石理论。钻石理论,又称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或菱形理论,由美国哈佛大学哈佛商学院著名的战略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提出,用于分析一个国家某种产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钻石理论着重讨论特定国家(地区)的产业(企业)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优势地位的各种条件,其中包括四个关键要素——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产业及支持性产业、企业战略,以及两个辅助要素——政府与机会。其中,政府这一要素的主要指标包括政府对产业的支持程度、政府考虑产业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外部政府对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政府要素与其他要素之间的关系既非正面,也非负面。通过政策选择,能够削弱或增强国家竞争优势。钻石理论揭示了政府与市场的互动作用,认为政府不是无关紧要,而是可以对钻石体系的四个主要要素发挥正面积极的影响。机会要素则指产业发展的机会,大多来自于产业的外部环境,有一定的不可预测性。机会对其它要素的发展造成影响。如出现引发机会产生的事件,将打破原有的市场竞争状态,使得钻石体系中各关键因素发生变化,从而为某些产业创造竞争优势。
2.新时代中国制造业发展战略。在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经济复苏且制造业回归之时,中国政府积极应对新形势,于2015年5月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这是中国实现“制造强国”的重要行动纲领。[3]“中国制造2025”战略承袭一直以来国家对制造业的重视,展示了中国对制造业发展、提高“中国制造”国际地位的态度和决心。“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发布后,国家相关部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指导意见和指南,旨在推进这一重要国家战略规划的实施。这些指导意见或指南与“中国制造2025”联合构成了新时代中国制造业发展的政策体系。[4]
(二)钻石理论中两种“角色”与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关联
1.“政府角色”的作用及“政府角色”的定位。在波特的钻石理论体系中,“政府角色”虽并非体系内的主要要素,但政府在产业的发展方面却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对于制造业,政府的作用不言而喻。一方面,需要政府充分放权,加大制造业的市场化进程,进一步促进制造业产业内部的升级;另一方面,在产业扶持和引导产业发展方面,需要政府继续加大对于制造业的投入。随着“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的提出,中国政府更加重视并大力支持制造业的发展。产业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尤其是制造产业需要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调整与规划,需要在保证原有市场份额的条件下对产业进行合理的升级,因此政府的规范监管与支持鼓励同等重要。政府应对制造业的各个产业链进行监管,并随时根据世界经济形势的新发展对原有的政策措施进行补充和调整,以保证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制造业的升级要求既往的政府职能有所转变,但政府职能的转变要基于准确定位政府功能,目标在于改变政府对经济的作用方式,恰当的政府角色定位有助于更好地发挥制造业行业主体的作用,政府和行业主体应在经济发展中各司其职、各尽所能。波特的理论虽然认为政府应强化其职能作用,但并不鼓励政府直接作用于某一特定行业,给予其直接的支持与投入,而是强调政府的首要任务在于尽力创造一个支撑生产效率提高的良好环境,以对钻石理论体系中的各要素产生积极影响,从而形成国家竞争优势的基础条件。一个国家之所以能够产生有竞争力的产业,其原因在于该国具有促进这一产业全面发展的环境和条件。钻石理论认为,政府本身并不直接作用于产业,不能帮助企业创造竞争优势,其作用目的在于为经济发展提供长久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认为,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而掌握先进科技和管理方式的人对生产力的发展起着核心作用,其中科技创新具有引领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功效。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而创新需要政府的引导和支持,历史上任何国家竞争力的提升,都需要“政府角色”引导下的产业创新能力的提升;“政府角色”对中国制造的创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制造2025”需要自主创新才可能实现。因此,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政府应重点建设创新制度,激发制造业的创新活力。
企业的产品技术创新依赖于良好的制度环境,这一制度环境不仅指企业内部的模式与管理,更包括政府在外部环境中的支持。政府应积极通过土地、资金、政策等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加快建设、完善各种制度体系,创造适合发展的营商环境,从而逐步增强中国制造企业在产品和技术方面的竞争力。政府在制度体系的建设上除了体现在优化制造业发展环境之外,还应体现在帮助制造业制定行业相关的规范制度。行业制度的主要目的在于保证制造业产出的品质。
产品质量对于以产品为核心的制造业无疑是安身立命之本。为行业制定相关的规范与制度有利于提高行业的竞争力、拓展国际市场。根据“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发展目标,政府应加强对产业内部的监管,通过制定相关规则倒逼产业升级,促使产业主体建立健全良好的质量管理体系。“中国制造2025”中指出,要加强制造业的标准制定,这也为政府提出了要求,政府应为产业制定符合实际需求的质量标准,培育具有国际权威的质量认证机构,加强对国家强制性标准实施的监督检查,同时采用适当的激励政策,鼓励产业严格把控并提升产出水平。
观察美国和日本产业转型升级的经验,可以发现这两个国家都强调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美国采取的服务方式创新的做法和日本对企业创新愿望的积极保护[5],表明政府的角色也应涵盖“服务者”、“倾听者”或是“守护者”,值得我国学习和探索。
2.“机会角色”的影响及“机会角色”的把握。政府相关政策的清晰化、经济发展的全球化、新兴技术的发展、消费者收入水平的提高和需求的结构变化都为制造业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会。尤其是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生活品质的要求也相应提高,对于优质产品的需求将进一步扩大,这为制造业的升级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市场。当前中国制造业在转型发展的过程中,迎来了经济全球化、全球制造业格局调整等重大机会。
当前,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中国如何抓住此契机完成国家竞争力的实质提升,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马克思指出,“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入到文明中来了,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可见,经济全球化源于资本的扩张,后来随着工业革命的爆发和推动,使经济全球化不断加速。
时至今日,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的程度愈发深广。如上所述,目前中国在世界经济舞台上占据了不容忽视的一席之地,为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得益于中国制造业产品以往奠定的基础,中国制造业目前具有受众广泛、消费者基础大、市场份额较大、使用范围广等优势。同时,经济全球化不仅为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也为其进一步的转型升级提供了经济和社会基础。为提高产业竞争力,降低其他国家制造业的发展对中国制造产业的影响,中国可借鉴国外制造业发展的先进经验,合理运用先进技术,采用最新的产业发展模式。政府在制造业发展过程中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积极提升产业的生产技术水平,完善加工生产设备,进行全方位的产业升级。
除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之外,新技术、新成果加速转化,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也为制造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会。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正在引发影响深远的产业变革,形成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各国都在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动三维打印、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取得新突破。[3]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迎来重大机遇。在新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中国制造业应以“中国制造2025”为依据,在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浪潮中,立足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实际需要,抓住发展的关键环节,在先进、高端制造等重点领域不断突破,利用先进的生产方式,进行技术改进和智能化、高端化生产设备改进。把握全球化为产业发展提供的机会,调整产业发展方向,提升产业发展质量。
“机会角色”作为影响产业发展的外部因素,如能把握住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机遇,顺势而为,则能帮助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实现效益的最大化。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中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国际产业分工格局正在重塑。中国制造业必须紧紧抓住这一重大历史机遇,把中国建设成为引领世界制造业发展的制造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制造业对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作用
只有制造业崛起才可以带领一个国家实现经济腾飞。虚拟经济和房地产经济都不能成为一个国家的经济支柱。制造业的实力体现了在特定的经济环境和政府决策的背景下,一国产业优于他国的提供某种产品的能力或潜在能力。这样的产业实力或产业优势实际体现为宏观的能力,在微观角度表现为企业的生产制造能力,而能够体现这种优势的一国国内的若干或一系列的企业集合,即表现为该国的制造业竞争力。国家的经济财富建立在多个产业的合力之上,而一国的竞争力同样也源于多个产业的竞争力的综合。制造业作为国家经济的基石、社会生产的细胞,是一国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当一国的制造业在国际上表现出较强的竞争力时,在经济角度而言,该国也同时具备了较强的国家竞争力的基础。由此,若干产业的竞争力构成一国的竞争力,国家竞争力位于最高层次,而主导产业——制造业的实力的提升,客观上能够增强国家竞争力。
如上所述,世界多个国家目前均将制造业的产业升级置于国家产业政策目标的首要位置。如已经成为制造业强国之一的德国,为保持自身的竞争优势而制定了“工业4.0”战略,以助力制造业、特别是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德国对于制造业的重视也使其在2008年的欧洲金融危机中受挫最轻。德国“工业4.0”计划的最终目标,是以制造业的智能化引领国民经济体系的智能化发展。[6]美国更是自2010年《制造业促进法》颁布实施以来不遗余力地从各个方面推动本国制造业的发展。德、美两国的制造业促进政策虽然不尽相同,但其发展先进产能、推动高端制造业发展的目标却是一致的,其目的归根结底在于保证其在全球产业格局、经济格局不断发展变化的背景之下,不断提升本国的竞争力。
总结其他国家的发展经验不难发现,对于中国经济而言,发展先进制造业不仅是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极其重要的环节,更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杠杆。掌握更多核心技术能力和拥有更强创新实力的制造业更能顺应全球市场的变化,也更能抵抗经济下滑时的制造业萎缩。这样的企业可使得国民经济需求方面降低对他国的依赖。此外,先进制造技术可以更大程度地降低生产成本,降低资源损耗,保护环境,更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当前中国制造业的优势与不足
相较于其他国家,中国人口基数大,拥有更大的人口红利,同时劳动力价格也相对较低。除此之外,凭借着地理面积和自然资源禀赋优势,中国的制造业易获得更多的资源投入,因此中国也获得了“世界工厂”这一称号。据工信部数据,自2010年起,中国制造业产出在世界总量中占比约十分之一,且相对规模在之后几年内持续增长。从1978年改革开放后崛起,经历近二十年的复苏期后,中国制造业逐步走向世界。21世纪初,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外资大量涌入,“Made in China”的产品也由于低成本优势而征服世界,驰名全球。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制造业已经在国内建立了雄厚的基础,在国际上也占有了一席之地。
中国制造业虽先天优势明显、体量较大,但近年来在国际市场上也屡遭挑战。首先,中国制造业虽出口量大,但出口产品中,依靠大量劳动与资源投入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所占份额较大,其中主要是纺织品、服装等,因此,中国虽为“制造业大国”,但并非“制造业强国”。其次,长期以来,中国制造产品价格低廉的优势主要以低廉的劳动力和能源价格为基础支撑,但目前这种基础支撑的优势正在发生变化,逐渐成为发展局限。近年来,中国劳动力工资不断上涨,“用工难、用工荒”等问题日益显现,这些都提高了制造业的用工成本。此外,当前国家对矿产等自然资源的开采、消耗以及对污染的治理要求愈加严格,使得企业在排污、治污等环境保护方面的成本不断上升。再次,与“中国制造”享誉世界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中国品牌”在国外市场的知名度却不高。整体来看,世界级的品牌数量较少。正如前文所述,其主要原因是中国出口的产品以劳动力密集型产品为主,产品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低,在全球价值链中位于中低端。相较于其他制造业强国而言,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历史较为短暂,因此缺乏国际知名的企业与品牌。最后,中国制造业企业所需的诸多关键核心技术需要从国外引进,生产设备以及生产产品所需的原材料、零部件等对进口的依赖也较大。这些导致中国的制造业极大地受制于掌握了核心技术的国外厂商,限制了自身的发展。
可见,比较优势使我们从一穷二白变成了“世界工厂”。不可否认,中国经济取得今天的伟大成就,“中国制造”功不可没。但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优势的逐渐丧失、人民币升值等不利因素的影响日益凸显,原有的制造业发展路径已不能满足国民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五、钻石理论视角下提升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路径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是中国提升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如何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转变,是中国社会各界不断探索、不懈努力的重要方向。
(一)政府角度
政府在致力于促进制造业发展和产业升级时,应注意合理制定产业政策,明确产业升级的终极目的。制造业的发展应以产业的良性升级为目标,最终实现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政府在其中应做到刺激产业升级、鼓励发展和创新,故应大力为制造业创造适宜的发展环境。根据制造业发展的总体规划,中国的制造业应脱离成本导向或投资导向等初级阶段,转向以智能制造为发展核心、以创新为发展驱动的新阶段。因此,政府应坚定地继续实施供给侧改革引领并提升需求质量,从而激励产业不断创新发展,向国际一流水准迈进。[7]同时,保持竞争力的可持续性也是“政府角色”需要发挥有效作用的重要着眼点,无论产业升级、产品提质,还是人才培养、技术创新,都需要具备可持续性,因此政策支持和引导的持续性也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二)机遇角度
机遇本身是一个变量,充满了不确定性,稍纵即逝。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站在国际竞争一线的往往是企业,而非国家。因此要实现制造业整体综合竞争力的提升,制造业相关企业应充分把握机遇,善于发现和应用新的科学技术、把握市场利率的调整、对市场进行充分细分、关注各消费群体的精准需求与特殊需要,提高自身的实力,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以创造和保持竞争优势为企业决策的中心。这些都是企业提升自身竞争优势的机会。同时,在全球科技发展浪潮中,中国制造业还应通过不断创新来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占领科技发展的制高点,以持续性的科技创新赢得竞争优势。此外,中国制造业还应充分依托国内资源优势,紧跟世界产业发展动向,把握全球产业变迁升级带来的机遇。若要突破当前经济发展的瓶颈,中国需要一次新的技术革命,需要寻求或建立新的产业发展模式,需要制造业高质量的发展。中国制造业不能仅仅着眼于国内的巨大市场,还应放眼于全球更广大的市场,在国际竞争中不断磨练和成长,从而不断提升中国的国家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