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让旅游提升品质旅游让文化传得更远
2020-08-26苏文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与旅游相生共兴,相辅相成。随着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旅游者正跨入深度旅游阶段,文化日益成为支配旅游活动的精神支柱和旅游经济的重要引领。
2019年的5月,安徽铜陵义安区西联镇犁桥村成了网红村,“中国·铜陵田原艺术季”在这里举行。这个没有名胜古迹,没有百年老屋,没有非遗传承的江南小村庄,在艺术季举办过程中,一跃成为世界的焦点,成为艺术改变乡村并实现文旅结合的样板,收获了几十万游客。无独有偶,芬兰首都赫尔辛基的颂歌中央图书馆位于首都地价最高的“钻石地段”,但这里又不像图书馆,孩子们可以打游戏,大人们可以做衣服、玩乐器,甚至还能做饭……这里被称为“书的天堂”,每天接待量超过一万人,可谓是赫尔辛基人的“大客厅”。
一、 公共文化服务本身就是旅游资源
在上海光大银行的贵宾区,世界顶级画家的油画挂在墙上,那不是印刷品,也不是赝品,而是画家的真迹,客户每天去那里办业务都会觉得是种享受,有的客户直接把喜欢的作品买下带回家。
可见,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艺术馆等应该是给市民或游客提供文化服务、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场所,应该是人们喜欢停留的地方。电影《博物馆奇妙夜》曾火爆一时。夜里,博物馆里的画像、器皿、木乃伊都活了……在英国,有这样一类博物馆,若有人喜欢某个画作,可以申请在画作的展室里住上一夜,这种方式吸引了大量游客。
位于北京市怀柔区的篱苑书屋,是通过文化创意和设计借助图书馆的观赏功能吸引游客的典型案例。篱苑书屋是著名设计师李晓东为当地建造的一个公益性文化空间。篱苑书屋设计独特,面积只有170平米,由4.5万根柴火棍搭建而成,与周围自然景观融为一体。每到节假日,参观游览篱苑书屋的游客络绎不绝,篱苑书屋于2015年入选美国网站Business Insider评选的“全球18座最美图书馆”。
拓宽公共文化服务的内涵和职能,进一步发挥公共文化服务在促进旅游业发展中的作用是新形势、新时代对我们的要求。很多情况下,满足公众基本文化需求与促进旅游业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例如,2002年西湖风景区在全国率先实行免费开放。尽管少了门票的收入,但西湖风景区总体收入不但没有减少,反较之前有所增加。据统计,只要每个游客在杭州多逗留24小时,杭州市的年旅游综合收入便会增加100亿元。可见,西湖风景区免收门票之举极具启发意义,让人们看到了公共文化在促进旅游业乃至经济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二、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打造独特旅游景点
以地方文化资源为依托,发挥特色博物馆等文化文物单位的作用,有利于促进当地旅游业发展。正如祁述裕在《文化为魂 旅游为体:促进文旅深度融合》中所言:“当今社会,博物馆、美术馆等文化文物单位已经成为一座城市的文化符号。发掘当地历史文化资源,建设特色博物馆,也成为吸引游客、促进当地旅游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河南安阳殷墟是中国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商代晚期都城遗址。2006年,河南安阳殷墟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安阳的中国文字博物馆作为中国第一个文字博物馆吸引了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有力地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也是一个成功案例。自宋代以后,南京的江南贡院就是南方地区规模庞大的科举考场。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作为中国第一座反映科举制度的专业性博物馆,展示了中国独特的科举文化,对游客极具吸引力,每天游人络绎不绝,有力地促进了南京旅游业的发展。
莱芜有着悠久的历史,矿冶文化源远流长,有3000多年冶炼史,历史上一直是全国重要的冶铁中心。冶铁文化贯穿莱芜的发展,境内采铁冶铸始于春秋,汉武帝时在嬴城设铁官,“嬴铁”著称于世。北宋置莱芜监,成为全国矿冶中心。从汉代到明清时期,莱芜冶铁业一直在全国占有重要位置,境内已发现采矿、冶铸遗址89处,泰山岱庙的宋代铁帑、蒙阴钟山寺的金代盘龙八卦太极钟,均为莱芜所铸。悠久的矿冶发展史积累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形成了莱芜独特的矿冶文化。如今,莱芜以此为根基发展成为以钢铁冶铸为支柱产业、以莱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为龙头企业的现代化钢铁冶炼工业城市,丰富了莱芜的矿冶文化。莱芜可以此为基础,开发工业遗址公园,打造工业文化旅游景点。
三、以影视产业为基础,制造体验式、互动式旅游景点
近年来,国内电影票房规模快速发展,从2012年的170.7亿元增长到2018年609.76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23.6%。中国电影产业在国民经济新的发展形势下实现了快速增长。以电影票房收入来看,我国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而随着电影市场的兴起,影视旅游业也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莱芜这几年注重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拍摄制作了几部影视剧,并结合拍摄场景的搭建,初步探索出文化和旅游融合的路径,以影视产业发展为载体,实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新突破。
首先,拍摄电视剧《孟姜女与范喜良》。“孟姜女传说”是莱芜市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民间有四大古代爱情故事传说,分别是“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孟姜女哭长城”,前三者均已有非常出色的电视剧代表作,而“孟姜女哭长城”还未被开发。电视剧《孟姜女与范喜良》就是依据“孟姜女哭长城”创作的。
其次,创作电影《我的老兵爷爷》。在莱芜战役胜利70周年时,为深刻缅怀革命先烈,弘扬莱芜战役精神,莱芜拍摄了这部以莱芜战役为故事背景的影片。剧情以真实的莱芜战役老兵故事为原型,讲述了一位耄耋老兵寻找昔日老战友的感人故事。影片入围第26届金鸡百花电影节新片展,并成功获得此届金鸡百花电影节国产电影新片奖。
2019年上映的莱芜梆子戏曲电影《沃土仁心》,也是根据山东时代楷模陈明利的事迹创作改编的。目前,正在筹备拍摄的莱芜题材的电影还有《齐鲁儿女》《长勺之战》《钢铁》等。可以说,影视作品为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傳播提供了最直达人心的载体形式,几部作品都以莱芜的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赋予了影视作品最深刻的精神内涵。
依托影片的拍摄,莱芜也建设了几个影视园区。一是电视剧《孟姜女与范喜良》拍摄基地。电视剧《孟姜女与范喜良》影视基地位于莱芜大崮山森林公园,拍摄基地主要包括长城、营寨、练兵场、匪寨等建筑。除用于电视剧《孟姜女与范喜良》拍摄外,后期影视基地将作为文化旅游景点和影视制作取景地等进一步开发利用。二是莱芜709文化产业园,是以原山东人民印刷厂(代号“709厂”)旧址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园区占地面积123亩,建筑面积43463平方米,是一个集红色教育、历史陈列品展览、影视拍摄、旅游度假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园区。
几个园区中,既有结合各区旅游发展定位着力打造的影视和文化旅游的景点型园区,也有以工业旧址为基础、着力保护修缮的工业主题特色园区,可以说是因地制宜,既服务于影视文化制作,又契合当地风土特色,是文化和旅游、文化和工业的巧妙融合,为后期深入推动文化和各产业融合发展搭建了平台。
目前,后电影市场的开发仍是新课题,但已经引起各方电影人的重视。电影拍摄和旅游景区建设结合得越来越紧密,陈凯歌《妖猫转》、冯小刚《芳华》、周星驰《美人鱼》的拍摄地也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游客。
影视基地的文旅项目应该作为影视基地的衍生品,通过影视的拍摄带来其他IP的转化和旅游的价值,这样的影视基地才有生命力。要把影视IP内容和实景娱乐进行双向赋能,进而打通整个内容产业链。而文化全产业链的打法,核心是打造长链IP,能够从IP创造,到内容、拍摄,再到后期文旅城的落地的全流程梳理。
四、文化赋能,提升旅游景区品质
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有利于旅游产业转型升级。越来越多的事例证明,单纯以观赏为主的旅游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人们更渴望体验式、互动式、参与式的游乐。正如朱虹《论发展江西文化旅游产业的战略思考》所言:“文化是旅游的基本内涵和核心价值。依托充满地域特色的历史文化资源,将文化内涵贯穿到旅游全过程,实现旅游形式和文化内容统一,用独特的文化品格和文化魅力诠释旅游,有利于凸显旅游产品特色,提升竞争力和吸引力,加快旅游业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巴黎、伦敦、北京、西安、杭州等中外许多城市关于旅游发展的成功经验表明,旅游与文化融合程度越高,旅游产品就越精粹,旅游吸引力就越强,旅游经济就越发达。因此,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从深度和广度上促进文化旅游相互融合,实现文化旅游业的良性互动、共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五、以旅游为载体,让文化传播得更远
文化不仅仅是娱乐,它更重要的功能是教化。正如潘铎印在《把质量作为文化和旅游发展的生命线》中所言:“旅游是文化实现教化功能与娱乐功能的重要载体,是发掘、弘扬、优化、保护和丰富文化的有效途径。”促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是世界旅游发展的大趋势,也是旅游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
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有利于文化产业加速繁荣。旅游作为当今世界最广泛、最大眾的交流方式,已经成为展示文化、传播文化、发展文化的重要载体。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可以创新文化形态,丰富文化内涵,加速文化繁荣。例如,深圳经过40年的建设和发展,通过锦绣中华、世界之窗等人文景观的建设,已经发展成为中国主题公园建设项目的领跑者。
文化不是锦上添花的点缀,而是教化的功用和文明的标志。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有利于弘扬优秀文化。有了旅游这个载体,对文化的抢救、传承和弘扬也有了依托,借助旅游,也能把我们优秀的文化传播得更广更远。西藏布达拉宫、云南丽江古城、江西景德镇古窑等大都在发展文化旅游的过程中得到修缮或保护,同时也让世界认识了中国优秀文化。
[责任编辑:林凡军] [作者简介]苏文,济南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