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数学变式教学
2020-08-26吴英
吴英
文章摘要:数学变式教学,能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寻找解类似问题的思维、方法,有效促进学生思维向多层次、多方向发散,为促进学生智力和能力的提高,获得高效课堂的教学效果做好铺垫。
关键词:变式教学 理论 运用
教学中我们常听到有老师报怨:讲过或练过多次的例题或习题,只是更改了问题的条件、背景、数量关系,学生又不知道如何做了!究其原因,我们不难发现一个共同点:老师在讲解例题时,只注重了向学生讲授解题的思路,就题论题,忽视了从不同角度、不同情形、不同背景的数学变式教学,启迪学生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寻找解类似问题的方法,有效促进学生思维向多层次、多方向发散的能力。
那么,如何通过数学变式教学解决上述报怨呢?下面,笔者结合对数学变式教学的认识和实践,谈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变式教学。
一、把握数学变式教学原则
从《认知心理学》我们知道:变式是指从不同角度和方面组织感性材料,使非本质要素变异,突出事物本质特征的方法,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准确掌握概念、性质、定理等。为此,数学中的变式,指的是在保持本质特征不变的情况下,明确确定解决数学问题的数学概念、性质、定理、公式,以及问题的条件、结论,适用范围,注意事项等事物本质特征,把握事物实质性联系,因此,数学变式教学,应遵循以下原则:
1.目的性原则:数学变式教学,是一种教学形式或是一种教学方法,对教学内容,如概念、公式、定理等核心知识是不变的,在变式教学过程中,只是通过变更非本质性要素,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和更深层次的理解教学内容, 培养提高思维能力。
2.系统性原则:当代认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奥苏泊尔认为:学生在学校里的学习,主要是通过语言形式理解知识的意义,接收系统的知识。为让学生接收系统知识,进行“有意义学习”,数学变式教学应具有系统性。
3.适量性原则:学习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如果变式过小,浅尝辄止,学生不能理解其内涵,不利于学生获得知识和吸收;变式过多,易让学生产生厌烦情绪,结果适得其反,不利于学生掌握教学核心。故合理适量非常重要。
4.“梯度”性原则:变式的内容与难度要注重训练的梯度性,具有科学的循序渐进的训练程序,才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合理选用数学变式运用
1.变式教学概念、定义, 培养学生深层次思维
数学概念、定义一般都比较抽象,对身心发展还未完全成熟的初中生来说,理解起来就显得有点困难。利用数学变式教学,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创造”概念、定义形成的过程,不仅能有效的解决这一难题,使学生渡过难关,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能力。
如 分式教学 例题(人教8下课本P9第8题): 什么条件下,下列分式有意义?
(1); (2).
点评:根据分式的定义,要使分母有意义的条件必须满足分母不等于0,否则分式无意义.对于分母中只含有一个字母的,结果是这个字母不等于某个数(如x≠0且x≠1);对于分母中含有多个字母的,结果是这些字母不能有某种关系如(x≠y);当分母的形式非常特殊的时候,如为x2+ 1,︱x︱+ 1,+ 1等或类似情况时,考虑x为任意实数或为非负数.当对x的限制条件不止一个时,要注意考虑所有情况.
结论:通过这样的变形教学,不仅可帮助学生对概念、定义的理解逐渐加深,而且对概念、定义中本质的东西有个非常清晰的认识。
- 變式教学定理公式,培养学生多向变通的思维能力
数学思维的发展,有赖于掌握、应用定理和公式去进行推理、论证和演算。而定理、公式等的实质,是人们对于概念之间存在的本质联系的概括。对于这种联系的任何形式的机械的理解,是缺乏多向变通思维能力的根源。所以利用变式教学,展现相关定理和公式之间的联系以及定理、公式成立依附的条件,有利于培养学生灵活变通的思维能力。
3.解题变式训练,培养学生联想、转化、推理、归纳、探索的思维能力
数学过程中,例题或习题教学是最常见,为此,教师在学生获得基本的解法后,为启迪学生思维,可改变题目的条件、探求题目的结论、改变情境等,对学生多种变式训练教学。
(1)一题多解,触类旁通,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2)一题多变,总结规律,培养学生思维的探索性和深刻性。
(3)一题多问,通过变式引申发展,扩充、发展原有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概括能力。
(4)多题一解,适当变式,培养学生求同存异的思维能力。
总之,数学变式教学,应遵循学生认知心理发展,把握变式教学四原则,根据学情需要,抓住问题的本质特征,恰当的变更问题情境或改变思维角度,引导学生从不同途径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掌握数学的思想和方法。
文献参考
[1]朱圣东.浅谈初中数学课堂变式教学的实践与策略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2(34):187.
[2]张伟品.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变式训练[J].学周刊,2016(01):51.
【3】《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解读》(2018修改版)人民教学出版社 201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