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同课异构”教学之感悟

2020-08-26潘远辉

教育周报·教育论坛 2020年31期
关键词:合理安排拖地异构

摘 要:同课异构是教师开展教研活动的一种方式,不同的教师根据相同的教学内容进行构建,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相互探讨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效率。本文以自己亲身经历的一堂课例谈谈体会。

关键词:同课异构  感悟

2019年10月,我们学校与南沙小学结队开展了数学学科“同课异构”校本教研活动。安排沙尾一小学潘远辉和南沙小学陈艳老师上两堂教研课。从接受任务开始,我就在思考,《小學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为此我们以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合理安排时间》作为“同课异构”内容。教研活动后,听课的老师给予这两课较好的评价。这对我来说也是一种挑战,让我感受到很多,现以我在《沏茶问题——合理安排时间》的教学进行反思。

一、把握利用素材的时机,是有效利用素材的前提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没有恰当地把握利用的时机,素材的利用非但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反而会阻碍学生的学习进程和热情。那么什么时候才是提供素材的时机呢?笔者认为在吸引学生兴趣时,在学生有困惑时,在学生的认识需要拓展时,趁机提供素材,引起学生思考,才能保证素材的有效利用。在此课堂设计中,教师只利用拖地、用洗衣机洗衣服、擦桌子三件简单的事,衬托了怎样做才能合理安排时间。当学生对这些素材能够合理安排时,教师通过不断变化素材相应的时间,促使学生抓住素材的变化思考,充分发挥了素材的引导作用。

二、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是有效利用素材的关键

儿童的认知结构类似于一个倒置圆锥体的螺旋图,它表明认知的螺旋是开放性的,其开口越来越大,意味着儿童的认知发展过程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认知建构过程。为此,我在教学设计中,通过素材的变化,让学生通过对比明白有些事情可以同时做,但有些事情必须先后做,在课堂上利用数学素材时,也遵循了学生的认知特点。

从以上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所有的教学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促使学生的思维步步上升。从A. 一件一件的完成:拖→洗→擦8+15+5=28分; B.同时做:洗、拖→擦15+5=20分  洗、拖、擦同时做15分,到为什么完成同样的三件事会有不同的结果?促使学生加深理解,体会优化的策略。设计(1)如果房子比较小,拖地的时间只要3分钟就完成了,完成这些工作至少需要几分钟?(2)如果房子比较大,拖地的时间需要15分钟才完成,那完成这些工作至少需要几分钟?把全班同学的素材都集中起来利用,无形中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比较、辨别等思想方法,充分体现了素材的价值、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

三、整合课堂生成的资源,是有效利用素材的完善

生成是师生的“即席创造”,是“无法预约的美丽”,它犹如天马行空,不期而至。利用素材时,存在着大量的生成信息,这就需要教师具有敏锐的鉴别能力。教师在设计时安排了这样的练习:(1)如果房子比较小,拖地的时间只要3分钟就完成了,完成这些工作至少需要几分钟?(2)如果房子比较大,拖地的时间需要15分钟才完成,那完成这些工作至少需要几分钟?

根据知识结构的需要进行分析综合,随时调整素材的利用方式与时机,让信息产生最大的效益。达到完善知识结构,提升教学质量的目标。

四、提供学生探索的时空,是有效利用素材的保证

周玉仁教授曾说过:“要为学生多创造一点思考的情境,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体会成功的愉快。”这些“多一点”告诫教师一定要为学生留足时间、空间,尽量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这样对“你给我多大空间,我就有多大发展”的孩子们来说,对素材的思考才会充分。有的教师为了一堂课准备了很多的素材,但每一种素材都是一用而过,学生成了拿学习素材的“操作工”。上述教学设计就存在没有任何的思维空间与时间,更不用说思维的深度了。

五、在课堂中利用素材要注意以下几点

1、 把握素材使用的放与收。

有些设计得很好的素材,学生在操作观察时,谈兴正浓,思维正逐渐打开,由于教师没有挖掘到或时间不足。既达不到使用素材的原本目的,又影响学生的积极性和思维发展。生活中也有这样的教学现象:例如教师教四年级上册《合理安排时间》第一课时烙饼问题,在教学烙饼这一环节,精心设计了很好的素材:每人3个一面红一面白的小圆片。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利用手中的小圆片探索烙3块饼最节省时间的方法。把脑中所想与动手操作结合起来,有效的锻炼了思维。

2.、素材的利用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

素材的具体利用要考虑学生的身心特点进行。如果思维含量明显偏低,又会降低学生探索的兴趣。教师应冷静地思考自己的设计,预设的难度要适中,使学生能够在探索中主动完成认知的建构。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能够通过学生对简单素材的合理安排,再丰富素材,不断变化素材,这样达到最终的巩固。

3. 利用素材时,正确对待先“慢”后“快”的现象。

慢,显性表现在学生探究过程充满艰辛,花费时间长;隐性表现在学生的“悟”不是一次性完成的,而有一个反复的过程渐入佳境。这堂课最终能够比较圆满地完成,是基于简单素材的合理的利用。因此,当教师改编素材时,学生能够抓住知识的本质(哪些事可以同时做,哪些事必须先后做)。

经过“同课异构”的探讨,这次比较顺利地完成了学校交给我的任务。让我体会到:“好的教学效果=好的教学素材+好的呈现方式+好的教学方法”。只要我们深入挖掘数学素材的本质,对素材进行有机的延伸和拓展,让素材为我所用,就能更好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猜你喜欢

合理安排拖地异构
离散异构线性多智能体系统的输出一致性
试论同课异构之“同”与“异”
大扫除
几何:凳子一摞摞
拖地
深度揭示小数本质的课堂教学——四位名师《小数的意义》同课异构的分析与启示
凝聚与铺张——孙绍振教授《以丑、呆为美》两岸同课异构教学观摩后记
自行车运动有氧与无氧训练探讨
合理安排时间
“合理安排时间—沏茶问题”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