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解题规范化的教学探究
2020-08-26张彩纲
张彩纲
摘 要:作为一名高中数学教师,我们会发现很多学生有以下问题。比如,(1)大概知道题意,却无从下笔;(2)还有就是知道题意,但在书写时会遗漏核心步骤,这样只会让批改的老师味同嚼蜡,不知道该怎么给分。长期以往必然会导致学生的推理思维能力下降,从而使得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变差,对于解题也只会是百害而无一利。
关键词:高中数学;解题规范;教学探究
作为一名高中数学教师我们不难发现在高中数学中,最能体现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方式,就是要看学生对数学题的理解,而这样的能力也只有在数学的证明题、判断题、化简题、计算题等问题上才能体现出来。不仅要做到答案正确,还要书写工整、有条理、逻辑性强。总的来说就是在答题时规范化,对每一种题型都要有对应的解题格式,不仅要做到表达清楚,还要做到层次分明、答案正确。而一个规范化的答题过程,就好像我们在写一篇好的作文一般,是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自我展现。换言之就是,规范化的答题能够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从而才能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也对培养学生数学答题能力有着非凡的意义。
一、老师在教学时要学会对学生提出要求
我在学校中进行了问卷调查,得出一些结论,值得我们教师注意的是造成学生答题格式不规范的原因是因为我们大部分教师的不重视。通过调查发现有很大一部分的学生表示不知道答题要有规范化的格式。我个人认为作为一名资深的数学教师不要太过于浮躁,我们不仅仅是要完成教学任务,还要关注学生的动态与反馈,不是通过讲解几道数学题,学生的成绩就会提高是不可能的。我们不应该过分关注学生的分数,而应该分析这分数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我想许多的一线教师以及教研员都明白,在数学试卷中非选择题的部分都是重在考察学生的综合知识能力,同时还要求学生懂得信息挖掘与整合。所以我在调查的时候发现一个現象,有不少成绩不错的学生再考完试卷后觉得试卷不难,给自己估的分数也不错,但往往现实就是这样的不美好,自己的真实成绩要低于自己的预估值。而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主要是考生的答题格式不规范,让阅卷老师看不懂,从而导致分数较低的现象。因此我们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更应该关注学生的反馈,正视学生存在的问题,明确自己的教学方法,同时设定自己的教学理念。
- 教师在教学时要重视数学语言教学
众所周知我们所学习的每一门学科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语言,单拿数学来说它就涉及有计算和测量。数学与语文不同,它不需要辞藻华丽与夸张渲染,但必须要实事求是。我相信很多人都知道,我们数学课本上的公式以及定理是多了一个字不能表达,少了一个字又表达不清,所以需要非常的精准、不容有错。这就要求我们数学老师要对数学的基本概念以及公式和定理都要熟烂于心不能有一丝马虎。对于重视数学语言的教学我有以下建议:第一,老师要起到带头作用,要言传身教。不用我说,只要数学老师能够规范化书写,那么他的学生答题格式也会比较的规范,简洁明了。因为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模仿老师答题的规范格式,所以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数学语言一定要准确,前后连通,对于一些不清不楚的词语更要字字珠玑。第二,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学会创造意境,在组织和构建数学语言时,要让学生能在课堂上说出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和算法,并要求写出整个解题过程。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同时还活跃了课堂气氛。还可以让学生与老师角色互换,以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让学生能够意识到自己的优缺点。这样做的意义在于减少学生在进行数学计算时能够跳出条理不清,不分主次的现象。
三、教学在教学时要注重板书教学
对于每一位学过数学的学生来说,数学例题有着规范的答题格式与思路。老师在黑板上板书时要做到有条理,步骤清楚,绘图正确,答案正确与完整,简洁明了。这样才能让学生模仿到正确的例题。对于教师而言好的板书是会向学生展示出教师的数学语言精华,也是给学生提供一个规范化的书写格式与方法。老师在书写课本上的例题时,除了板书之外还要利用别的辅助手段,例如:让学习较好的同学上台讲课与书写,然后要求学生共同点评与自己相比取长补短优化得与失;学生在课堂上做练习题时,同学之间可以互相讨论,也可以互相评改,并在其中归纳总结答题的技巧与思路,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对于每一次的考试试卷都要进行题型的归纳与整理;老师也可以帮助那些没有自制力的学生画出重点,对不规范的地方要督促他们进行修改,直到他们能书写规范为止。
结语
综上所述,其目的就在于探究怎样有效的结合新课程标准的同时能更好的帮助学生提高和掌握数学这门学科的规范化解题思路,从而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思含,刘必渝.关于高中数学解题反思的应用分析[J].科技风,2018(06):50.
[2]袁勇,刘光辉.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策略[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13(09):120.
[3]谭国华.高中数学解题课型及其教学设计[J].中学数学研究(华南师范大学版),2013(15):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