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古代教化思想对加强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启示作用

2020-08-26张明悦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8期
关键词:教化社会治理意识形态

张明悦

摘要:教化是以政治目标统摄和引领为目的的文化传播形式。中国古代教化思想和实践承载了强大的意识形态功能。它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理想,“融国家于社会人伦之中,纳政治于礼俗教化之中,” 它以文化的柔性和细致,触及灵魂的深度,空气一样的渗透力兼容性地建构了社会生活秩序和个体生命秩序,在阐释和维护社会经济基础、统治阶级需要,促进社会个人的道德养成和人格完善方面发挥了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将中国古代教化重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立场上进行创造性转换与发展,以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目标,以服务现实为旨归,以创造性继承发展为手段,推动从古代教化向现代教化的转变,才能实现其现代价值。

关键词:教化;意识形态;社会治理;人的发展

doi:10.16083/j.cnki.1671-1580.2020.08.034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20)08—0151—04

在社会文化价值观日益多元、多变和多样的新境况下,意识形态工作作为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其开展成效直接关系到能否更好地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能否得到大众的认同,继而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

意识形态概念最早由18世纪法国哲学家特拉西提出,但意识形态之实却伴随人类社会始终,加强意识形态工作,对于巩固社会的经济制度,推进人的社会化,增强社会的凝聚力,提高社会治理效能意义重大。通过意识形态卓有成效的工作以促进人类社会稳定运行和健康发展构成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追溯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以教化为内容和方式,隐性地承载意识形态功能,对维护中国社会的大一统及历史发展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是宝贵的优秀文化传统,值得继承和发扬。

一、中国古代教化思想的意识形态承载

教化是推进中国古代意识形态运行的主要方式之一,也是建构中华民族形成独特精神世界的重要精神生产方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

教化是指社会上层有目的有组织地进行的一种政治导向、价值引导的系统的化育活动,通过熏陶感化使百姓认同主流价值观,把统治阶级的意志社会化和大众化。中国古代传统教化的突出特征是其意识形态性。教化可以以道德的方式进行、可以以教育的方式进行,但不管何种形式,教化学说的核心内容是阐释和维护现有社会的经济基础、统治阶级需要的社会秩序,承载意识形态功能。中国古代教化的开展始终重视人的政治认同感和道德责任感培养,从而也使教化成为一种以政治目标统摄和引领为目的的文化传播形式。

教化历史作用的发挥,除了体现在国家治理层面,还体现在个体发展层面,它促进了社会个人的道德養成和人格完善。道德教化辅之以伦理论证,建立家国天下关系的内在勾连,从伦理亲情的角度,软化了意识形态政治诉求的刚性,教化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进入百姓的精神世界,成为一种终极性的精神支撑。教化本身重在对人形成价值观引导,直接表现为伦理关怀和道德同化,它的内容通常涵盖风俗习惯的传承、道德思想的启蒙、社会知识的传递等,其作用不仅有政治目的,也对个体的人格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从社会治理特点看,中国古代教化在维护社会统治秩序,凝聚人心方面,不靠强制和法律,而信奉靠道德、靠礼俗和靠自律等教化方式更为有效。通过教化实现治理,统治者对百姓“约之以理”“约之以严敬”。道德、礼俗和修养成为社会和个人之间联系的纽带和桥梁。教化理念与现实政治之间的高度契合性关系,使教化积极主动介入政治实践,把政治实施转化为教化的过程。所谓教化目的是通过教化世人达到天下政治秩序的稳定,使人们心甘情愿地服从现有政治秩序及其合理性。

中国古代教化思想深刻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在人的社会化中发挥的强大价值导向作用。教化在于为国民构建统一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无论是道家思想还是儒家思想,其教化思想的出发点都是如何有效地治理国家。从借鉴经验的意义上看,中国古代教化思想和实践的优势在于:主张依据人性开展道德教化,充满人文关怀,能够直抵人心;以“天道”提升教化的合理性,赋予教化一定的神圣性,从而进一步夯实教化的合法性依据,以使教化顺利推行、增强教化效果;在教化实践中强调“德教优于刑罚”,政治上层建筑与观念上层建筑是统治阶级治理国家必须掌控的“软”、“硬”两手,但就赢得人心的意义上,意识形态的作用更为有效,传统教化本身的任务是构建民众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内心认同感 ;强调“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追求,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教化主张相一致,以最终实现政治上的安邦治国。在实践方式上,重视以“礼乐教化”实现潜移默化的人格塑造,重视激发民众“内修自省”的主观能动性,通过“民俗教化”形成环境熏陶等理念和实践对我们当下的意识形态建设都极具启示性。

深入研究古代教化思想,提炼其精华和智慧,促进其向现代教化转变,形成现代教化逻辑,依此制定有效的实践策略,采取“以文化之”的有效举措,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掌握更多的群众,把这一要求落实落细落小,深入社会教育的“毛细血管”层面更加聚焦地解决问题,推进和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实效性,既是个重大的理论问题,也是一项迫切的实践问题。

二、中国古代教化思想的意义和价值

中国古代社会统治阶级的治国理政经验说明,以教化实现主流意识形态统一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必要手段。历史上任何社会形态的更替以及社会形态的稳定发展都一再证明,国家政权的取得可以靠暴力,但稳固政权、实现国家政治治理与社会治理都需要民心所向,这就需要强化意识形态功能。中国古代教化思想和实践本质上都具有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目的,其教化效果隐性柔化且富有成效。

中国古代教化思想的意义和价值在于,中国古代教化思想的政治致思,注重建立教化理念与现实政治之间的高度契合性关系,使教化积极主动介入政治实践,把政治实施转化为教化的过程。它不只承担了意识形态的职能,也不只促进了人们熟知的人伦德性建构,而是它以文化的柔性和细致,触及灵魂的深度,空气一样的渗透力兼容性地建构了社会生活秩序、个体的生命秩序,建构了个体与民族的精神家园,具有历久弥新的文明价值。因此,研究古代教化如何转换为现代教化,使教化发挥现代价值不仅具有意识形态建设的工具价值,也具有促进人的发展的目的性价值。

从大历史观视角看,中国古代教化思想在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通过继承和创新形成为社会意识形态教化的文化传统,对维护社会稳定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社会稳定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条件,这对于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历史起到了精神延续的作用。特别值得当下借鉴和学习之处在于,它通过教化实践的开展,一方面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以伦理亲缘關系为纽带建立家国关系,为主流意识形态的生成、传播、发挥现实影响力提供了思想滋养和动力源泉,做到了“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满足了统治者实现阶级统治、维持社会稳定的现实需要,使国家与社会得以有效治理。另一方面,教化实践因把文化置于较高地位而使古代社会形成了重视文化教育和个人文化修养的文化风气和文化传统,以文化的力量和文化的方式极大地促进了传统社会条件下人的发展和理想人格的形成完善。上至王侯将相、下至黎民百姓,都在教化和文化风气的影响下不同程度地追求个体文化生命的丰富和文化人格的完善,使自身成为社会伦理道德规范和传统价值观所要求的人,教化有力推动了人的社会化,使人成为“社会人”。同时,中国古代教化思想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为社会提供了丰富的文化思想和文化资源,不仅推动了当时社会的文化繁荣兴盛,而且为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形成贡献了独特的价值元素和精神根基,深刻地影响了中华文脉的绵延和中华文明的前进。

纵观中外历史,国家意识形态建设方式和途径大体有宣传、教育、教化、疏导和管制等多种方式,虽然多种方式目标一致,但各自的侧重点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不同,哪种方式更有效也是变动不居的。但比较而言,在现代社会文化世俗化的情境下,教化的方式和手段更具有综合性和潜移默化的特点,更能抵达人心,在主流意识形态落实落细落小上更具有优势,而教化恰恰是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深入系统地研究中国古代教化思想正是为了尽可能地为新时代意识形态有效性提供历史借鉴和思想资源。

中国古代教化承载了当时中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和人的培养的职责,且由于内容和方式的恰当性,使意识形态传播深入人心,使意识形态的功能得到了最大发挥,使社会需要的人才得到了有效培养。这为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借鉴,为新时代文化自信的实现提供了价值支撑,有利于国民素养的提升。

在当下,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都是国家发展中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尤其是经济全球化与世界多极化的世界历史趋势下,西方意识形态对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挑战和侵袭,使国际意识形态环境变得更为复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民族复兴路上面临的外部风险和挑战也日益增多,尤其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资本逻辑与霸权逻辑的双重驱使下不断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采取各种经济的、文化的手段企图遏制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加之开放环境下多元社会思潮伴生的“多”和“乱”的文化氛围,客观造成了对民众价值判断产生的干扰和影响,造成人民群众的思想困惑和价值迷雾,这些都成为中国意识形态建设和维护意识形态一元主导地位的外部和内部风险。如何使主流意识形态“下沉”于人民日常生活,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只有政治宣传是不够的,古代教化的理念和方法值得借鉴。

三、传统教化向现代教化的跃迁及其作用发挥

意识形态建设是文明社会以来社会治理的普遍性问题,不同社会形态、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意识形态建设的任务和命题方式都是不同的。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关键是如何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其中,一个重要任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化问题。以教化为手段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就是推动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

从国际范围看,现代意识形态的展开更多是以文化的方式进行,文化软实力越来越成为国家间竞争的重要力量,而意识形态是一个国家文化的标志,规定着一个国家文化的性质和方向。意识形态是文化的灵魂和最重要内容,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约瑟夫·奈曾经指出:“我认为中国强调软实力的发展是很明智的战略。当一个国家处于快速上升阶段时,往往会引起邻国的恐慌,并可能导致其他国家联合起来扼制其发展。如果一个国家硬实力增长过快,邻国可能就有危机感,并借此制造争端来强调自己的独立。如果中国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提升软实力,增强自己的吸引力,邻国的危机感就会降低,国与国之间的争端也会减少。”约瑟夫·奈的观点在一定意义上为我们提出了以文化教化推进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性。

加强新时代的意识形态工作,一个重要的工作是,应秉持“扬弃”的态度继承古代教化思想,将其重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立场上进行转换与发展,以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目标,以服务现实为旨归,以创造性继承发展为手段,推动从古代教化向现代教化的转变,使其发挥现代价值。

现代教化思想和实践是针对当前中国社会思想精神领域的多元化、多样化和多变性的境遇,通过较为柔性的教化思想和实践,广泛地渗透于各个层次的人群,立体化地影响各类人群生活的多个层面,扩大意识形态生存的空间,从而以新的方式解决目前意识形态建设中面临的空间萎缩,这成为教化理论创新的着力点,能够不断打开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创新的新视野。为此,要着力解决从古代教化向现代教化创造性转换的古今贯通问题,继承创新是基本途径。建构现代教化思想框架,以此为古代教化思想价值延伸提供必要条件。古代教化思想发挥现代价值要实现内容、对象、方法和目标的整体转换。

现代教化与古代教化本质不同:现代教化的背景条件是以中华民族复兴为需求和标准推进发展,注重培育国民的家国情怀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认同,将人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统一于民族复兴的价值目标当中。以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为旨归,通过现代教化使人完成社会角色扮演、融入社会生活过程,进而满足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以创造性为支撑实现发展,使古代教化思想资源与新时代社会条件相结合,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表达形式。从目标上看,现代教化的目标应转向维护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安全,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需要的“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从对象上看,现代教化应转向“现实的个人”,以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价值旨归,始终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内在推动力。从内容转换上看,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教化的主要内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教化的主要内容,就是通过教化的方式将其所传达的核心价值观念在人们的精神世界中实现内化,提升个人的思想境界和道德素质,全面培育国民的精神品格。最后是方法转换,无论是民俗教化、榜样教化,还是激发个人的内修自省,都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引领,都要辩证地、历史地转化为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符合现代人的人性特点、彰显现代人的审美品位的现代教化方法。

“文以载道,文以化人”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教化传统的创新发展,蕴含了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要借助文化教化推动的深刻思想。深入研究古代教化思想,提炼其精华和智慧,促进其向现代教化转变,形成现代教化邏辑,依此制定有效的实践策略,以推进和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实效性 。

总之,创新当代教化的理论和实践机制,可以形成主流文化价值观念“掌握群众”的有效途径。现代社会发展中,文化软实力越来越成为国家之间竞争的重要力量,而意识形态是一个国家文化的标志,规定着一个国家文化的性质和方向。在现实层面,要使现代教化思想能够发挥效能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实践策略,理论向实践的转化尤为重要。应当因势而动,借助现代教化思想拓展意识形态空间。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影响力和持久力本质是意识形态占有时空大小的问题。现代教化的价值和意义在于它应当能够超越单纯宣传式意识形态传播而更具有覆盖力和深入人心之能量。即运用现代教化方式更有利于使主导意识形态社会化和大众化,掌握大众,意识形态生存空间才能够得到再生产和扩展化。应制定“以文化之”实践方略以建构全球化态势下中国意识形态生存的新形式。现代教化以整合当代社会文化矛盾为使命和实践针对性,顺势而为,并通过人格塑造、自我教化和环境营造等途径提高现代教化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张梅,约瑟夫·奈.中国软实力的现状、发展与新时期的中美关系——访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约瑟夫·奈教授[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6(05).

[2]张铭凯,靳玉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联逻辑[J].中国教育科学(中英文),2020(02).

[3]斯维.论公共文化视域下的优秀传统文化发展[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2).

[4]王伟,汪荣有.传统节日文化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J].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2019(05).

[5]尹绍菊.社会治理视域中的地母文化价值研究[J].文山学院学报,2020(01).

Abstract:Enlightenment is a form of cultural communication whose purpose is to control and lead political goals. Ancient Chinese ideology and practice carried a powerful ideological function. It is ideal for "cultivating oneself, regulating families properly, governing the country, and bringing peace to the world", "integrating the country into the social ethics, and accepting politics in the culture of etiquette and customs". It touches the depth of the soul with the cultural flexibility and meticulousness. Its penetrating power constructs the social life and individual life order in a compatible manner. It plays a moistening silent role in explaining and maintaining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foundation, the needs of the ruling class, and promoting the moral development and personality improvement of individuals in society. Resetting ancient Chinese enlightenment on the standpoint of socialist cultur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order to achieve creative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with the goal of serving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with the purpose of serving reality, and with creative inheritance as a means to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ancient enlightenment to modernization. Only by this means, can the enlightenment function of ancient Chinese education thought realize its modern value.

Key words:enlightenment; ideology; social governance; human development

[责任编辑:王    辰]

猜你喜欢

教化社会治理意识形态
乘教化之风,行自主之路
秋夜
意识形态、文艺、宣传与百姓生活
文化软实力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二胎题材电视剧的多维解读
社会转型期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实践和经验研究
社会治理面临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
政府主导型社会治理模式下社会组织发展理路
西方涉华纪录片意识形态的建构与展现
不走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