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2020-08-26李荣宾
李荣宾
【摘 要】本文阐述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四个方面,提出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引导学生合理筛选、判断和评价信息,培育学生的信息意识;结合数学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构建数字化环境体验模式,培养学生的数字化学習与创新能力;以换位思考的方式,培养学生的信息社会责任。
【关键词】高中 信息技术课程 核心素养 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04B-0043-02
根据教育部颁布的 2017 年版新课程标准,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科核心素养由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等组成。信息技术是现代社会人才都必须具有的一项知识技能与能力,因此,信息技术学科教师要通过教学实践与归纳,引导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知识过程中培养核心素养。本文探讨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实践中培养核心素养的策略。
一、引导学生作出正确判断,培育学生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是学生对于所获取信息的敏感度和判断能力。具有信息意识的学生,可以依照解决问题的需求,积极主动寻求科学渠道整合与利用信息;能够敏锐地觉察到信息的趋向,提炼数据中所蕴含的有效信息,科学把握信息内容的准确性、来源的可靠性、指向的目的性,分析预判信息可能带来的影响,进而更好地解决问题;在合作处理问题的实践中,喜欢与其他成员共享信息,实现信息价值的最大化。从这个意义上看,教师在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实践中,应该把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放在首位。
互联网时代,网络上的信息纷繁复杂,怎样从海量的信息中提取出有价值的信息,成了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在教学“获取信息的过程与方法”这节课时,教师可以通过书本知识教授学生掌握信息来源的大致分类,引导学生依照问题锁定需求信息、寻求信息渠道,从而掌握获取信息的方法和途径。在实践中,教师还可以应用互联网资源提升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并引导学生分析信息来源多样性的原因,从而帮助学生依据实际信息的时效、数量、形式以及质量等指标整合筛选信息。
在获取信息后,尤其要注意信息评价这个环节。很多老师在讲授这节课时往往忽略对所获得信息的评价。信息评价实则就是对信息进行辩证分析、去伪存真、弃其糟粕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也是对学生思辨能力的一种提升。在衡量信息价值的标准上,可以从信息的真实性、来源是否权威、是否对己有用、是否有时效性等多个方面进行评价。教师可以根据这些标准构造一个评价表,让小组内的学生进行充分讨论后再填入其中,然后小组之间互评。因为评价结果将会当众公开,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言行负责,所以评价的结果更趋于真实有效。通过评价信息,学生可以树立正确的信息价值观念,对纷繁复杂的信息有正确的认知,能够在现实生活中明是非、知对错。
上述方式,学生不仅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了解了信息来源的多样性和意义作用,而且能在查找和整合信息的过程中提高综合素养。
二、结合数学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
计算思维是“个体运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思维方法,在形成问题解决方案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思维活动”。具有计算思维的学生,在信息实践活动中能够恰当地运用计算思维界定问题、合理组织数据、建立结构模型;通过分析、判断与整合多方信息资源,利用科学的方法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由此可见,计算思维就是依托计算机信息技术来辅助处理人脑无法快速解决和处理的数据,从而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有效获取数据,建立和完善数据模型。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提升学生计算思维不是一蹴而就的,只有经过教师的辅导、学生的努力,在长期坚持不懈的学习中才能得到更快的进步。信息技术计算思维的辅导,可以采用课上集中学习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集中学习应该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分阶段教学:第一阶段注重信息计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学习,打好基础关;第二阶段集中解决信息技术中常用算法的设计,培养学生计算思维基本思想;第三阶段是强化训练阶段,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各个阶段相辅相成,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集中解决学生普遍存在的有代表性的问题,个体差异各个击破,努力提高教学效果与效率。
例如,在教学“算法的程序实现”这一内容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书本知识的详细解读加深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的把握和认知。在讲解“运用解析法、穷举法、递归法解决问题”时,教师可以结合数学思维方法,引导学生详细解析信息技术的运算规律,构建出相应的数学模型,从而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计算思维。在教学“查找数据、数据整理”时,教师则可以与学生探究信息技术当中蕴含的运算方法,使学生更清晰明了地树立信息技术计算思维,建立科学的思维方法,提升信息技术核心素养。
三、构建数字化环境体验模式,培养学生的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
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对学生而言是要通过评估并选用日常的数字化工具与资源,在有效地管控学习资源与过程的基础上,创新性地解决问题,进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创新创作作品的能力。在高中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体系中,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是其中最为关键的一种素养,是信息技术学科立德树人价值观念最为集中的体现。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要由学生运用信息化的技术手段来分析与评估信息与知识,从中选择最恰当的数字化信息资源与工具开展信息的处理,并应用信息技术工具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同时,高中教师要在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逐渐培养学生的学习数字化意识,帮助学生有效利用数字化信息技术工具来处理和解决问题。
例如,在教学“网络数据库的信息检索”这一知识时,以往传统课堂教学是简单展示一些专业数据库网站如法律法规的中国普法网、在线图书馆的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等资源,再让学生自行登录体验。笔者改变教学思路,构建了 google earth 的虚拟地球软件环境,并通过相关的搜索主题去让学生探究,如设定“观察北极近 50 年来的冰雪消融变化情况”主题,让学生在 google earth 上通过历史图像的方式观察北极的冰雪消融情况。学生看到对比影像后感到震惊,笔者再引导他们去思考并讨论是什么因素造成这种状况,让学生归纳总结造成环境变化的人为因素,从而激发学生关爱自然并保护环境的意愿,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树立环保意识。
四、以换位思考的方式,培养学生的信息社会责任
信息社会责任是指在信息社会中个体在品行修养、道德规范和行为自律等方面应负担起的责任。当学生通过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知识与能力后,教师就需要引导学生逐步提升信息社会责任意识,树立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念。
例如,在教学“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这一知识点时,笔者做了一个尝试,先简要学习信息获取的各个环节的要素,然后设定一个主题“×××国事访问综述”。要求学生分小组合作,根据讨论定出要访问的具体国家,再根据提供的“国事访问综述表”中的内容到网络上去搜索相关的信息,课后再由各小組组织讨论将找到的信息整合、提炼到综述表中。在下一节课时,各小组分别到讲台上进行综述,具体说明访问的国家、时间、要签署的外交协定、要注意的礼仪细节等相关信息。在综述过程中,教师也穿插一些提问,如“你选择访问这个国家的理由”“你拟定这个外交人员的安排的考虑是什么”等,观察他们获取信息的具体情况,并让学生对信息获取来源进行一一对应。通过这个特定活动的设定,学生亲身体验国事安排的流程,能够换位思考外交部工作人员细致周到的安排,感受到对外交工作考虑问题的全面性,同时也树立起关心国事、为国分忧的责任心。
又如,在教学“信息交流”这节课时,搭建一个网络聊天的平台,设定一个讨论的话题,让师生在聊天室里进行非实名制、无限制的发言。不难发现,在学生交流过程中,由于有些学生价值观不够完善,或者是出于恶作剧的心理,容易在聊天中出现一些不文明的言论。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换位思考,指定学生以教师的角色来点评,在面对网络上的不文明行为时我们应该做些什么?那么学生饰演的“教师”可以针对网络上不文明的言语及现象进行说明,并将其违反的法律法规以及道德规范,请班级中的学生进行思考与讨论,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得出对事件的看法。通过这样的角色互换,学生对网络道德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表示应做到自觉抵制不良信息,自觉遵守道德与法律的规范与要求,在维护好自身合法权益的同时,不侵害他人的合法权益。从这个意义上看,学生通过知识学习一方面学到了信息技术知识,另一方面也逐步提高了信息社会责任意识。
总之,在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逐步构建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体系,在知识学习与应用的过程中完善其信息技术的核心素养,促使学生在建立信息意识、形成计算思维、培养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和提高信息社会责任四个维度实现全面的发展,从而改变信息技术课程“重技能操作、轻素质培养”的现状,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徐福荫.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与实践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5(12).
[2]李 锋,赵 健.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修订:理念与内容[J].中国电化教育,2016(12).
[3]奚胜菁.浅谈核心素养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实施[J].速读(下旬),2018(5).
(责编 李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