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凉山上的航天足迹
2020-08-26武铠
武铠
布拖,是一个地处四川大凉山深处的偏远山区县。在中国航天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航天建设”),很多人承担布拖县安全住房建设任务之前,从未听说过这个地方。
从2018年秋天到2020年夏天,航天建设团队来到四川省凉山州布拖县,通过艰苦不懈的努力,在当地的高原坝子、高山之上、峡谷深处的173个村寨小组,为当地8200多户贫困群众,建设了美丽坚固、宽敞明亮的新居。
布拖县的脱贫攻坚任务有多重?多难?有人开玩笑地说:“全国脱贫看四川,四川脱贫看凉山,凉山脱贫看布拖。”凉山彝族自治州政府网站上是这样表述的:“凉山是全国典型的区域性整体深度贫困样本,截至2019年底,尚有300个村未退出贫困村,17.8万人未脱贫,7个县未摘帽。”在7个县之中,布拖县的贫困村占70多个,贫困率为26.4%,高于省州平均水平,是名副其实的脱贫攻坚决战之地。
住房,布拖脱贫的“头号工程”
“第一次来布拖走进老乡家,我真的无法想像,人和牛羊住在同一屋檐下是怎样的生活。每次想到他们的土房,我都感慨,我会尽我所能,让他们住上好房子。”朱应鹏是航天建设所属中航天公司布拖安全住房项目经理,他的话能够代表多数同事的感慨。
安居,是脱贫的基础。虽然,目前布拖在住房、道路、电力、饮水、通讯等方面都在努力冲刺,但易地扶贫搬迁还是脱贫攻坚的“头号工程”。
在九都乡觉莫村二组,走进村民莫色么吃作(人名)的房子,房子是用土坯、木头、茅草建成,屋内一片漆黑且四处漏风,火塘的柴禾熏得屋子黑黢黢,木棍、木板、塑料布搭成“床铺”,牛、羊、鸡与人“共享”一间屋子,牛粪的味道充斥着整个房间。
但在旁边,她家的新居已经建好,上下两层带院子的小楼,蓝瓦白墙,不仅有客厅、卧室、厨房、卫生间,还有储藏室等放置工具的地方。不久,她家将搬入新居。
居住条件的改善是生活安全、健康、文明、幸福的标志。正像1956年凉山民主改革后从奴隶社会一步跨入社会主义社会,今年之后,像莫色么吃作一样的彝族贫困群众,生活将发生巨大变化。
倾注心血攻坚克难
“我们西安都是平原,对于这样在高山零零散散建房子,之前根本想象不到。”航天建设所属陕西航建布拖安全住房项目经理王晨这样对记者说。虽然听说了布拖的艰苦,但是来到这里,才对当地的贫困程度、思想观念障碍和建设工程基础条件的匮乏有了更为直接和深刻的认识。
2018年9月,航天建设所属中航天公司、陕西航建公司分别中标2018 年布拖安全住房项目的不同标段。当来到布拖后,建设人才真正认识到这个项目的不一般。
地方政府对于选择建设地点给予了充分支持,但是173个地点分布在10多个乡镇,有的仅有几户人,有的远在云雾缭绕的3000米山顶,有的单程近10小时,有的当时根本不通公路,一些点位只能靠建设人员去做工作。
自古以来,彝族有居住高山的习惯,有的老人一户两户住在山巅,一生都很少下山,对于搬迁新居抵触情绪很强。于是,建设人员请来翻译、当地学者,在村干部帮助下登门做工作。
在项目部人员的手机上看到,从县城前往地洛乡、浪珠乡的导航路线,一些路段连续急弯近百个,远远超过著名的贵州“72道拐”,其中相当一部分是沙石路。朱应鹏说,建材从山外运来,大车从外地到安置点最少20个小时,到地洛乡单程30个小时,大货车不通行,就改为小货车,再向里走就要借助骡马驮,辅以人工小推车倒运,最难的地方只能肩挑手扛。他们的团队进场后,第一件事就是拓宽了30公里的沙洛乡道路。
建筑材料是更令人焦急的事。布拖县没有水泥厂,凉山州各县都在大规模搞建设,州内的钢筋、沙石、水泥各种材料普遍短缺,为了保障工期,朱应鹏、王晨等人跑遍了凉山州,最远到省内成都等地甚至云南购买建材。
虽然地处南方,但高原上的布拖是个实实在在的缺水县。县城尚且时时停水,高山上的安置点更是缺乏施工用水和生活用水。为此,航天建设者翻山越岭在悬崖峭壁上铺设引水管线,将水引入蓄水池备用。有的蓄水池引来牛羊饮水,但没办法还要同时作为做饭用水。据不完全统计,各个施工点修建蓄水池80多个,购置租赁水车10多台,团队铺设的引水管道就达50多公里,相当于从北京西部的门头沟铺到东部的通州。
“您觉得这个项目最难的时候是什么时候?”朱应鹏说:“从开始到现在,一直都难;而且从材料到人工,各方面都要操心。”他脱口而出的回答,有些冷幽默,也很实在。
“我1998年入职,到现在22年。布拖项目算是工作以来接手最大的政治工程,倾注心血最多,也是应该的。”中航天公司承担布拖项目的总承包部负责人冯冬燕这样说。
精准扶贫重任在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打好脱贫攻坚战,成败在于精准。要扎实做好产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就业扶贫、危房改造、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生态扶贫等精准扶贫重点工作。
在中央企业对口帮扶之外,四川布拖项目是中国航天科工参与程度最深、影响最为巨大的一项脱贫攻坚任务。时任航天科工黨组书记、董事长高红卫,党组副书记、总经理刘石泉多次对该项目作出重要批示。时任党组副书记徐强更是前往成都会见四川省领导,对项目予以协调,并前往布拖以慰问导弹型号试验队的规格慰问航天建设者。
在布拖,徐强语重心长地嘱托:“在地方看来,我们是中央企业。央企承担着经济责任,更承担着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希望大家重视安全质量,与政府开展好合作,让彝族老乡住上满意的房子。大家辛苦了!”
在航天建设,成立了以党委书记、董事长高峰为组长,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李治国为副组长的项目专项督导小组,督导协调进度、质量、安全工作,每日了解进展,每月两次现场检查。2020年3月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高峰驱车28小时赶到四川,协调并督导项目推进。
在航天建设,加强内部联动,本部急事急办理顺业务流程,两家航建为项目开启绿色通道,优先办理合同评审、资金拨付、验收申报等相关工作。
脱贫攻坚工程是政治任務,航天建设党委让参与其中的党员干部在实践中锤炼党性。项目成立了党员突击队,对在布拖现场表现突出的员工战场提拔、推荐入党、表彰嘉奖,同时大力宣传报道一线员工事迹,营造了以奋斗者为本的积极氛围。
中航天公司总承包部党支部在特木里镇大型集中安置点现场设置了党员服务站,很多人说,这间八九平米的小屋就像一面镜子,墙上的党徽和现场照片,背后是彝族群众的幸福,是我们航天人的奋斗,这里映照出了高原上闪耀着的初心和使命。
付出成长收获
在布拖的几天,与大家的交谈中,随时都能听到某个同事遇到难题想方设法克服的故事,也听说很多人长年驻扎错过了家庭的重要时刻。在了解到单位给予了他们各种关爱和慰问后,还是想把他们的故事讲述出来。
黄小文,36岁,入职4年,2月份写下战书要求来布拖。当书记听说他妻子临近预产期,执意将他换下来。
“我家里安排好了,我可以的。医院已经定下来,工会宋姐还给我爱人孕期指导,特别细心!”经过他再三坚持,黄小文加入了布拖团队。
到布拖现场,走遍34栋楼,黄小文第一晚就骨头酸痛无法入睡。但第二天又带着记录本和问题清单,准时到岗。
那天,孩子出生了,妻子发来视频,刚从工地回来的他默默流下眼泪,抱着手机久久不愿放下。
公司领导班子决定派专人跟家属对接,解决实际困难:“一定要让黄小文在布拖没有后顾之忧!”
忧!”
“等家里的崽长大,我一定跟他讲讲布拖的经历。”黄小文操着江西口音说道。
王晨早在2018年9月就带着青年突击队,从西安来到布拖。修建住房的同时,山区一遇大雨,塌方泥石流频发,抢修道路已是他们的工作常态。从山区到坝子,从办公室到施工现场,在忙碌的同时,他这个项目经理考虑周全,还一直把民工的事放在心上,督促施工队伍做好工资发放。
5月底,正是验收的关键阶段,他作为项目经理走不开。王晨家里很多事情,两个孩子,老大骨折了,这几天手术,老丈人也刚刚做完手术。王晨说:“领导对我们来布拖的人员都挺关心的,我忙完这一阵会回去看孩子的。”
郑杨友是中航天公司布拖项目生产经理,90后、新晋奶爸、小个子、干事麻利是他的标签。此前干质检员的他来到布拖接受挑战,将114栋楼管理得井井有条。刚来时,他一座山又一座山地选址直到半夜,之后的每天找村书记沟通协调,现在的加工、加料、停电、市政、安全,郑杨友挺感谢领导这样“逼”他。
尽管家也在四川,但两年来他就回去过两次。“等布拖的大工程完了一定要回去多陪陪儿子,真的想他了。”
记忆真情希望
2020年4月底,有一张图片在航天建设人的朋友圈流传——贫瘠的大山中,一座简陋得不能再简陋的施工板房矗立在山坡,板房顶上一排红色大字“浪珠国际大酒店”,仔细一看,这字是PS上的,作者是陕西航建安全总监周期。
那时,浪珠乡作为最偏远的点位全力冲刺,周期就拿起行李跟青年突击队一起战斗,度过最关键的20多天。在“浪珠国际大酒店”,没水没电没信号是常事,但是一旦有信号,周期会把他拍到的当地孩子照片发给同事。
见到周期时,看到一张他拍的浪珠小学吃午饭的场景,没有房间,孩子们都蹲在操场上吃午饭。他认真地说:“他们选择不了自己的出身,希望能通过努力改变命运。我争取给他们盖个像样的食堂。”
而在九都乡负责建设住房的苏凤彦苏工,是个一家三代同在航天的老航建人。因为他负责的房子多是原拆原建,住旁边的村民没事就来看看自己的新房,老苏就跟他们熟络了起来。每次看到村里的孩子衣着破旧、满身泥巴,他想起自己的第三代,心里特别不是滋味儿。
后来,他在朋友圈募集了很多衣服、书本。临回北京的前一天,这些东西到了,老苏高兴地说:“我去给孩子们送过去,这样我就能踏实地回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