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藤汤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作用研究

2020-08-26

甘肃科技 2020年11期
关键词:红藤盆腔炎包块

王 琦

(天水四零七医院股份有限公司,甘肃 天水 741000)

慢性盆腔炎属于妇科常见病,病情顽固,易反复,若仅行常规治疗,则仅能减轻症状,整体疗效有待提高[1]。中医治疗强调标本兼治原则,红藤汤灌肠为效验方剂,可清热解毒、活血逐瘀,恰中病机,并且盆腔与肠管二者之间仅有“一壁”之隔,行灌肠处理后,局部药物浓度提高,且能得以长久、有效维持,对炎症渗出物吸收与消散进程产生直接促进作用[2]。基于此,本研究应用红藤汤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入选标准

1.1.1 纳入标准

(1)符合慢性盆腔炎有关诊断标准;(2)意识清晰;(3)非过敏体质;(4)患者知情本研究且自愿参与。

1.1.2 排除标准

(1)生殖器异常出血;(2)血液系统疾病;(3)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4)处于妊娠期或哺乳期;(5)近两周内未使用抗生素;(6)精神疾患或存在语言障碍。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1)症状:低热,疲劳,或伴有神经衰弱,下腹疼痛,腰部疼痛,劳累后程度加剧,或可见经量增多或白带增多。

(2)妇科检查:子宫后位,活动受限或者出现黏连固定,观察子宫附件,发现单侧或双侧均出现片状增厚,能够被压缩,条索状物形成或可被触及,出现轻压痛,发现盆腔部位单侧或双侧均能摸到包块。

(3)辅助检查:行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其结果提示输卵管部位出现阻塞,输卵管积水,观察结果提示其呈油滴状集聚;行B超检查,检查结果提示可见炎性块状物,且其边界不清,存在暗区,呈实质不匀之特点,或可见光点,较密,有积水,存在液性暗区。

1.2.2 中医诊断标准

依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辨证分型:湿热瘀结,

主症:下腹胀痛或存在明显刺痛,疼痛部位相对固定、并未移动;腰骶胀痛;带下量多,颜色呈黄色、为浓稠状;

次症:易疲劳,无力,经期疼痛程度增大,月经量增多或伴有明显经期延长,小便颜色呈黄色,大便干燥,或者便溏、粘滞不爽;

舌脉:舌质呈红色或暗红色,或可见舌头边缘瘀点,观察舌苔,呈黄腻或白腻,观察脉象,呈弦滑或弦涩。

1.3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2018年3月~2019年10月期间在医院诊治的慢性盆腔炎患者96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对照组48例,年龄22~45岁,平均年龄 (30.72±6.05)岁,病程0.5~6年,平均病程(3.32±0.78)年;研究组 48 例,年龄 23~44 岁,平均年龄 (30.75±6.08)岁,病程0.6~6年,平均病程(3.34±0.75)年。2组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4 方法

1.4.1 对照组

治疗方案包括:(1)微波腔内理疗;(2)抗感染治疗,即生理盐水(浓度:0.9%,用量:250mL)+头孢呋辛钠(用量:1.5g)+甲硝唑注射液(用量:0.4g),混合后行静脉滴注。连续10d,为1疗程,共2疗程。

1.4.2 研究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红藤汤灌肠治疗,组方:红藤 10g,败酱草、鸭跖草、紫花地丁 20g,蒲公英30g;上述药物配伍合理后浓煎,取汁150mL,行保温处理,保温40℃左右,临睡前行灌肠处理,取8号导尿管,准确放置于直肠100~150mm,放置后经导尿管缓慢注入药汁,完好置入直肠内,予以保留,保留时间6~8h。连续10d,为1疗程,共2疗程。

1.5 观察指标

1)疗效对比。治愈:自觉症状彻底消除,白带正常,观察宫旁组织,未见增厚、压痛情况,行B超检查,提示局部炎性包块已消失;显效:自觉症状彻底明显消除,白带基本正常,观察宫旁组织,未见增厚、压痛情况,行B超检查,提示局部炎性包块较治疗前明显减小;有效:自觉症状有所减轻,白带趋于正常,观察宫旁组织,增厚、压痛情况较治疗前有所好转,行B超检查,提示局部炎性包块较治疗前有所减小;无效:自觉症状并未减轻,白带异常,观察宫旁组织,增厚、压痛情况较治疗前并未好转,行B超检查,提示局部炎性包块较治疗前并未减小。计算总有效率,其为治愈、显效、有效比例之和。

2)B超检查结果对比。观察指标包括两项:(1)炎性包块直径;(2)盆腔积液最深径。

1.6 统计学处理

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 20.0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百分数[n(%)]表示,行 χ2检验;计量资料应用均数±标准差(±s)描述,组内或组间比较行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疗效对比

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疗效对比 例(%)

2.2 B超检查结果对比

治疗前两组炎性包块直径、盆腔积液最深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炎性包块直径、盆腔积液最深径均小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后研究组炎性包块直径、盆腔积液最深径均小于对照组(P<0.05)。 见表 2。

表2 B超检查结果对比 (±s,cm)

表2 B超检查结果对比 (±s,cm)

注:与治疗前对比△P<0.05

组别 例数 炎性包块直径 盆腔积液最深径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48 4.61±1.18 2.01±0.74△ 6.57±1.15 4.04±1.02△研究组 48 4.57±1.15 0.99±0.09△ 6.63±1.19 2.81±0.64△t-0.168 9.480 0.251 7.077 P-0.867 0.000 0.802 0.000

3 讨论

慢性盆腔炎为常见病,病程持久,对女性身心健康均不利,且其发病率逐年递增[4]。因慢性炎症长期存在,机体受到持续刺激,继而出现炎性细胞浸润、纤维组织增生,易与周围组织产生粘连,影响子宫,使之出现活动受限或固定情况,附件或宫旁组织等出现增厚迹象[5]。子宫、附件、宫旁组织等产生粘连,药物渗透过程受到阻碍,疗效下降。急性盆腔炎没有得到彻底治疗或病患本身体质过差,均可导致病情反复、难愈,疾病长期存在可导致异位妊娠、不孕等,相关研究证实:疾病病原体包括需氧菌、厌氧菌等,属于混合感染[6]。西医治疗主要使用抗生素,以抗菌、消炎,但给药方式多为全身用药,病变局部无法维持有效药物浓度,不易被机体吸收,整体疗效有待提高,且长期使用此类药物,可致肠道菌群失调,对机体十分不利,引起一系列并发症[7]。

中医将“慢性盆腔炎”归为“腹痛”、“带下”等范畴,病机包括气滞血瘀、湿邪与浊邪阻滞等,临床治疗强调活血化瘀、清热利湿等,不仅可抗菌、消炎,而且能增强机体免疫力。红藤汤为效验方剂,适用于治疗慢性盆腔炎,正切其病机,红藤善解毒消痈,兼具活血、镇痛、逐湿之功效;败酱草、鸭跖草为清热解毒之要药;紫花地丁、蒲公英可清热解毒,同时能发挥消炎止痛之作用。上述诸药配伍合理,可清热解毒、活血逐瘀。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紫花地丁富含多种有效成分,其中黄铜甙类、有机酸等均能起到抑菌作用,所含微量元素,能调节生物体免疫功能;蒲公英中所含蒲公英甾醇等诸多有效成分均能能起到抑菌作用,还能发挥利尿、健胃等作用。行红藤汤灌肠治疗,方中富含多种有效成分,同时能被直肠壁黏膜予以有效吸收,准确送至盆腔部位,直达病灶处,并于此处长时间停留,维持局部有效浓度,吸收更快,但因长时间受到炎症刺激,直接影响盆腔病灶,此处循环加快、代谢加快,在此过程中更有利炎症物质消散,再者,行中药灌肠,无需经口服,无需经肝脏代谢,可避免发生首过效应,充分利用适宜温度的药汁,其本身就能发挥物理性的热疗作用,可加快盆腔部位微循环,更有利药液吸收[8]。红藤汤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明显,疾病所致诸症均减轻或消除,方便实施,未见不良反应。相关研究同样表明:行灌肠给药,药物能直接被直肠吸收,能达到充分吸收之目的,且能直接作用于盆腔部位,避免刺激机体其它脏器,基本上不会引起不适,认可度、接受度高。需要注意的是:慢性盆腔炎病程长,且易反复,如要避免其反复发作,就需要保证治疗彻底,叮嘱病患不要仅仅因症状减轻即停止当下治疗,否则易造成病邪隐伏,伺机作变,故致病情反复,建议在行红藤汤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过程中,需合理应用抗生素,以便祛邪务尽。红藤汤灌肠治疗简便易实施,同样适用于基层医疗机构,可操作性强,但在实施过程中需严格遵循有关操作规范,做好保温处理,药汁温度要适宜,同时需准确把握药汁保留时间、导管置入深度等各项指标。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内容:(1)肛管插入深度适宜,不可过浅或过深;(2)红藤汤需现煎现用,需能在一定时间内保持恒定温度,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恢复与改善,加快药物渗透与吸收进程;(3)灌肠压力把握要准确,不可过高或过低,否则无法使药物得以保留,多建议在晚睡前行灌肠治疗,目的在于更有效延长药液保留时间。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提示红藤汤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增进。治疗后研究组炎性包块直径、盆腔积液最深径均小于对照组,提示红藤汤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则B超检查结果改善明显,炎性包块直径、盆腔积液最深径均变小。原因可能是:红藤汤可清热解毒、活血逐瘀,同时行灌肠法给药,可增加药物利用度、用药安全系数。

综上所述,红藤汤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增进,且B超检查结果提示恢复良好,炎性包块直径、盆腔积液最深径均变小。

猜你喜欢

红藤盆腔炎包块
包块型宫角妊娠的超声表现
红藤汤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的护理体会
基于高频超声引导的乳腺包块导丝定位在乳腺病变中的诊断价值
以盆腔巨大包块就诊的宫颈微偏腺癌2例报告
红藤联合脉通散外敷对肺癌伴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血液流变学及血栓弹力图的影响
鞋尖朝外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观察
肩部巨大包块同时伴毛鞘癌及鳞癌1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3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48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