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教师职业倦怠与学生成绩
——基于 CEPS2014的实证研究

2020-08-26丁亚东

教师教育研究 2020年4期
关键词:职业倦怠层面数学教师

丁亚东,刘 盎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上海 200062)

乡村教育振兴是乡村振兴中的关键一环,了解乡村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提升乡村教育质量,对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推动教育公平有着重要意义。上世纪七十年代,“职业倦怠”现象被注意,[1]各领域学者开始探讨本领域的职业倦怠问题。弗鲁顿伯格(Freudenberger)、玛勒诗与派恩斯(Maslach and Pines)、凯尔尼斯(Cherniss)等分别从临床、社会心理学、组织行为学等视角阐释了“倦怠”和“职业倦怠”的概念,[2]使其内涵更加明确、丰富和完善。本研究将教师职业倦怠界定为“教师不能顺利应付工作的一种应激反应,是教师在长期压力体验下所产生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3]教师作为学生的培养者,其职业倦怠会影响教学情绪、态度等,降低工作效率和教学效果。20世纪80年代,随着英美等国教师倦怠问题的凸显,[2][4]学术界将教师职业倦怠问题作为重点研究领域,掀起大范围“教师职业倦怠”研究浪潮。

目前,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但也存在研究内容集中、维度不够等问题。一方面,已有研究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等方面比较全面。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对象涉及幼儿园教师、小学教师、初中教师、高中教师、职业院校教师、高校教师、信息技术教师等。[5-8]在研究方法上形成以实证研究为主,质性研究为辅的方法体系。另一方面,在研究内容上主要集中在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形成过程、原因、影响因素等方面,[9-11]鲜有研究去分析教师职业倦怠对其他领域的影响。Tatar(2012)对以色列59所学校的757名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进行调查,得出教师的职业倦怠对学生在学校的活动产生消极的影响,[12]而国内对乡村教师职业倦怠问题及对学校教育质量、学生成绩影响的实证研究较少。本研究使用多层线性回归分析乡村教师的职业倦怠对学生成绩的影响,并从教师个人层面、学校层面和社会层面系统分析乡村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提出缓解乡村教师职业倦怠、提升乡村地区教学质量和学生成绩的政策建议。

德国社会学家西梅尔(Georeg Simmel)认为,只有充分了解人际互动的过程,才有可能解释各种社会现象。米德(George Herbert Mead)将互动论定义为“符号互动论”,认为社会代表着人际互动的组织和构成,而这种组织和构成取决于人的思想,人若没有扮演各种社会角色的能力,那么社会互动便无从谈起。教师和学生存在着大量的互动,这种互动依靠着语言、评价、成绩等符号来维系。若教师在互动过程中由于职业倦怠而弱化了符号的象征意义,那么师生间的互动程度就会减弱,从而可能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成绩。查尔斯·霍顿·库利(Charles Horton Cooley)的镜中自我理论认为,我们通过想象别人如何感觉我们的行为和外貌来了解我们自己,因为这里的自我可以说正确反映了别人的意见。因此,教师的情绪表现会对学生产生映射,如若教师在互动中映射的是倦怠情绪,则可能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

假设1:教师职业倦怠对学生成绩呈显著负影响。

布朗芬布伦纳(Bronfin Brenner)的人类发展生态学认为,发展的个体与其生长的环境间存在渐进和双向的互动,而这个互动过程又受到个体环境构成要素的制约,如文化、经济等背景。班杜拉(Bandura)的三元交互决定论认为,个体行为、内部因素、环境因素三者是彼此相互联结、相互决定的。从个体的角度讲,人既是环境的产物,也是环境的营造者。一方面,个人所处的环境会对个体的行为产生影响;另一方面,个体会根据自我判断规避无法控制的情景,选择进入自己能力范围内的环境,承担自己可胜任的工作,并在这个过程中进一步影响和改造外部环境。由于学科不同,不同教师职业成长过程中所处环境不同,他们与社会环境的交互对“自我”的形成是截然不同的。不同学科教师在与环境交互过程中就会根据其自我判断来影响和改造外部环境。这导致不同教师职业倦怠的表达方式和影响因素有所差异。因此,在与学生这一“环境”因素互动时,因其表达方式不同,所以在其学科内对学生产生的影响不同。

假设2:不同学科教师职业倦怠对学生成绩的影响程度不同。

一、数据介绍与方法模型

(一)数据与变量

CEPS2014以2013-2014 学年为基线,以初中一年级和三年级为调查对象,以学校为基础,从全国随机抽取28 个县级单位,对112 所学校、438 个班级进行调查,调查样本包含19487名学生、1412名教师和19007名家长。数据包含了学生语文、数学和英语成绩,并通过增加变量的方法得出总成绩。该数据还对教师职业倦怠、学生个人层面信息、学校层面信息、教师层面信息等进行了调查,可以较好地满足研究需要。

本研究的因变量为学生成绩。由于对教师的调查是分学科进行的,因此在乡村教师职业倦怠上以分学科的方式分析对学生成绩的影响,以全面了解乡村不同学科教师职业倦怠与学生成绩的关系。本研究还对学生个人层面(性别、是否独生子女、户口类型、是否住校等)、学校层面(学校性质、学校所在地类型、学校排名等)和家庭层面(家庭经济背景、家庭文化背景等)等变量进行控制。

(二)研究模型与方法

由于学生层面变量、家庭层面变量和学校层面变量对学生成绩的影响具有层次关系,导致传统的一般线性回归对于乡村教师职业倦怠对学生成绩的影响可能会有偏差。为更好地实现分析结果,克服统计分析中的层次问题,[13]本研究采用多层线性方法分析乡村教师职业倦怠对学生成绩的影响。由于家庭层面的变量亦可作为学生层面的变量,所以本研究将家庭层面变量归纳入学生层面,构建了学生层面和学校层面的二层回归模型。

层一模型:主要分析学生层面变量和家庭层面变量对学生成绩的影响,将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学生层面变量的一个函数和与一个随机误差项的和,模型如下。

Yij=β0j+β1jx1ij+β2jx2ij+…+βpjxpij+rij

其中,Yij表示在j学校中学生i的学习成绩,β0j为回归截距,xpij,P=1,2,3,…,P表示学生层面的预测变量,主要包括是否独生子女、父母教育期望等。rij为学生层面的随机误差项,假设平均值为0,方差为σ2。

层二模型:μp0表示第j个学校变量对βpj回归的截距;μpq表示第j个学校变量对βpj回归的斜率;bqj表示学校层面的预测变量,主要包括学校性质、师生比等;ζpj表示学校层面的随机误差。模型如下。

βpj=μp0+μp1b1j+μp2b2j+…+μpqbqj+ζpj

p=1,2,3,…,p

二、乡村教师职业倦怠对学生成绩的影响

多层回归分析主要分为四个模型,各模型均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层级间模型的关联性较强,且VIF均小于10,不存在共线性问题。

续表

模型一中,学生性别与成绩差异显著。作为独生子女的学生由于享受的学习资源、家庭关照等要高于非独生子女的学生,因此独生子女学习成绩要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户口类型对学生成绩有显著影响,且城市户口学生成绩要显著高于农村户口学生。参加课外补习的学生因获得更多的教育机会,成绩要显著高于没有参加课外补习的学生。

模型二引入家庭层面变量后,户口类型、是否参与课外补习对学生成绩影响不显著。原因在于,家庭经济情况、父母教育期望的引入,通过经济手段等稀释了制度因素对学生成绩的影响。教育期望对学生成绩有显著影响,教育期望高的学生成绩要显著高于教育期望低的学生。这一结论与方晨晨(2018)实证分析得出的结果相一致。[14]父母检查作业的频率对学生成绩没有影响,但父母指导作业的频率对学生成绩有显著正影响。原因在于,单纯检查学生作业,虽然可以帮助学生按时完成作业,但缺乏对作业进行纠错和解答,无法带来较好的学习效果。母亲受教育水平和家庭藏书量等家庭文化资本对学生成绩有显著影响,而父亲受教育程度对学生学习影响不显著。家庭经济情况对学生成绩影响不显著,原因在于,家庭经济情况主要通过补习等途径对学生成绩产生间接影响。[15]

模型三引入学校层面变量后,家庭层面变量对学生成绩的影响降低,学生个人层面变量依然对学生成绩有显著影响。学校性质对学生成绩有显著影响,公立学校学生成绩显著高于私立学校学生成绩。班级规模小的学生成绩要显著高于班级规模大的学生成绩。学校排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学校的教学实力,学校排名越靠前其生源就相对越好,因此,学校排名高的学生成绩显著高于学校排名低的学生成绩。师生比和生均财政拨款均对学生成绩有显著影响。

模型四中,乡村语文教师的、数学教师的、英语教师的职业倦怠及三者的交互均对学生成绩有显著影响,且乡村教师职业倦怠越高,学生成绩越低。值得注意的是,加入教师职业倦怠因素后,学生层面变量和学校层面变量对学生成绩的影响均有所降低。其中,学生层面变量在学校层面和教师职业倦怠变量加入后对学生成绩影响下降较为明显。这表明,乡村教师职业倦怠可以弱化学生层面和学校层面变量对学生成绩的影响,表现出相对更大的影响力。

三、乡村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

因为乡村教师职业倦怠对学生成绩呈显著负影响,所以找出乡村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降低乡村教师职业倦怠感,对提升乡村教育质量、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有着重要意义。

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在教师个人层面引入学历、编制等变量;在学校层面补充了学校管理方式、升学率等变量;社会层面,即社会舆论对教师的评价。为全面了解乡村不同学科教师的职业倦怠,本研究对语数外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进行分类,更加系统和全面地描述乡村不同学科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

表2 乡村教师职业倦怠影响因素的回归结果

编制对教师职业倦怠有显著影响,拥有编制的教师职业倦怠低于非编制内的教师,这表明编制问题仍然是影响乡村教师职业幸福感的重要因素。师范毕业对教师职业倦怠有显著影响,师范出身的教师职业倦怠感显著低于非师范出身的教师。教师工作时长、备课时长、批改作业时长、教龄、政府津贴等均对教师职业倦怠有显著影响。教师兼有一定的行政职务对语文教师和数学教师的职业倦怠有显著影响,但对英语教师职业倦怠没有影响。教师学历对教师职业倦怠有显著影响,学历高的教师职业倦怠感显著高于学历低的教师。婚姻、教师资格证和职称对语文教师和英语教师的职业倦怠没有影响。

在学校层面,学校性质、升学率、学校薪酬待遇等“传统”变量对教师职业倦怠均有显著影响。新引入的学校管理方式、学校考核、学校硬件设施也均对教师职业倦怠有显著影响。学校管理方式和学校考核对语数外三科教师职业倦怠均有显著影响。学校在对教师进行管理、教育和考核方式选取时,应尽可能多地征询教师群体的意见和建议,使之更好地符合教师的专业发展要求,从而降低教师的职业倦怠感。学校硬件设施对数学教师和英语教师的职业倦怠有显著影响,对语文教师职业倦怠没有影响。但总体而言,学校在进行校园建设时应尽可能地满足教师在校教学和生活的多样化需求,提升教师在学校的教学和生活体验。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微博、微信等为主要代表的自媒体信息传播方式加快了信息的传播速度。教师作为“国家接班人”的培养者、教育发展的践行者一直以来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现有研究基本没有使用社会层面变量对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进行分析。“社会舆论评价”对语文教师、数学教师和英语教师的职业倦怠均有显著影响,社会舆论对教师的评价亦会影响到教师的职业认同感。政府和学校应以更加积极和重视的态度去关注社会舆论对教师的评价,对于“诋毁”“不切实际”等评论教师的舆论应主动回应且必要时给予回击。此外,还应积极引导社会媒体弘扬和宣传教师职业美丽的一面,向社会诠释教师对国家、民族、社会和教育发展所扮演的“不可替代”的角色。

四、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主要研究结论

根据上文实证分析的结果,本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第一,乡村教师职业倦怠对学生成绩有显著负影响。教师职业倦怠感越强,学生成绩就相对越低;教师职业倦怠感越低,学生成绩相对就越高。语文教师、数学教师和英语教师的职业倦怠均对学生成绩有显著影响。相较于学生个人层面和学校层面变量,教师职业倦怠对学生成绩的影响更大。

第二,乡村地区不同学科教师职业倦怠对学生成绩的影响程度不一。数学教师职业倦怠对学生成绩的影响最大,其次是语文教师,英语教师职业倦怠对学生成绩的影响最小。数学教师职业倦怠对学生成绩的影响比语文教师平均高出3分,比英语教师平均高出4.5分。一方面,这表明数学教师相较于语文教师和英语教师而言更容易出现职业倦怠。原因在于,数学教师的教学相比于语文和英语而言较为枯燥,且数学教师多为“理工科”出身,他们在情感的表达和压力的释放上也没有语文教师和英语教师灵敏。另一方面,数学教师职业倦怠之所以对学生成绩影响最大,在于语文和英语属于“理解型”的学科,其考评涵盖较多的主观试题,学生的分差不大。而数学作为一门“严谨型”的学科,其考评的内容基本全为客观题,学生的分差易被拉开。政府和学校在对教师职业发展进行规划和培养时,应更多地关注数学教师职业发展规划和职业幸福感的提升。

第三,教师个人层面和学校层面变量对教师职业倦怠有显著影响,且不同学科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因素不同。“事业编制”等是乡村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因素。“科班出身”对教师职业认同感的提升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不同学科教师职业倦怠的受影响因素均不相同,数学教师职业倦怠最易受到影响,其次是语文教师和英语教师。教师个人层面变量、学校层面变量和社会层面变量对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也不相同,学校层面变量对教师职业倦怠影响较大,个人层面变量对数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要高于语文教师和英语教师。

(二)政策建议

学生成绩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本研究以提升学生成绩和降低乡村教师职业倦怠为目的,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第一,政府和学校应重视乡村教师职业倦怠对学生成绩的影响,建立“常态化”教师职业倦怠测评机制。教师职业倦怠对学生成绩有显著影响,而在影响学生成绩的研究中,较少学者通过实证的方法去分析教师职业倦怠与学生成绩的关系。学校现行的学生成绩提升机制中,没有考虑教师职业倦怠,故无法全面地了解学生成绩的影响因素。政府和学校应建立“常态化”的教师职业测评机制,通过委托第三方机构或学校心理咨询室,成立乡村教师职业倦怠测评小组,定期对教师的职业倦怠情况进行测评,及时了解教师职业倦怠动向。通过对测评结果的比较分析更好地预防和消除教师的一些倦怠情绪,提升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保障教师更好地投入到教学中,进一步缩小乡村地区学生与城镇地区学生的差距。

第二,探索灵活多样的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模式,根据不同学科教师的特点给予职业发展支持。语数外教师职业倦怠均对学生成绩有显著影响,但影响语数外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因素不同。数学教师更容易受到个人层面变量的影响,而语文教师和英语教师则更容易受到学校层面变量的影响。学校在进行教师专业发展规划时,应根据影响不同学科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因素,制订符合不同学科教师的发展计划,并在主要影响因素方面给予重点的关注和指导。同时,制订和实施“因材施培”的教师培训制度,提升教师管理的效率和效果,达到降低教师职业倦怠的目的,从而有利于教师能力、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

第三,进一步完善乡村教师治理体系,营造良好工作环境。学校的管理方式、硬件设施、薪酬待遇等均对教师职业倦怠有显著影响。学校应积极探索建立乡村教师治理新机制,在管理方式上由现行的“公务员管理模式”向“市场管理模式”转变,不仅要给予乡村教师在教学内容、方法、方式等方面的教学自主权,还应更多将绩效奖金支配权、课题经费使用权、班级管理权限等下放给教师,以提升教师自我管理的主权。同时,也要完善乡村教师工作环境,配备电脑、办公桌、投影、打印机等教学和办公设备设施,建立职工活动室、图书影像室、增加健身器材等,逐渐满足乡村教师在工作、学习和生活等方面全方位的需求。以期通过进一步改善和提升教师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提升乡村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和优越感。

第四,加强社会舆论监督,注重维护乡村教师合法权益。社会舆论评价对教师职业倦怠有显著影响。政府应建立相应的教师舆情监管机构,实时关注社会舆论对于教师的报道和评论。近年来,出现诋毁教师行业的一些言论,主要源于教师体罚、性侵学生等师德问题。但我们应认识到教师在先为“人”的前提下才为“师”,在日常的教学和生活中存在一些问题是在所难免的,且出现上述问题的教师毕竟只是极少数,不应将其过分夸大,更不能因此诋毁整个教师行业。对此,政府和社会媒体应加大对教师的宣传力度,展示教师对国家和社会发展起到的作用和价值,积极主动营造整个社会尊师重教的氛围。同时,还应建立教师舆情监管机制,对于出现的教师舆情问题一方面要积极应对,另一方面对于不实和蓄意诋毁教师荣誉的报道应主动回击,通过媒体、法律等手段坚决维护教师的权益和荣誉不受损害。在监管和宣传“双管齐下”策略下,逐渐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使教师成为一个令人羡慕的职业,进而降低教师的职业倦怠感。

第五,乡村教师应加强学习意识,提升自我适应能力。教师个人层面变量对教师职业倦怠有显著影响,如专业和学科出身、编制等变量,但这不能成为倦怠的因素,乡村教师应将心思放在专业的学习上,通过弥补自身专业和教学技能上的不足,提升专业修养使自己成为教学好手和能手。通过这种方式,自己也同样可以成为“专家”,亦不会因为没有“名分”而低人一等。此外,乡村教师还可以通过参加团辅活动、阅读心理图书等路径增强自身适应能力,培养良好的内心素养及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控制和降低外界因素对职业规划和发展的影响。

猜你喜欢

职业倦怠层面数学教师
住院医师的知觉压力和职业倦怠特征分析及对策
职业倦怠,别“倦怠”了家
小学数学教师资格证面试研究
浅析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教师素养
小学数学教师如何才能提高课堂的趣味性
健康到底是什么层面的问题
扩展阅读之职业倦怠
精神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相关分析
策略探讨:有效音乐聆听的三层面教学研究(二)
策略探讨:有效音乐聆听的三层面教学研究(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