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版限塑令的“限”与“促”

2020-08-25郁李

农经 2020年4期
关键词:降解塑料农膜塑令

郁李

1月19日,国家发改委、生态环境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明确了未来一段时间内塑料污染治理的具体时间表和路线图。这一政策是对2007年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限塑令)的重大升级,被市场称为“新版限塑令”。新版限塑令明确规定了禁止生产和销售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超薄塑料购物袋、厚度小于0.01毫米的聚乙烯农用地膜,鼓励研发推广绿色环保的塑料制品及替代产品,探索培育有利于规范回收和循环利用、减少塑料污染的新业态新模式。这意味着,2020年以后,一次性聚乙烯农用地膜将退出市场。

地膜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物质资料之一,有数据显示,我国适宜地膜覆盖的耕地面积在9亿亩以上,目前地膜覆盖面积只有3亿亩,每年地膜使用量超过150万吨,主要以不可降解的聚乙烯(PE)薄膜为主,易造成土壤板结、作物减产。目前,生物降解农用地膜已经在部分地区成功开展示范应用,验证了可降解塑料替代普通塑料应用于农用生产的可行性,随着新版限塑令的实行,农用聚乙烯薄膜市场将逐渐缩水,巨大耕地面积为可降解农膜提供了巨大的市场。

农用地膜市场将重新洗牌

农膜包括农用地膜和棚膜等,具有保温、保墒、增肥、除草等作用。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农用地膜在我国得到了广泛使用。地膜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作出了重大贡献。有统计显示,我国仅地膜每年用量就达上百万吨,并且以每年15%的速度增加。

随着农用地膜需求的增长,市场上农用地膜的种类也越来越多,但是,普通农膜的主要成分还是聚乙烯。农膜的确好用,但是只能使用一次,每年用完后,废旧的农膜就成了垃圾,农民普遍容易忽视废弃农膜的危害,也不知道如何处理。有的地方采取烧掉的方式,也只能烧掉一部分,有些膜藏在土里,严重时第二年种子撒下去都不能发芽。农用地膜殘留造成的“白色污染”正在破坏着土壤结构、降低土壤质量,严重影响农机播种施肥作业和作物生长。

近年来,农地中“白色污染”的愈演愈烈,部分地区农膜残留污染问题已严重制约农业绿色发展。中国农用塑料应用技术学会会长张真和曾表示,20世纪90年代初,每亩地的地膜残留量在1—3公斤,最少的有0.15公斤,如今已经到了5—15公斤,多的甚至达到了20公斤以上,比如部分新疆地区。地膜随着应用年限的延长,在土壤里面的残留量越来越多。据统计,我国地膜使用量近几年已猛增到近200万吨,回收率仅为30%左右。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资源环境处的相关负责人也曾公开表示,目前,主要用膜区域每亩地膜累计残留量在4—20公斤,个别地块甚至突破30公斤。地膜残留超标将直接导致作物减产,小麦减产幅度2%至3%、玉米减产10%、棉花减产10%至23%。

近几年,随着“三去一降一补”政策的不断推进,超薄聚乙烯农膜产能的市场空间逐步收缩。据卓创资讯分析,原限塑令中对聚乙烯农膜的禁止要求,将影响到约10%以下的农膜产能。对需求端而言,由于超薄农膜的使用周期短,且进入农田后的残余处理复杂,选择超薄农膜的农户更是十分有限。统计局数据显示,农膜需求量增长在2015年达到顶峰,之后连续三年均有所回落,2017—2018年两年间平均以2.6%左右的速度持续减少。

2月17日,农业农村部等六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农用地膜污染防治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20年建立工作机制,明确主体责任,回收体系基本建立,农膜回收率达到80%以上,全国地膜覆盖面积基本实现零增长。到2025年,农膜基本实现全回收,全国地膜残留量实现负增长,农田白色污染得到有效防治。传统PE膜残膜污染问题日趋严重,新版限塑令将解决农用地膜的污染问题提上日程,推广降解农膜越来越受到国家和地方政府的重视。目前,新疆、山东、云南、吉林和陕西等地的可降解农膜应用推广已初见成效,预计降解农膜渗透率将稳步提升。按年替代10%的速度考虑,预计全国每年新增降解塑料的用量在20万吨以上。

生物可降解材料将迎来风口

生物可降解材料被认为是解决塑料污染的一大利器。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常务副理事长马占峰表示:“塑料行业很早就意识到塑料制品被丢弃后在环境中不降解所带来的严重负面影响,生物可降解材料便应运而生——这不仅是国家新材料战略发展的重点,也是目前绿色概念最丰满的材料之一。生物可降解材料是一次性塑料制品最佳的替代品。”

目前,生物降解材料最主要的需求来自欧洲,主要是因为欧洲国家对生物降解材料具备强大的政策支持。而我国生物可降解材料市场还没有打开,需求量相对较少。业内专家表示,即将出台的限塑令将给整个行业助力。在近期国家政策红利及应用范围不断拓展等利好情况下,生物可降解材料市场或将持续走强。

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调查显示,全球至少已有67个国家和地区对一次性塑料制品采取限制措施,推动可降解塑料的需求增长。我国于2008年颁发“限塑令”,并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探索“禁塑”。自2014年来,吉林省、河南南乐县、海南省先后出台“禁塑令”,禁止生产、销售、使用不可降解的一次性制品。2018年我国生物降解塑料行业规模约54.4亿元,同比增长21.1%。

在限塑禁塑成为全球共识的背景下,可降解塑料是最佳解决方案。随着新版限塑令的实行,可降解塑料的需求预计将在2020—2021年出现较大幅度的上升。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研究报告,2020年,预计全球生物降解材料需求总量将达到322万吨左右,年均需求增长速度超过16%。新版限塑令的出台将极大利好降解塑料农用薄膜相关产业链企业的发展。

生物降解薄膜是为适应社会对于环境保护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型农用薄膜,降解地膜主要原料为降解母粒与塑料粒子混合生产而成。降解是利用自然界中的微生物对地膜侵蚀或者是利用太阳光对地膜氧化而达到降解。目前可降解包装制品的生产仍然停留在向塑料中添加纤维素、光敏剂等使其稳定性下降的助剂这一类技术层面,可降解仅仅是通过回收再利用的工业化处理能够减小对环境的压力,但并不是真正意义上实现全降解的环境友好型产品。目前,全球宣布投资建设生物可降解材料的企业很多,但是真正能够大批量供货的企业却很少。这也意味着,在政策的助力下,我国相关企业将迎来发展黄金期。

业内已有试水

目前,我国从事降解塑料研发的企业有100多家,已形成各类生物降解塑料产能48万吨,合计年产量为13.5万吨,是全球唯一可以生产全种类生物降解塑料的国家。国内主要生产企业包括金发科技、武汉华丽、金晖兆隆等,其余供应商规模普遍偏小,产能分散。

安徽雪郎生物基产业技术有限公司拥有2万吨聚乳酸产能,但每年只生产1000吨。聚乳酸即PLA,具有良好的生物可降解性,可被自然界中的微生物完全降解,是公认的环境友好材料。雪郎生物的工作人员表示,由于聚乳酸生产成本较高(约4万元/吨,塑料则不到2万元/吨),国内市场较小,他们的产品主要用于出口。国内没有全面禁塑,可降解塑料用量较少,每年只有几十万吨,安徽雪郎99.9%的产量用于出口。A股上市公司中,王子新材在新疆小批量推广应用的全生物降解地膜取得良好的试验结果,目前已推广至重庆蔬菜种植和云南烟草种植领域。

山東天壮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主营环保技术开发,降解塑料及产品的技术开发、生产的高新技术企业,该公司生产的双降解生态地膜技术被列入农业部2015年行业重大专项——残膜污染防治项目,并获得10多项国家发明专利。目前,天壮环保已经在山东等全国多地实现了数百万亩降解生态地膜的应用,覆盖全国26个省区。2019年,天壮环保在安徽宿州投资建设了30万吨产能,一期3万吨的产业化项目,宿州项目达产后将服务整个华东地区,包括山东。

目前,我国新疆地区地膜覆盖面积年均在3500万亩左右,使用地膜的作物主要有棉花、玉米、加工番茄等蔬菜,其中棉田地膜覆盖率近100%。疆内一些常年种植棉花的耕层中平均残膜量已达17.91公斤/亩,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5倍。由于农用地膜对农田污染的状况越来越严重,使得可降解地膜成为市场关注热点。新疆启航生物降解地膜厂是一家生产可降解农用地膜的生产厂家,从台湾引进了一项生物降解塑料生产工艺专利技术。目前该厂生产的可在不同时间段降解的地膜引起南北疆各地州农业部门的广泛关注。南疆部分种植棉花,以及北疆种植甜菜的地区已经开始使用可降解地膜。工厂生产的生物降解地膜主要原料是淀粉,地膜降解时间可根据农作物生长需求控制,有的地膜可在50天内自然降解,有的可在90天内自然降解,降解时地膜自动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且可降解地膜燃烧后化成粉末,融于土地,不会造成二次污染,符合国家环保部门废弃物清理法规的要求。

塑料地膜在自然条件下很难降解,长期使用不仅会造成土壤环境恶化,还会影响作物生长发育、影响农机作业质量、污染农村环境、危害牲畜健康等一系列问题。同时,塑料地膜还存在回收率低、回收机械不完善、回收成本高、农民因投入太大不愿回收等难题,“白色污染”治理难以开展。尽管治理“白色污染”让可降解地膜展现巨大市场空间,但由于可降解地膜生产成本远远高于普通地膜,推广难度较大,这个市场尚未真正启动。

业内人士建议,科研部门应加大可降解地膜的研发力度,政府等相关部门也应考虑给予可降解地膜生产企业或农民适当的补贴,形成示范效应,以利于推广。有了相关政策的扶持推动,可降解地膜一定可展现出旺盛的市场需求。

猜你喜欢

降解塑料农膜塑令
降解材料崛起 绿色包装得益
别让新版“限塑令”沦为“口号令”
大家都来了解生物降解塑料
农膜造成的耕地污染分析和防治对策
“限塑令”沦为“卖塑令”
“限塑令”之尴尬,如何化解
选购农膜时的注意事项
山西:加强废弃农膜回收利用
“限”塑令
废塑料的危害及其技术防治措施的研究